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研究

  • 60例气功出偏患者人格特征分析

    宋崇升;王健;张彤玲;

    目的探讨气功出偏患者人格特征。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查表对60例接受随访的气功出偏患者及6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查。结果1随访组8个临床量表的T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0.05);2部分缓解者的疑病症(Hs),抑郁症(D),癔病(Hy),精神分裂症(Sc)等8个量表的T分高于完全缓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0.05);3随访组完全缓解者的疑病症(Hs),癔病(Hy),妄想(Pa),精神分裂症(Sc)量表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均<0.01);4以10个临床量表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病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癔病(Hy)、妄想(Pa)、精神分裂症(Sc)进入回归方程(P均<0.01);5对随访组10个临床量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精神衰弱(Pt)和精神分裂症(Sc),抑郁症(D)和癔病(Hy)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7、0.70。结论某些人格特征为气功出偏者的易感素质,建议练习气功前进行筛查。

    2009年10期 v.17 1153-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研究

    杨老虎;赵淑敏;江芹普;万爱华;齐国娥;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各50例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NA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并采用放射免疫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末分别测定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8周末PANSS的减分率齐拉西酮组与利培酮组分别为70.01%和69.59%。PANSS总分及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齐拉西酮组TESS评分为3.55±2.46,利培酮组为3.72±2.57,不良反应均轻微。8周末血清PRL水平,齐拉西酮组为13.9±12.5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利培酮组为121.8±76.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齐拉西酮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对女性患者血清PRL水平影响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精神病药。

    2009年10期 v.17 1156-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大地震急性应激障碍检出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张本;许瑞芬;于振剑;王刚;王聪哲;苗丽玲;

    目的调查汶川大地震所致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中的ASD诊断标准,对经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进行诊断。结果323名受试者中有164人(50.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其中135例男性中51例(37.8%)符合ASD的诊断标准;188例女性中有113例(61.1%)符合ASD的诊断标准。结论汶川大地震后ASD发生率高,女性AS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2009年10期 v.17 1158-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丙戊酸钠缓释片与碳酸锂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廖春平;杨传青;郭金宏;

    目的了解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I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80例患者分别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及碳酸锂治疗,观察4周,用BRMS躁狂量表及CGI评定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评定副反应。结果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有效率75%,碳酸锂组有效率为72.5%。治疗4周后BRMS减分率两者相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丙戊酸钠组明显低于碳酸锂组。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I型障碍疗效与碳酸锂相当,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2009年10期 v.17 1161-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平武县清水小学集体性癔病发作的调查

    栗克清;崔利军;韩彦超;严保平;

    目的报告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平武县清水小学集体性癔病发作流行经过及干预过程,为集体性癔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综合干预方式对清水小学集体性癔病发作进行干预。结果从接到病情报告至整个事件结束,前后历时7天,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控制。结论集体性癔病是一种具有暗示性器质性病患的症状,是社会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在控制此类事件工作中,及时说明病因,加强心理卫生教育,转移环境,隔离病人,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躯体不适,慎用暗示治疗,分散注意力,都可能是正确的手段。

    2009年10期 v.17 1162-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配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彭汝春;周长河;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研究,对5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与单用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CGI-SI)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合用组显效率73.08%,单用组53.85%,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合用组HAMD评分第1、2周末显著低于单用组(P<0.05),第6周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明显优于单一应用西酞普兰治疗,起效快,副反应轻,安全性好。

    2009年10期 v.17 1164-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抽动障碍儿童心理行为调查分析

    范松丽;王平;李进华;

    目的对抽动障碍(TD)儿童与正常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23.02%)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3.7%),P<0.05;TTD组与CTD组、TS组、TD伴ADHD组之间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组儿童行为问题异常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2009年10期 v.17 1165-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无抽搐电休克与传统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任春生;林振东;徐秀梅;黄海峰;张传福;潘锡龙;杜宝国;

    目的探讨传统电休克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影响。方法对11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组和传统电休克(ECT)治疗组,每周治疗3次,9次为1疗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于首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16周各评定1次,在首次治疗前的晨6时及第1、4、16周治疗后立即采集空腹肘静脉血3ml,用酶法测定,血清CPK。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在第1周末开始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t=2.63~6.41,P均〈0.01),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第16周末。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两组各时点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PK测定结果显示,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与ECT相比,具有同样的疗效,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2009年10期 v.17 1167-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抽动障碍(TD)儿童脑电特征及脑功能研究

    王平;范松丽;李进华;闫承生;蒋燕清;尚煜;刘静;袁文星;陈卫红;

    目的比较T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脑电图、脑功能的特征及智力情况,探讨抽动障碍(TD)儿童的脑功能特征及可能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4~15岁126例TD儿童及81例对照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儿童都进行脑电图及额部脑功能检查,并进行中国比内智力测验。结果1TD组额部脑电频率均慢于对照组(P<0.05),右前额明显(P<0.05);2TD组前额θ波脑电功率及θ/SMR、θ/β、α/SMR、α/β脑电功率比值均高于对照组;3TD组儿童前额脑电频率与前额θ波、前额θ/β脑电功率比值有负相关关系;4TD组儿童智商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显示TD儿童的脑电活动落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尤其是前额叶功能不足,智力低于正常儿童。

    2009年10期 v.17 1169-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抽动障碍儿童的智力分析

    王平;范松丽;李进华;张洁;齐浩;杜文冉;晏国娟;

    目的比较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儿童与正常儿童智商的关系。方法对126例TD儿童和81例正常儿童进行中国比内智力测验。结果TD组与对照组智商比较统计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D组儿童智商低于对照组。结论抽动障碍儿童总体智商低于正常儿童。

    2009年10期 v.17 1171-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认知暴露疗法治疗门诊应激障碍病人和住院病人的疗效比较研究

    苏衡;王家同;娄振山;

    目的探讨门诊心理治疗和住院心理治疗在治疗应激障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连续病例33名随机分为两组,1组采取门诊心理治疗,另1组采取住院心理治疗,记录治疗时间,并且在治疗前后、治疗后3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上测评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在后两个时间点上测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TSD)的发病率。结果HAMA和HAMD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在纵向时间轴上差异显著(F=47.896,76.552,P<0.01),1年随访时门诊组焦虑症状较3个月随访时改善明显(P<0.01);住院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门诊治疗时间(t=-2.149,P<0.05);门诊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量表1年随访时明显低于3个月随访时(P<0.05);1年随访时住院组PTS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门诊组(χ2=5.543,P<0.05)。结论规范的门诊认知暴露疗法对于缓解应激障碍的症状,降低从急性应激障碍到PTSD的转化有着良好效果。

    2009年10期 v.17 1172-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抑郁症治疗前后心理CT结果分析

    于志红;张翠红;曹长彬;张岿;

    目的探讨心理CT测验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2008年9月本院心理科病房共62例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前后进行心理CT检查,并与健康人心理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组比较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心理CT的临床量表中的D(抑郁)、HY(疑病)、PD(精神变态)、PA(偏执)、SC(精神分裂)等因子均有显著差异,重要的综合量表中EQ(情商)、SA(社交能力)、PR(敬业精神)等7个因子低于健康组,酒精中毒和暴力倾向高于健康组。结论心理CT从深层次反映了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2009年10期 v.17 1175-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产后抑郁症的社区调查分析

    齐国娥;任平伟;李占敏;高彩虹;季红宁;桑文华;杨老虎;于瑞彦;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503例产妇在产后7~28天进行调查,对所有资料进行卫生统计学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503例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为5.51%(28/503);2EPQ中的N量表分和P量表分抑郁症组均高于非抑郁症组,L量表分抑郁症组低于非抑郁症组;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疾病等6项因素为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等2项因素为保护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各种危险因素积极干预非常重要。

    2009年10期 v.17 1179-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情况调查

    汪周兵;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BZD)使用情况。方法以2009年2月18日为时点调查日,调查我院全部住院精神病患者,用自编的调查表登记当日的诊断和使用BZD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共313例。结果使用BZD82例(26.2%),BZD使用频率依次为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使用BZD的时间:<60天61例(74.4%),>60天21例(25.6%)。结论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BZD使用基本合理,但也有少数不合理情况。

    2009年10期 v.17 1181-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 精神科开放与封闭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张金桥;侯安营;胡景荣;冯梅;齐国娥;江芹普;

    目的探讨精神科开放病房与封闭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在参考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一般状况调查表,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院封闭病房109名护士和开放病房19名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开放病房与封闭病房护士SCL-90评定结果比较,封闭病房护士在量表中的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开放病房护士,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封闭病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

    2009年10期 v.17 1177-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艾滋病医护人员社会支持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李慧民;蔡聚雨;杜一菲;崔冠宇;

    目的了解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状况,探讨社会支持对其工作倦怠的影响,为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和社会支持问卷(SRRS)对342名河南省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结果艾滋病医护人员工作倦怠总体检出率达到75.5%,其中,轻度倦怠为35.4%,中度倦怠为32.2%,高度倦怠为7.9%。情感耗竭与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成就感降低与社会支持3个维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人格解体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分层回归显示,主观支持对情感耗竭、成就感降低预测作用显著,支持利用度对成就感降低预测作用显著。结论应关注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工作倦怠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与关爱。

    2009年10期 v.17 1198-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驻某地军事院校新兵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尹璐;余新洲;周波;蒋明春;周学智;

    目的量化评估入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有效实施新兵心理健康宣教和心理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集训期185名新兵施测,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文化程度、入伍前职业、母亲文化程度和个性类型对新兵心理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影响。结论应依据新兵的不同社会和心理学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10期 v.17 120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人格与国企员工工作倦怠、工作投入的关系

    张琳琳;孔德生;

    目的了解人格与国企员工职业健康心理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工作投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对567名国企员工进行调查。结果高倦怠组和非倦怠组人数占总人数的11.5%和13.1%;高投入组和非投入组人数占总人数的23.6%和20.6%。依据人格类型中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可以有效对国企员工工作倦怠分组和工作投入分组进行判定,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在人格上,表现为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结论国企员工职业健康心理状况良好,从人格角度可以对其职业健康心理状况做出判定。

    2009年10期 v.17 1203-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初中教师职业承诺及相关因素分析

    王鹤伟;高志华;王连升;杨莉莉;

    目的探讨县城中学教师与乡镇中学教师在职业承诺上是否存在差异及其与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教师职业承诺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某县190名初中教师进行测查。结果城乡初中老师的职业承诺有显著的差异(t=-2.20,P=0.029),而且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地对职业承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县城中学的教师的职业承诺显著地高于乡镇中学的教师。

    2009年10期 v.17 1206-1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咨询师资格执业情况调查报告

    单怀海;张海宁;李建明;

    目的探讨考取心理咨询师人员的基本状况,为心理咨询师的近一步专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心理咨询师调查表》对正在培训的147名学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72.1%,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7.9%;职业分布:医务工作者28.5%,教师17.0%,其他77.6%;考证目的:个人兴趣16.3%,为了自己心理健康8.8%,计划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师工作34.0%;有心理咨询经验者8.8%,没有经验者91.2%。结论考取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在本科以上,医学和教育工作者占少数;计划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很少,绝对多数没有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所以,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2009年10期 v.17 1208-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煤炭企业管理者应对方式及其与心身健康关系的研究

    马文有;裴华;张凤阁;张本;陈龙;马新英;

    目的探讨煤炭企业管理者主要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在开滦10万人口的总样本中,抽取比例为5%(10万人×5%=5000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确定管理者样本为1146人。以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评定管理者的应对方式,以一般心理健康量表评定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管理者的精神症状。结果特质积极应对和特质应对活跃的压力值明显低于特质消极应对和特质应对逃避的压力值(P<0.001),简易积极应对方式的压力水平也低于简易消极应对方式的压力水平。除了简易积极应对与SCL-90相关不显著外,特质积极与SCL-90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特质消极和简易消极与SCL-90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越积极应对,心理越健康,心身越健康;越消极应对,心理越不健康,心身越不健康。

    2009年10期 v.17 121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茂县政府机关干部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比较

    沈兴华;黄俊龙;叶小飞;蒋春雷;刘伟志;严进;

    目的探讨地震灾区茂县政府机关干部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PTSD症状反应差异。方法应用17个条目的PCL(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4版修订(DSM-)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症状标准制定),对条目进行通俗性表达,使军人和老百姓能够理解,也符合对地震后老百姓和救灾军人PTSD的调查,但PCL每个条目的基本意思不变,按照1~4的4级评分,对政府机关干部通过深入棚区逐棚进行走访调查,对多支救灾部队先进行分层抽样,再进行整群调查;统计时分别按照每个条目的得分、17个条目的总分、17个条目分成的3类症状总分进行,PTSD的症状反应标准是总分达到40分。结果茂县震后7~9周被调查的政府机关干部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高(23.34%),部队官兵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低(4.57%),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8.4,P<0.001);政府机关干部的疲劳程度比部队官兵要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地震后2个月恰恰是重灾区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期,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政府机关干部承担多重任务,在恢复重建阶段的身心疲劳与救灾部队比非常明显,要进行积极的调节。部队官兵预防PTSD发生的重点人群是参加过清理尸体,多次经历危险,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的人员。

    2009年10期 v.17 1212-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研究

  • 循证健康教育在癌性疼痛病人护理中的应用初探

    钱文茹;陈璐;钱满芹;任丽娟;

    目的探讨癌性疼痛病人实施循证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80例癌性疼痛病人应用循证方法通过专业护士收集资料、确定问题、查询并评价文献、临床护理实践、及时评价与反馈,在健康教育前后采用自制问卷及病人疼痛程度的反应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80例病人在循证健康教育前后对疼痛知识掌握有统计学差异(P<0.01),循证健康教育后疼痛治疗缓解率为81.5%。结论循证健康教育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有效的缓解疼痛。

    2009年10期 v.17 1183-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肠癌患者个性行为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卢莉;秦汇丰;

    目的探讨个性行为特征,情绪状态和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对大肠癌患者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完善综合诊治方案。方法采用C型行为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分别对经临床病理诊断的大肠癌患者150例(病例组)和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C型行为量表评定结果显示,病例组在焦虑,抑郁,愤怒(向内)理智和控制上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在愤怒(向外)和社会支持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0.01)。SDS结果表明,病例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1)。LES结果显示,病例组的正性生活事件总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性生活事件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型行为中焦虑、抑郁、愤怒、愤怒向内、理智、控制、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大肠癌的发生有联系。结论大肠癌患者具有浓厚的C型行为,具有较高的抑郁情绪发生率和经历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

    2009年10期 v.17 1185-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心理评估与干预

  • 歼击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常模的制定

    黄战锋;董燕;齐建林;侯桂芝;周晓梅;郭琳;

    目的制定歼击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常模。方法采用中科院心理所制定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系统(2.0版)对分层随机抽取的378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测试。结果1各分量表再测相关系数值在0.592~0.920范围(所有P<0.05),分别是数字拷贝0.920,汉字比较0.787,心算0.790,汉字旋转0.607,数字工作0.872,双字词再认0.617,无意义图形再认0.592;2因素分析发现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存在6个纬度,分别是:数字拷贝、双字词再认、数字加工、数字工作、汉字比较、心算;结论测试结果可以作为中国军事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的参考标准。

    2009年10期 v.17 118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歼击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信效度分析

    黄战锋;董燕;齐建林;侯桂芝;周晓梅;

    目的歼击机飞行员"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信效度分析。方法采用中科院心理所制定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系统(2.0版),对分层随机抽取的378名歼击机飞行员进行测试。结果1各分量表重测信度高,相关系数分别是:数字拷贝0.920,汉字比较0.787,心算0.790,汉字旋转0.607,数字工作0.872,双字词再认0.617,无意义图形再认0.592,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因素分析发现基本认知能力测验存在6个纬度,分别是:数字拷贝、双字词再认、数字加工、数字工作、汉字比较、心算。结论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信效度较好,可以较好地测试歼击机飞行员认知功能状况。

    2009年10期 v.17 1192-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临床用观念变化问卷简式中国版的修订

    涂阳军;郭永玉;

    目的修订观念变化问卷简版,以便评定负性事件后人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方法施测于病人、护士和大学生样本。主要运用相关分析与探索及验证性技术验证量表的信效度。结果观念变化问卷简式的两因素在3个样本中得到复现;问卷的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修订后的观念变化问卷简版适合于中国样本。

    2009年10期 v.17 1260-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评价量表的编制

    郑日昌;刘视湘;高翔;

    目的编制出适用于中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评价量表。方法本研究以在校中学生(初一至高三年级)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文献研究、理论探讨、开放式问卷调查基础上,编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评价量表,将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分为适应、困扰与复原力3个层次,形成3个分量表。结果3个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编制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评价量表可适用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情况的测查。

    2009年10期 v.17 1262-1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家庭暴力受害来电者自杀危险特征及热线干预方式

    王翠玲;王怡;孟梅;李献云;费立鹏;

    目的描述30例家庭暴力受害来电者自杀危险特征及热线咨询员干预方式。方法将30个首次拨打北京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以家庭暴力为主要问题的来电录音以文字的方式录入电脑,应用Atlas定性分析软件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30例来电女性29人,在婚者29人,有自杀意念者占63.3%,有计划者占6.7%,有既往自杀未遂史者占43.3%,12.0%暴露有杀施暴者的想法。许多案例的自杀意念和行为由具体的暴力事件引发。来电者的危机产生于他们对暴力困境的不理解;对于面临的两难境地无法做出决定以及因缺少解决方法或自认为或事实上无能力改变现状。有效干预方式通常包括4个方面:减轻痛苦,系统评估暴力或自杀状况,保证安全,探讨解决问题方法。结论热线咨询员接受相关培训后可以为此类来电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以缓解因家庭暴力导致的危机状况。

    2009年10期 v.17 1266-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

    皮美清;张小英;刘视湘;

    目的编制出适用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量表。方法在访谈、文献综述基础上,根据郑日昌教授对道德的4类型(自我、法制、道德、信仰)划分,并结合我国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运用因素分析技术,对493名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小学生的道德判断量表的信效度都比较理想。结论编制出的小学生道德判断量表可适用于小学三~六年级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情况的测查。

    2009年10期 v.17 1269-1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道德量表的初步编制

    冯源;史一清;甘玉群;

    目的通过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及道德行为应包含的具体内容,编制1个用于测量道德外显行为水平的道德量表。方法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方法获取道德问卷的项目,然后编制了包含"爱心和尊重"、"公平正义"、"文明礼让"、"理性和责任"、"诚实守信"5个维度的初步道德自评量表。结果通过因素分析法对566名被试进行测试,发现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46,5个维度的α系数介于0.570~0.804之间。结论道德行为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初步作为测量个体道德水平的工具。

    2009年10期 v.17 1271-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实验心理研究

  •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评价及认知行为变化

    谢正;李恒芬;刘纪猛;

    目的研究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及认知行为变化。方法造模前后分别测量摄食量和体重,使用Y型电迷宫评价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认知,强迫游泳试验评价抗抑郁药物作用后动物行为的变化。结果造模前后动物的体重增加量,造模后的动物摄食量,药物干预后动物强迫游泳实验中的静止时间在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体重增加量,摄食量,电迷宫实验可以作为抑郁症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强迫游泳试验可以评价抗抑郁药物干预后动物行为的变化。慢性应激抑郁动物模型存在认知行为的变化。

    2009年10期 v.17 1190-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0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图片和影片形式的性刺激对于大脑不同区域的差别性兴奋

    朱洵;王霄英;高嵩;胡佩诚;

    目的以视觉刺激为手段研究大脑对性心理的反应,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是,以往少见针对刺激手段(图片或影片)的研究。本文试图发现图片和影片在作为刺激手段时有什么差别。方法以13例正常女性为样本,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比较其观看含有性内容的影片和图片时的大脑兴奋差异,使用FSL4.0数据分析软件统计确定有显著差异脑区。结果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1相较于涉性图片,观看涉性影片时颞叶皮质,小脑,丘脑,中脑,尾状核等处的兴奋性有所增强(Z>2.3,P<0.05),差异最大的脑区在颞中回(NMI坐标:56,-24,-12);2观看涉性图片时,侧枕叶皮质的兴奋明显强于涉性影片(Z>2.3,P<0.05),并略呈左右对称分布。差异最大的脑区NMI坐标为42,-86,-4。结论本文认为,那些在兴奋程度上影片多于图片的大脑区域,应该与性信息的处理过程更加相关。而那些在兴奋程度上影片少于图片的大脑区域,应该与性信息的识别更加相关。该结果可能对理解性心理的调控有一定意义。

    2009年10期 v.17 119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大学生与研究生心理研究

  • 警察院校与普通院校大学新生SCL-90测量的比较研究

    倪晓峰;谢玉明;

    目的了解警察院校和普通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重点了解警察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加强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服务。方法以2008级警察院校和普通院校大学新生(1203名和92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进行测量,比较测量结果。结果警察院校大学新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比普通院校大学新生低,警察院校大学男新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上的得分比女新生低。结论警察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普通院校大学新生,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2009年10期 v.17 1215-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的研究

    张明;魏义梅;

    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的关系。方法选用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与修订的自杀意念量表,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516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及较强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7.6%。男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χ2=13.544,P<0.001),文科学生明显高于理科学生(χ2=12.072,P<0.001),高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χ2=8.394,P<0.05)。差异检验表明,与无自杀意念组相比,有自杀意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抑郁及焦虑分较高,自我肯定得分较低(P<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自我肯定、焦虑能够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26.0%的变异量,其中,抑郁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3.5%。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抑郁是预测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最好指标。

    2009年10期 v.17 1217-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护生睡眠质量及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周歆;李建明;

    目的调查高校护生的睡眠质量和影响因素,研究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提高护生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自评抑郁量表(SDS)为评价工具,调查护生的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况的发生率。结果1护生SRSS总分为23.30±5.658,与中国常模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性别、担任班委否、恋爱否这3个因素影响护生睡眠质量;2护生的SAS、SDS总分分别为35.00±10.177和27.39±9.171;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16.00%和21.00%;3相关分析表明,SRSS总分以及觉醒不足、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早醒、恶梦夜惊和失眠后反应这6个因子的得分与SAS、SD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4回归分析表明,SRSS的10个因子中,入睡困难和恶梦夜惊被选入SAS回归模型;恶梦夜惊和睡眠不稳被选入SDS回归模型。结论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较差,性别、担任班委否、恋爱否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是影响护生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

    2009年10期 v.17 1220-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新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研究

    张春艳;左丹;

    目的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为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来自5.12地震灾区的23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性别、专业在领悟社会支持和PTSD上均无显著差异;2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与PTSD呈显著负相关;3领悟家庭外支持比领悟家庭内支持对PTSD的预测作用更明显。结论领悟社会支持是PTSD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9年10期 v.17 1223-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曹炳健;曹辉;白吉可;

    目的了解石河子大学在校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调查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石河子大学1362名在校生进行调查。结果1以PSQI总分≥8作为判断睡眠质量差的标准,睡眠质量差的有335人(24.6%),男女分别为26.4%和22.8%(P<0.05);睡眠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日间功能障碍(65.9%),主观睡眠质量(24.8%),入睡时间(29.9%);2PSQI总均分男女生分别为6.05±2.82和5.76±2.47,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0.05);男生在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3睡眠质量差的组在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均分得分均明显高于睡眠质量良和睡眠质量一般的两组(P<0.01);4PSQI各成份分及总分与SCL-90各因子均分及总均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高度相关,因此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

    2009年10期 v.17 1225-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徐艳丽;高志华;李建明;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120名大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C)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惩罚、严厉与成人依恋焦虑维度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中父亲过度保护对成人依恋的焦虑有正向预测作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人依恋有较小影响。

    2009年10期 v.17 1228-1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倦怠的对比研究

    魏志霞;晏丽娟;杨绍清;李建明;

    目的探讨唐山市学习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对1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优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32,P<0.01)和行为不当(t=-2.50,P<0.01)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困生;2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学优生在学习倦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t=-2.148,P<0.01)和成就感低(t=-3.365,p<0.01)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低于女生;不同专业的学困生在学习倦怠总分(F=4.211,P<0.05)、成就感低(F=6.485,P<0.01)和行为不当(F=3.922,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学困生学习倦怠水平高于学优生;学优生的学习倦怠不受性别、年级和专业影响,而学困生的学习倦怠受性别和专业影响。

    2009年10期 v.17 1230-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9800名贫困大学生UPI心身健康状况预测分析

    郑林科;王建利;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身健康状况和优势心理素质。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调查7届大学生23867人,其中贫困生9800人(41.1%),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预测模型。结果贫困大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以失眠和紧张性头痛为主要症状,其心理健康问题以自我否定和自卑为主要特征,但贫困生还具有独立性强、有耐受力、信任他人、热情积极等心理健康优势素质。结论贫困大学生既有良好心理健康素质,又有不良心身健康问题,拟开展相应的心身健康教育和辅导。

    2009年10期 v.17 1232-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成就目标、学习观的关系

    李义安;王一楠;

    目的探讨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成就目标、学习观的关系。方法以136名一至四年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该专业本科生的总体专业承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体现在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上,成就目标主要定位于掌握-趋近目标,学习观以积极建构为主;2该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的情感承诺维度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二年级明显低于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低谷现象";3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承诺与掌握-趋近目标和成就-趋近目标关系密切。结论高等学校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承诺,以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

    2009年10期 v.17 1236-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

    任文芳;李嫱;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194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择业焦虑总体水平和各维度都处于中间水平;2女生在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对就业前景担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4除生活自理适应性与对就业前景担忧两个因子之间不存在相关外,适应性的其他维度与择业焦虑各因子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5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身心症状表现对择业焦虑各因子有显著预测作用,人际适应性对就业竞争压力有较大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适应性对其择业焦虑有影响。

    2009年10期 v.17 1239-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刘曼曼;徐琴美;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倾向及其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和大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倾向问卷对355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过程取向学业成就目标、结果取向学业成就目标、考试焦虑3个变量的年级主效应显著;2过程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显著高于结果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3考试焦虑与结果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过程取向的学业成就目标呈极其显著负相关。结论学业成就目标对大学生考试焦虑具有显著影响。

    2009年10期 v.17 1241-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医学院男女大学生学业成绩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高志华;刘晓红;杨美荣;赵阳;田雨;王海鹞;

    目的探讨医学院男女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及其相关因素的差异,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期末平均成绩、成就动机量表(AMS)、学业求助行为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IAS)随机抽取测量某医学院192名男女大学生,研究学业成绩与成就动机、学业求助行为及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执行性求助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女生的成就动机对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结论男女大学的学业成绩差异显著且预测因素不尽相同。

    2009年10期 v.17 1243-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马慧;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究心理问题与人格的关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3938名2007级新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被试的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6.23%;被试的6个因子均分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躯体化因子均分低于全国青年常模,所有9个因子均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重度心理问题学生SCL-90的9个因子与16PF的多个因子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与大学生整体相比,河北某大学新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但与同龄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者的重视;重度心理问题学生的精神症状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应把完善人格作为心理教育和辅导的长远目标。

    2009年10期 v.17 1247-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

  • 教学辅导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

    朱丽芬;代祖良;王贵青;韩云萍;

    目的探讨提高高职大学生人际能力的方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教学的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个班8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教学后,高职学生在冲突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干预提高了实验班成员的冲突管理能力,说明教学辅导对提高云南省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有效的。

    2009年10期 v.17 1234-1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

    袁贵勇;张美玲;

    目的研究河南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对河南省138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河南省中学生普遍运动量不足,其中女生运动量严重不足,乡镇女生尤甚;2河南省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上,男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维度的平均分高于女生,城市中学生在生活满意感、情感平衡两个维度的平均分高于乡镇中学生;3体育锻炼各维度与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运动时间与运动频次对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运动时间还对情感平衡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

    2009年10期 v.17 1245-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沈永健;仇玺萍;杜文东;

    目的了解南京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南京市中华中学、宁海中学、金陵中学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得到483份有效问卷。结果中学生阳性检出率为21.3%;普遍拥有的性格为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8项人格特征有性别差异;学校差异不大。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错,应根据其个性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2009年10期 v.17 1250-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刘萌;廖淑梅;刘明婷;

    目的探讨初中生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学生焦虑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从两所中学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初中生焦虑总均分为2.13±0.62分,51.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以轻度焦虑为主,占41.4%。不同性别、年级的焦虑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地区学生焦虑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1);3应对方式与焦虑程度有关,有无焦虑者的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指向问题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改善其焦虑。

    2009年10期 v.17 1252-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期望效应理论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

    马会敏;田素芝;张好雨;

    目的探讨期望效应理论在带教护理专业实习生实践中的应用,为实际护生带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76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问卷法调查,所得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出科考核(包括理论和操作)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5),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期望效应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提高了实习护生职业适应力与护理效果。

    2009年10期 v.17 1254-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4~6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结构的探索与验证

    刘丽琼;范晓玲;

    目的探讨与验证4~6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兴趣结构。方法采用文献回顾,个人访谈,专家评定后形成56个项目的初始问卷,通过先后两次共1002名4~6年级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24条项目的正式问卷,再对342名4~6年级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343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4~6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兴趣包括卷入、教师因素、情感因素与价值因素4个因素。模型拟合指数为χ2=276.152,χ2/df=2.141,RMSEA=0.041,CFI=0.943,NNFI=0.941,模型的α系数为0.854,重测信度0.756。结论4~6年级语文学科兴趣的结构合理。

    2009年10期 v.17 1256-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自尊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方柳;杨海燕;周丽;蔡太生;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尊与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儿童控制知觉多维度测查量表、特质应对问卷调查293名初中学生。结果1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未知方控制、内部控制在高、低自尊组上有显著的差异;2初中生自尊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内部控制有显著正相关,与外部势力控制和未知方控制呈显著负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尊的因子按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内部控制和未知方控制。结论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对初中生自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09年10期 v.17 1258-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会议通知

个案报告

  • 1例初中生惊恐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金洪源;马爽;

    目的以1例惊恐障碍的初中生为例探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对惊恐障碍干预的有效性,为惊恐障碍的心理干预提供临床借鉴。方法在单个被试的情况下,采用多基线实验设计,运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对来访者进行临床干预。同时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干预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来访者的各项指标稳定,惊恐发作次数减少,焦虑水平降低,社会适应性增强。结论运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可对惊恐障碍进行有效干预,降低惊恐焦虑水平,长期训练有彻底治愈的可能。

    2009年10期 v.17 1274-1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刘月芬;李文华;

    2009年10期 v.17 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法轮功”痴迷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

    赖运成;王国强;

    目的更好地掌握对"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干预策略,明确今后对"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干预研究的方向。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总结近10年来我国研究者对"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干预研究成果。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心理干预策略和思路,但实证研究很少,且可操作性不强。结论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对"法轮功"痴迷者心理干预的有效性问题,并探索具体化、操作性强的综合心理干预方案。

    2009年10期 v.17 1277-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学合唱训练对心理素质的影响

    张海宁;

    2009年10期 v.17 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