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

  • 抑郁症状在共病老年人社会参与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

    郭成;

    目的:分析抑郁症状在共病老年人社会参与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为应对共病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390名65岁及以上的慢性病共病老年人,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抑郁症状在共病老人社会参与与认知功能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共病老年人抑郁症状得分13.06±6.02,认知功能得分25.46±5.48;社会参与、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均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社会参与与认知功能正相关(r=0.45,P<0.01),社会参与与抑郁症状负相关(r=-0.23,P<0.01),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负相关(r=-0.21,P<0.01)。抑郁症状在社会参与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0.34%。结论:共病老年人认知功能与抑郁症状、社会参与相关,社会参与可以通过改善抑郁症状来提高认知能力,共病老年人积极进行社会参与,有益心理健康,缓解认知功能障碍。

    2025年03期 v.33 3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拓展运动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和流动时间的调节作用

    周宇航;金振宇;温宇红;

    目的:探讨拓展运动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并验证其中希望感的中介效应和流动时间的调节效应,为提高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43名六年级流动儿童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4名)和对照组(19名);实验组进行8周,每周2次的拓展运动干预,对照组在相同时间进行常规体育活动干预;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和希望感问卷,评估被试干预前后的社会融入与希望感水平。结果:(1)参与拓展运动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希望感水平高于常规体育活动干预的流动儿童(Partial η~2=0.292,0.283;F=16.870,16.197;P<0.01);(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希望感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量占比44.62%;(3)调节效应模型显示,组别x流动时间能预测社会融入水平(β=-0.17,P<0.05)。结论:拓展运动能够提升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水平,且希望感起中介作用,流动时间起调节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26-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扶贫搬迁青少年社会支持类型及其与歧视知觉、社会适应的关系

    吴文丽;刘一诺;张小艳;李科生;

    目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扶贫搬迁青少年社会支持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其与歧视知觉、社会适应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贵州地区560名扶贫搬迁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方差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扶贫搬迁青少年社会支持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富足型(27%)、中等型(51.8%)和匮乏型(21.2%);(2)不同社会支持类别在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11.11,37.21;P<0.001),其中匮乏型歧视知觉得分最高,而在社会适应得分上,富足型>中等型>匮乏型;(3)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值为-0.13,中等型社会支持在歧视知觉与社会适应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效值为-0.04。结论:扶贫搬迁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存在异质性,且不同社会支持类别的青少年在歧视知觉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型社会支持能够缓解歧视知觉对社会适应的负面影响。

    2025年03期 v.33 33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复发恐惧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王斌;吴朝霞;李月;陈潇潇;廉宏伟;唐溶崧;周洪柱;

    目的:调查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恐惧和自我接纳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预防和降低患者复发恐惧提供建议。方法: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复发恐惧简化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于2024年4-5月便利抽样法,对北京市某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名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最终纳入196名患者,复发恐惧均分为29.7±13.66分,检出率(34.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是影响其复发恐惧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复发恐惧较高,与低自我接纳相关。

    2025年03期 v.33 340-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精神分裂症缓解期复发恐惧与自我接纳的关系

    王斌;吴朝霞;李月;陈潇潇;廉宏伟;唐溶崧;周洪柱;

    目的:调查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恐惧和自我接纳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预防和降低患者复发恐惧提供建议。方法: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复发恐惧简化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于2024年4-5月便利抽样法,对北京市某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6名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最终纳入196名患者,复发恐惧均分为29.7±13.66分,检出率(34.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是影响其复发恐惧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复发恐惧较高,与低自我接纳相关。

    2025年03期 v.33 340-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李婷婷;程乐;钟蓉;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4月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D)、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通过Pearson积差系数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检验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结果: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有37例具有NSSI,发生率为43.02%,女生、毕业班、重度抑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率高于非毕业班、轻中度抑郁青少年(χ~2=4.879,5.152,14.823;P<0.05);发生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量表情感介入、家庭沟通、行为控制、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总功能维度及量表总分高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4.858,3.585,3.537,4.747,4.421,3.388,3.782,6.188;P<0.05);发生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GSES量表评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维度及量表总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5.605,3.249,3.771,5.281,4.993;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与FAD评分呈现正相关,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04,-0.519,-0.622;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评分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63,-0.461;P<0.05);回归方程加入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变量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在家庭功能影响NSSI间,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NSSI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8.73%(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88;中介效应量:0.237)、36.20%(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26;中介效应量:0.299)。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5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

    李婷婷;程乐;钟蓉;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对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4月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SIS)、家庭功能评估量表(FAD)、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通过Pearson积差系数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结构方程检验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结果:8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共有37例具有NSSI,发生率为43.02%,女生、毕业班、重度抑郁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发生率高于非毕业班、轻中度抑郁青少年(χ~2=4.879,5.152,14.823;P<0.05);发生NSSI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量表情感介入、家庭沟通、行为控制、情感反应、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总功能维度及量表总分高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4.858,3.585,3.537,4.747,4.421,3.388,3.782,6.188;P<0.05);发生NSSI青少年抑郁症患者GSES量表评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维度及量表总分低于未发生NSSI青少年(t=5.605,3.249,3.771,5.281,4.993;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与FAD评分呈现正相关,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04,-0.519,-0.622;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FAD评分与GSES量表、CD-RISC评分呈现负相关(r=-0.563,-0.461;P<0.05);回归方程加入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变量后,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的回归系数均显著,在家庭功能影响NSSI间,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与NSSI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8.73%(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88;中介效应量:0.237)、36.20%(总效应量:0.825;直接效应量:0.526;中介效应量:0.299)。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在家庭功能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5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1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男性不育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

    靳佳雪;

    目的:分析男性不育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2月于某院就诊的180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院行孕前检查的15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应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评估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应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估患者社会支持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男性不育患者SCL-90评分与MUIS、SS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42,6.846,7.038,16.590,12.228,8.022,9.154,7.340,12.565,19.123;P<0.05)。观察组MUIS量表中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53,12.855,22.162,17.162,31.010;P<0.05)。观察组SSRS量表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2,9.607,17.712,12.614;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性不育患者SCL-90评分与MUIS评分呈正相关(r=0.451,P<0.05),与SSRS评分呈负相关(r=-0.477,P<0.05)。结论:男性不育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且与疾病不确定感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度呈负相关。

    2025年03期 v.33 357-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业内卷氛围对研究生学业内卷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

    田锦钰;黄宇航;李广政;

    目的:探讨上行社会比较和就业焦虑在学业内卷氛围与研究生学业内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学业内卷氛围量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就业焦虑量表和个人学业内卷量表对821名研究生进行测量。结果:(1)学业内卷与学业内卷氛围、上行社会比较和就业焦虑呈正相关(r=0.40,0.44,0.49;P<0.01);(2)学业内卷氛围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业内卷(β=0.18,P<0.01),同时,通过上行社会比较(β=0.08,P<0.01)、就业焦虑(β=0.07,P<0.01)和上行社会比较-就业焦虑(β=0.05,P<0.01)3条中介路径间接影响研究生学业内卷。结论:上行社会比较与就业焦虑在学业内卷氛围和研究生学业内卷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6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烧伤后感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及临床预测因素

    祝天华;郜天田;黄定基;杨洪;

    目的:探讨烧伤后感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联性,分析烧伤后发生PTSD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96例,分为PTSD组和无PTSD组,其中PTSD组36例,无PTSD组60例。收集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婚姻状况、烧伤面积、烧伤部位、烧伤原因、是否感染等一般资料,采用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估患者心理弹性,采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DS)评估患者伤残接受度。Logistics回归分析烧伤患者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PTSD组比无PTSD组烧伤面积更大、CD-RISC评分及ADS评分更低(t=9.005,6.072,8.584;P<0.001)。PTSD组烧伤部位头面部最多,无PTSD组烧伤部位躯干及四肢最多(χ~2=22.578,P<0.05)。烧伤后感染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与CD-RISC评分、ADS评分呈负相关(r=0.586,-0.391,-0.265;P<0.05)。感染、烧伤面积、烧伤部位(头面部)与PTSD呈正相关,CD-RISC评分、ADS评分与PTSD呈负相关(r=0.312,0.666,0.436,-0.527,-0.683;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1.385,95%CI:1.074~1.787)、烧伤面积(OR:1.198,95%CI:1.087~1.322)、烧伤部位(头面部)(OR:1.550,95%CI:1.178~2.039)是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CD-RISC评分(OR:0.672,95%CI:0.521~0.876)、ADS评分(OR:0.629,95%CI:0.460~0.860)是发生PTS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烧伤后感染与患者PTSD发生有相关性,感染、烧伤面积、烧伤部位、CD-RISC评分、ADS评分是烧伤后PTSD发生的预测因素,医护人员可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干预,以减轻患者PTSD。

    2025年03期 v.33 367-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烧伤后感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联性及临床预测因素

    祝天华;郜天田;黄定基;杨洪;

    目的:探讨烧伤后感染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联性,分析烧伤后发生PTSD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烧伤患者96例,分为PTSD组和无PTSD组,其中PTSD组36例,无PTSD组60例。收集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婚姻状况、烧伤面积、烧伤部位、烧伤原因、是否感染等一般资料,采用心理弹性问卷(CD-RISC)评估患者心理弹性,采用伤残接受度量表(ADS)评估患者伤残接受度。Logistics回归分析烧伤患者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结果:PTSD组比无PTSD组烧伤面积更大、CD-RISC评分及ADS评分更低(t=9.005,6.072,8.584;P<0.001)。PTSD组烧伤部位头面部最多,无PTSD组烧伤部位躯干及四肢最多(χ~2=22.578,P<0.05)。烧伤后感染与烧伤面积呈正相关,与CD-RISC评分、ADS评分呈负相关(r=0.586,-0.391,-0.265;P<0.05)。感染、烧伤面积、烧伤部位(头面部)与PTSD呈正相关,CD-RISC评分、ADS评分与PTSD呈负相关(r=0.312,0.666,0.436,-0.527,-0.683;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1.385,95%CI:1.074~1.787)、烧伤面积(OR:1.198,95%CI:1.087~1.322)、烧伤部位(头面部)(OR:1.550,95%CI:1.178~2.039)是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CD-RISC评分(OR:0.672,95%CI:0.521~0.876)、ADS评分(OR:0.629,95%CI:0.460~0.860)是发生PTS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烧伤后感染与患者PTSD发生有相关性,感染、烧伤面积、烧伤部位、CD-RISC评分、ADS评分是烧伤后PTSD发生的预测因素,医护人员可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干预,以减轻患者PTSD。

    2025年03期 v.33 367-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南强制隔离所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因素和毒品使用模式与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

    郑欣宇;杨萍;杨超;

    目的:探究湖南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因素和毒品使用模式对毒品渴求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中介效应,为减轻戒毒人员毒品成瘾提供新的治疗路径和方向。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毒品渴求度自评量表、毒品渴求量表对2023年3-7月湖南省两个强制隔离中心761位吸毒人员进行社会人口学因素问卷调查,数据清洗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路径的直接、间接及总体效应。结果: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渴求度与文化水平、就业情况、人均收入、家庭气氛、使用年限、使用量等因素呈现显著正相关(r=0.088~0.25,P<0.05)。毒品种类中,渴求度与摇头丸、K粉、海洛因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r=0.074~0.108,P<0.05),与冰毒、麻果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吸食方式中,渴求度与鼻吸、注射呈显著相关(r=-0.117~0.155,P<0.01)。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戒毒人员文化水平与就业状况、家庭氛围之间,就业状况与家庭气氛、使用年限、使用量之间,家庭气氛与使用年限、使用量之间,使用年限与使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发现家庭气氛对渴求度具有直接效应(r=0.616,P<0.01),使用量在其中可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使用年限在低文化与毒品渴求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湖南戒毒人员毒品渴求度主要为无渴求和低渴求,家庭氛围对其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就业状况对渴求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使用年限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实现。使用年限、使用量在社会人口学因素影响毒品渴求度中具有中介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南强制隔离所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因素和毒品使用模式与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

    郑欣宇;杨萍;杨超;

    目的:探究湖南戒毒人员社会人口学因素和毒品使用模式对毒品渴求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中介效应,为减轻戒毒人员毒品成瘾提供新的治疗路径和方向。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毒品渴求度自评量表、毒品渴求量表对2023年3-7月湖南省两个强制隔离中心761位吸毒人员进行社会人口学因素问卷调查,数据清洗后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路径的直接、间接及总体效应。结果:社会人口学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渴求度与文化水平、就业情况、人均收入、家庭气氛、使用年限、使用量等因素呈现显著正相关(r=0.088~0.25,P<0.05)。毒品种类中,渴求度与摇头丸、K粉、海洛因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r=0.074~0.108,P<0.05),与冰毒、麻果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吸食方式中,渴求度与鼻吸、注射呈显著相关(r=-0.117~0.155,P<0.01)。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戒毒人员文化水平与就业状况、家庭氛围之间,就业状况与家庭气氛、使用年限、使用量之间,家庭气氛与使用年限、使用量之间,使用年限与使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发现家庭气氛对渴求度具有直接效应(r=0.616,P<0.01),使用量在其中可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使用年限在低文化与毒品渴求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湖南戒毒人员毒品渴求度主要为无渴求和低渴求,家庭氛围对其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就业状况对渴求度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使用年限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实现。使用年限、使用量在社会人口学因素影响毒品渴求度中具有中介作用。

    2025年03期 v.33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

  • 青少年注意力现状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网络分析

    石利娟;刘雅婷;曾赛君;匡佑;龚靖波;

    目的:探讨青少年注意力的现状,以及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注意力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注意力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量表对19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亲子关系和青少年注意力的关系。结果:(1)青少年注意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183.50±57.30)。注意的稳定性得分(t=-2.73,P<0.01)在性别上,注意力测验总分(F=89.78,P<0.001)及注意的分配性(F=40.76,P<0.001)、广度(F=20.05,P<0.001)、稳定性(F=8.05,P<0.001)、转移性(F=100.08,P<0.001)得分在年龄上,注意力测验总分(t=2.34,P<0.05)及注意的广度(t=2.11,P<0.05)、转移性(t=2.00,P<0.05)得分在户口所在地上,注意力测验总分(t=5.14,P<0.001)及注意的分配性(t=2.06,P<0.05)、广度(t=4.20,P<0.001)、稳定性(t=4.20,P<0.001)、转移性(t=4.32,P<0.001)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网络结构模型显示,亲子关系中的积极拒绝(强度=4.9)和严格型支配(强度=4.7)具有最大的节点强度,稳定性(强度=4.1)和转移性(强度=4.0)是注意力的核心节点。亲子关系的积极拒绝与注意力的稳定性(r=0.42,P<0.05)、亲子关系的严格型支配与注意力的转移性(r=0.40,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注意力总体水平较好,亲子关系的积极拒绝和严格型支配与青少年注意力的稳定性和转移性相关。

    2025年03期 v.33 34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青少年注意力现状及其与亲子关系的网络分析

    石利娟;刘雅婷;曾赛君;匡佑;龚靖波;

    目的:探讨青少年注意力的现状,以及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注意力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注意力测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量表对19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亲子关系和青少年注意力的关系。结果:(1)青少年注意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183.50±57.30)。注意的稳定性得分(t=-2.73,P<0.01)在性别上,注意力测验总分(F=89.78,P<0.001)及注意的分配性(F=40.76,P<0.001)、广度(F=20.05,P<0.001)、稳定性(F=8.05,P<0.001)、转移性(F=100.08,P<0.001)得分在年龄上,注意力测验总分(t=2.34,P<0.05)及注意的广度(t=2.11,P<0.05)、转移性(t=2.00,P<0.05)得分在户口所在地上,注意力测验总分(t=5.14,P<0.001)及注意的分配性(t=2.06,P<0.05)、广度(t=4.20,P<0.001)、稳定性(t=4.20,P<0.001)、转移性(t=4.32,P<0.001)得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网络结构模型显示,亲子关系中的积极拒绝(强度=4.9)和严格型支配(强度=4.7)具有最大的节点强度,稳定性(强度=4.1)和转移性(强度=4.0)是注意力的核心节点。亲子关系的积极拒绝与注意力的稳定性(r=0.42,P<0.05)、亲子关系的严格型支配与注意力的转移性(r=0.40,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注意力总体水平较好,亲子关系的积极拒绝和严格型支配与青少年注意力的稳定性和转移性相关。

    2025年03期 v.33 344-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

    封慰;布宇博;王常乐;张曼玉;

    目的:探讨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就业焦虑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问卷对7613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上行社会比较正向预测高职学生就业焦虑(β=0.53,t=56.27,P<0.001);(2)反刍思维在上行社会比较和高职学生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1.51%);(3)生命意义感调节了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的直接作用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结论:上行社会比较对高职学生就业焦虑具有预测作用,既包括上行社会比较的直接效应,还包括反刍思维的间接效应,生命意义感对上述路径均具有调节作用。

    2025年03期 v.33 464-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交退缩的关系:社会情绪能力的并行中介作用

    侯雪艳;金芳;张文莉;王琳;

    目的: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探讨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交退缩的关系,以及幼儿社会情绪能力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与幼儿社会行为问卷对455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家庭消极情绪表露仅与幼儿社会情绪能力中困难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31,P<0.01),家庭积极情绪表露、幼儿社会情绪能力中困难行为、亲社会行为与幼儿社交退缩四者之间均呈显著相关(r=-0.247,0.588,-0.323,0.131,0.533,-0.342;P<0.01);(2)中介效应检验显示,亲社会行为、困难行为在家庭积极情绪表露与幼儿社交退缩之间发挥完全并行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08、-0.06,并行中介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家庭积极情绪表露可通过正向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和负向影响幼儿困难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社交退缩。

    2025年03期 v.33 47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择业经历与择业焦虑:客观就业压力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

    张玲燕;刘绮蓥;刘滢;

    目的:探讨大学生择业经历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客观就业压力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择业经历调查问卷、就业客观认知评估问卷、中国成年人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和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对229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毕业生择业经历困难程度对择业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5,t=2.33,P<0.05);(2)客观就业压力评估在择业经历和择业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β=0.33,t=5.18,P<0.001);(3)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客观就业压力评估与择业焦虑间起调节作用(β=-1.29,t=-2.02,P<0.05)。结论:毕业生择业经历越坎坷,择业焦虑越高;个体对客观就业压力的评估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高的个体不容易受客观就业压力的影响而产生择业焦虑,自我概念清晰性低的个体则相反。

    2025年03期 v.33 476-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心理与疾病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耻感、心理弹性状况及相关因素

    曹逸;支朝新;杜文婷;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病耻感,心理弹性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244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慢性病病耻感量表(SSCI)及心理弹性问卷分析SLE患者病耻感及心理弹性状况,比较SLE患者SSCI评分及心理弹性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病耻感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家庭年均收入、疼痛程度、住院次数患者的SSCI评分比较有差异(t/F=-5.389,10.759,7.222,-3.209,-2.684,4.406,7.397,-3.472;P<0.05)。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有无子女、疼痛程度、住院次数患者的心理弹性评分比较有差异(t/F=2.673,5.284,9.033,2.540,-2.865,2.076,6.881,3.46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疼痛程度、住院次数均是SLE患者病耻感性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疼痛程度、住院次数是SLE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P<0.05)。SLE患者SSCI评分与心理弹性评分呈负相关(r=-0.649,P<0.05)。结论:SLE患者病耻感及心理弹性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临床应对此类因素进行针对性管理,以缓解患者病耻感,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2025年03期 v.33 378-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心理干预对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海贝贝;徐志华;栗艳华;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某院诊治的102例肩周炎患者,依据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肩关节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t=8.961,6.095;P<0.01);两组干预前4项肩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肢体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活动度评分及肌力比干预前升高(观察组:t=16.523,15.086,11.774,P<0.01;对照组:t=14.304,13.815,10.697,P<0.01),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患者(t=2.073,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下降(观察组:t=15.851,对照组:t=14.577;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t=3.395,P<0.001);干预前两组两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升高(观察组:t=13.665,11.508,对照组:t=10.366,9.067;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15%,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0.77%,观察组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患者更高(χ~2=4.258,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心理干预对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海贝贝;徐志华;栗艳华;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某院诊治的102例肩周炎患者,依据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对比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肩关节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SDS、SA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t=8.961,6.095;P<0.01);两组干预前4项肩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肢体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活动度评分及肌力比干预前升高(观察组:t=16.523,15.086,11.774,P<0.01;对照组:t=14.304,13.815,10.697,P<0.01),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患者(t=2.073,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下降(观察组:t=15.851,对照组:t=14.577;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者(t=3.395,P<0.001);干预前两组两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升高(观察组:t=13.665,11.508,对照组:t=10.366,9.067;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6.15%,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0.77%,观察组总满意率较对照组患者更高(χ~2=4.258,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肩关节痛患者心理健康,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382-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王卫珍;徐丹丹;蒋家政;代长青;张全英;

    目的:探究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某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取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焦虑评估量表(SAS)评分、抑郁评估量表(SDS)评分、干预依从性、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结果:两组患者干预8周后,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85%)高于对照组(76.92%)(χ~2=8.120,P<0.05);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6.938,2.712;P<0.05);WHOQO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6.029,4.822,5.160,8.558,3.020,5.205;P<0.05);干预总依从性观察组(93.85%)高于对照组(81.54%)(χ~2=7.783,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患者依从性。

    2025年03期 v.33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王卫珍;徐丹丹;蒋家政;代长青;张全英;

    目的:探究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某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取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焦虑评估量表(SAS)评分、抑郁评估量表(SDS)评分、干预依从性、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结果:两组患者干预8周后,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85%)高于对照组(76.92%)(χ~2=8.120,P<0.05);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6.938,2.712;P<0.05);WHOQO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6.029,4.822,5.160,8.558,3.020,5.205;P<0.05);干预总依从性观察组(93.85%)高于对照组(81.54%)(χ~2=7.783,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认知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患者依从性。

    2025年03期 v.33 387-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对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郭会平;聂小华;杨蕾;吴娅娟;毛静;

    目的:探讨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对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于某院进行宫腔镜术的9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例,常规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和观察组(n=49例,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d、7d后的疼痛程度[McGill疼痛问卷(SF-MPQ)],干预前、干预7d后的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并在出院前统计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SF-MPQ在干预3d、7d后显著降低(P<0.05),两组干预7d后较干预前HAMA-14、HAMD-24均明显降低、SF-36的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干预7d后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5.156,18.619,28.095,8.234,8.076,8.270,10.064;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76%)(χ~2=6.391,P<0.05)。结论: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能够显著缓解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又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2025年03期 v.33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对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郭会平;聂小华;杨蕾;吴娅娟;毛静;

    目的:探讨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对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疼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2月于某院进行宫腔镜术的9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例,常规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和观察组(n=49例,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统计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d、7d后的疼痛程度[McGill疼痛问卷(SF-MPQ)],干预前、干预7d后的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并在出院前统计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SF-MPQ在干预3d、7d后显著降低(P<0.05),两组干预7d后较干预前HAMA-14、HAMD-24均明显降低、SF-36的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干预7d后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5.156,18.619,28.095,8.234,8.076,8.270,10.064;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76%)(χ~2=6.391,P<0.05)。结论:循证中医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能够显著缓解子宫腺肌症宫腔镜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又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2025年03期 v.33 392-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在主动脉夹层术后的干预效果

    李能;李莉;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在主动脉夹层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9月-2023年12月某院90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1:1匹配设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应激组(n=45)、常规组(n=45),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应激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创伤性应激障碍程度[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PCL-C)]、应对方式[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心理状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干预后,应激组PCL-C评分低于常规组(t=15.289,22.937,15.684;P<0.05);干预后,应激组回避、屈服评分、HAMD、HAMA评分低于常规组,面对评分高于常规组(t=6.213,7.367,15.832,13.868,10.238;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能减轻创伤性应激障碍程度,改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

    2025年03期 v.33 397-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健康行为整合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及心理韧性的影响

    李伟芳;李天艺;李素军;董捷;冯涛;

    目的:以健康行为整合理论(ITHBC)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收治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41例观察组及41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以ITHBC为基础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后低血糖恐惧调查-忧虑量表(CHFSⅡ-WS)、心理韧性量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及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CHFSⅡ-WS评分及DSQL评分较对照组低(t=6.566,3.923;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理韧性评分及SDS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925,-5.146;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低(t=5.394,5.609,4.858;P<0.05)。结论:ITHBC为基础的心理干预能够缓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恐惧和提升心理韧性,还能改善其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水平。

    2025年03期 v.33 40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心理干预

    李晓彦;赵田田;乔丽君;

    目的:探讨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2月—2024年7月收治的81例肥胖合并T2DM及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DSCA)]、疼痛情况[数字评分表(NRS)]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结果: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4.701,8.834;P<0.05);两组FPG、HbA1c、2 hPG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3.571,4.007,5.048;P<0.05);两组SDSCA各维度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相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842,3.006,3.247,4.656,6.651;P<0.05);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5.357;P<0.05);两组GQOLI-74各维度及总分均提高,且观察组相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273,5.935,2.941,2.660,4.383;P<0.05)。结论:针对肥胖合并T2DM及NAFLD患者,其减重围术期具有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加强血糖控制效果,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06-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心理干预

    李晓彦;赵田田;乔丽君;

    目的:探讨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T2DM)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个性化心理干预策略。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2月—2024年7月收治的81例肥胖合并T2DM及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DSCA)]、疼痛情况[数字评分表(NRS)]和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结果:干预后,两组HAMA、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4.701,8.834;P<0.05);两组FPG、HbA1c、2 hPG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3.571,4.007,5.048;P<0.05);两组SDSCA各维度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相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842,3.006,3.247,4.656,6.651;P<0.05);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5.357;P<0.05);两组GQOLI-74各维度及总分均提高,且观察组相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273,5.935,2.941,2.660,4.383;P<0.05)。结论:针对肥胖合并T2DM及NAFLD患者,其减重围术期具有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措施,可改善其心理状态,加强血糖控制效果,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疼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06-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干预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李雅钗;李燕;刘辉;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干预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12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匹配设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医共体组(n=60)、对照组(n=60),对照组进行常规延续性护理,医共体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自护行为[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干预后医共体组SV、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LVEDD指标低于对照组(t=36.411,6.286,8.272;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医共体组ESCA评分升高幅度更大(t=6.022,7.712,9.263,5.477;P<0.05);干预后医共体组HPLP-Ⅱ评分高于对照组(t=21.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医共体组GQOI-74评分升高幅度更大(t=9.164,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提高自护行为、健康行为,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1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干预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李雅钗;李燕;刘辉;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干预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12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1匹配设计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医共体组(n=60)、对照组(n=60),对照组进行常规延续性护理,医共体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自护行为[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干预后医共体组SV、LVEF指标高于对照组,LVEDD指标低于对照组(t=36.411,6.286,8.272;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医共体组ESCA评分升高幅度更大(t=6.022,7.712,9.263,5.477;P<0.05);干预后医共体组HPLP-Ⅱ评分高于对照组(t=21.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医共体组GQOI-74评分升高幅度更大(t=9.164,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基于医共体共享平台的延续性护理,能提高自护行为、健康行为,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1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BC情绪管理模式在口腔正畸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秦桂梅;张洁;李永彦;

    目的:探讨ABC情绪管理模式在口腔正畸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BC情绪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自我效能[口腔健康相关自我效能量表(SESS)评分]、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临床疗效及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简易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421,5.583;P<0.05);研究组SESS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6.967,7.304,5.031,5.874;P<0.05);研究组SCSQ中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t=7.073,3.611;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630,P<0.05);研究组OHIP-14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6.556,11.714,4.977,3.117,12.037;P<0.05)。结论:ABC情绪管理模式应用于口腔正畸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缓解其心理状况,提高口腔健康自我效能,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和口腔健康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15-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ABC情绪管理模式在口腔正畸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秦桂梅;张洁;李永彦;

    目的:探讨ABC情绪管理模式在口腔正畸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某院收治的60例口腔正畸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BC情绪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自我效能[口腔健康相关自我效能量表(SESS)评分]、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分]、临床疗效及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简易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6.421,5.583;P<0.05);研究组SESS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6.967,7.304,5.031,5.874;P<0.05);研究组SCSQ中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t=7.073,3.611;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630,P<0.05);研究组OHIP-14各维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6.556,11.714,4.977,3.117,12.037;P<0.05)。结论:ABC情绪管理模式应用于口腔正畸患者具有确切疗效,可缓解其心理状况,提高口腔健康自我效能,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和口腔健康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15-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对方式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的中介效应

    司珂;马艳艳;孙静娜;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某院202例小儿脊柱侧弯患儿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家庭照护者能力测量表(FCTI)进行调查,构建并检验中介模型,探究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照顾能力的潜在关系。结果: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总分为67.43±5.18分,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心理韧性占比分别为45.05%、31.19%、23.76%。应对方式得分中,面对应对16.72±2.34分,回避应对14.11±2.52分,屈服应对11.02±1.69分。照顾能力总分35.19±4.23分。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面对应对与照顾能力呈正相关(r=0.766,P<0.001);面对应对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r=0.671,P<0.001);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呈正相关(r=0.789,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面对应对在心理韧性对照顾能力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0.88%。结论: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面对应对呈正相关,面对应对与照顾能力亦呈正相关。面对应对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建议临床针对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进行积极指导、干预,提升其照顾能力。

    2025年03期 v.33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对方式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的中介效应

    司珂;马艳艳;孙静娜;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22年1月—2024年2月某院202例小儿脊柱侧弯患儿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家庭照护者能力测量表(FCTI)进行调查,构建并检验中介模型,探究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照顾能力的潜在关系。结果: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总分为67.43±5.18分,低水平、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心理韧性占比分别为45.05%、31.19%、23.76%。应对方式得分中,面对应对16.72±2.34分,回避应对14.11±2.52分,屈服应对11.02±1.69分。照顾能力总分35.19±4.23分。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面对应对与照顾能力呈正相关(r=0.766,P<0.001);面对应对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r=0.671,P<0.001);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呈正相关(r=0.789,P<0.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面对应对在心理韧性对照顾能力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30.88%。结论: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面对应对呈正相关,面对应对与照顾能力亦呈正相关。面对应对在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心理韧性与照顾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建议临床针对小儿脊柱侧弯照顾者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进行积极指导、干预,提升其照顾能力。

    2025年03期 v.33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对颈椎术后患者健康行为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广云;祝盼盼;娄纪刚;

    目的:探究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颈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102例颈椎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中颈椎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88.24%,45/51)高于对照组(72.55%,37/51)(χ~2=3.981,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JOA评分、自我管理能力、HPLPⅡ评分高于对照组(t=4.239,9.344,24.662,5.308,7.085;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QOL-74各维度评分均较高(t=5.793,3.654,2.304,3.186;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χ~2=4.387,P<0.05)。结论:颈椎术后患者护理康复中采用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可增强患者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健康行为,从而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升满意度。

    2025年03期 v.33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对颈椎术后患者健康行为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王广云;祝盼盼;娄纪刚;

    目的:探究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颈椎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某院的102例颈椎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干预。对比两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中颈椎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88.24%,45/51)高于对照组(72.55%,37/51)(χ~2=3.981,P<0.05);干预后观察组ADL、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JOA评分、自我管理能力、HPLPⅡ评分高于对照组(t=4.239,9.344,24.662,5.308,7.085;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GQOL-74各维度评分均较高(t=5.793,3.654,2.304,3.186;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χ~2=4.387,P<0.05)。结论:颈椎术后患者护理康复中采用基于达标理论的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可增强患者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健康行为,从而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升满意度。

    2025年03期 v.33 425-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志明;魏燕斌;钟蓉;

    目的:探讨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7d后的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t=3.962,2.480;P<0.05),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评分及PSSS总分显著升高(t=3.169,4.209,3.708,5.994;P<0.01),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WHOQOL-BREF评分显著升高(t=2.806,9.758,4.608,5.443;P<0.01)。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咳嗽基本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782,2.508,3.680,2.280;P<0.05)。结论: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社会支持领悟度及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30-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志明;魏燕斌;钟蓉;

    目的:探讨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对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领悟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7d后的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领悟社会支持程度[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记录并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t=3.962,2.480;P<0.05),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评分及PSSS总分显著升高(t=3.169,4.209,3.708,5.994;P<0.01),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的WHOQOL-BREF评分显著升高(t=2.806,9.758,4.608,5.443;P<0.01)。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咳嗽基本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782,2.508,3.680,2.280;P<0.05)。结论:基于品格优势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其社会支持领悟度及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30-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吴静;张江安;聂莉娟;

    目的: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198例银屑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99例)患者进行常规干预,研究组(99例)患者采用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指数问卷(DLQI)评分。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高于研究组(t=5.059,5.978;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认知、自我管理环境、自我管理行为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164,2.650,4.041,3.978;P<0.05),研究组患者家庭、社交活动、生理、心理、日常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5.089,17.282,17.524,20.028,15.139;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4.716,P<0.05)。结论: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银屑病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35-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智觉知度状态与疾病感知压力、经济水平及家庭支持度的相关性

    闫珍珍;王琰;张瑞;杨盼盼;刘敏;赵占正;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心智觉知度状态,并分析其与疾病感知压力、经济水平及家庭支持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智觉知注意觉知量表(MAAS)、感知压力量表(PSS)、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2022年1月-2023年8月某院收治的102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ESR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02例ESRD患者MAAS平均得分为55.06±10.33分,其中45例心智觉知度低、39例心智觉知度中、18例心智觉知度高。心智觉知度低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心智觉知度高者(χ~2=8.2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是引起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低的危险因素(OR=3.071,95%CI:1.766~5.341,P<0.05)。心智觉知度低者PSS评分显著高于心智觉知度中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及APGAR评分则显著低于心智觉知度中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心智觉知度中者PSS评分高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APGAR评分低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ESRD患者MAAS评分与P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5),与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及APGA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99,0.534,0.489;P<0.05)。结论: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与感知压力、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度有关,且MHD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可导致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低下,可从患者心理、家庭、临床治疗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心智觉知度。

    2025年03期 v.33 43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智觉知度状态与疾病感知压力、经济水平及家庭支持度的相关性

    闫珍珍;王琰;张瑞;杨盼盼;刘敏;赵占正;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心智觉知度状态,并分析其与疾病感知压力、经济水平及家庭支持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智觉知注意觉知量表(MAAS)、感知压力量表(PSS)、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2022年1月-2023年8月某院收治的102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ESRD患者进行调查。结果:102例ESRD患者MAAS平均得分为55.06±10.33分,其中45例心智觉知度低、39例心智觉知度中、18例心智觉知度高。心智觉知度低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心智觉知度高者(χ~2=8.25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是引起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低的危险因素(OR=3.071,95%CI:1.766~5.341,P<0.05)。心智觉知度低者PSS评分显著高于心智觉知度中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及APGAR评分则显著低于心智觉知度中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心智觉知度中者PSS评分高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APGAR评分低于心智觉知度高者(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ESRD患者MAAS评分与P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32,P<0.05),与主观与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评分及APGA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99,0.534,0.489;P<0.05)。结论: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与感知压力、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度有关,且MHD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可导致ESRD患者心智觉知度低下,可从患者心理、家庭、临床治疗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心智觉知度。

    2025年03期 v.33 439-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对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困扰的影响

    张甜;殷玉洁;郭小乐;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在CKD-5期慢性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90例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1:1匹配设计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自我超越组(n=45)、常规组(n=45),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自我超越组在此基础上行以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肾功能、希望水平[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困扰[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干预后,自我超越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蛋白(mALB)指标水平低于常规组(t=2.050,5.575,2.374;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HHI评分高于常规组(t=10.362,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HAMA、HAMD评分低于常规组(t=4.106,6.054;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t=7.438,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t=6.873,7.135,6.951,9.156;P<0.05)。结论: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实施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能减轻心理困扰,改善肾功能,提高希望水平、睡眠质量、生存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4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对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困扰的影响

    张甜;殷玉洁;郭小乐;

    目的:回顾性分析以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在CKD-5期慢性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8月-2023年8月90例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1:1匹配设计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自我超越组(n=45)、常规组(n=45),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自我超越组在此基础上行以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肾功能、希望水平[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困扰[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生存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结果:干预后,自我超越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微量蛋白(mALB)指标水平低于常规组(t=2.050,5.575,2.374;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HHI评分高于常规组(t=10.362,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HAMA、HAMD评分低于常规组(t=4.106,6.054;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t=7.438,P<0.05);干预后,自我超越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t=6.873,7.135,6.951,9.156;P<0.05)。结论:CKD-5期慢性肾病患者实施自我超越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干预模式,能减轻心理困扰,改善肾功能,提高希望水平、睡眠质量、生存质量。

    2025年03期 v.33 44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激系统模型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的影响

    赵奇静;琚英;彭薛;

    目的:探究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某院择期手术的宫颈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 SUPPH)、应激反应问卷(stress response questionnaire, SRQ)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以及应激反应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D-RISC中坚韧、乐观、力量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9,11.113,12.289,10.32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UPPH中自我决策、缓解压力、正性态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8,4.838,3.885,4.81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RQ中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1,5.226,5.949,10.930;P<0.05)。两组干预满意度分别为93.33%(56/60)和80.00%(48/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615,P<0.05)。结论: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可提高宫颈癌手术患者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缓解应激反应,提升护理干预满意度。

    2025年03期 v.33 449-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激系统模型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的影响

    赵奇静;琚英;彭薛;

    目的:探究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在某院择期手术的宫颈癌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两组均干预至患者出院。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trategies used by people to promote health, SUPPH)、应激反应问卷(stress response questionnaire, SRQ)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以及应激反应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干预满意度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D-RISC中坚韧、乐观、力量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9,11.113,12.289,10.326;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UPPH中自我决策、缓解压力、正性态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8,4.838,3.885,4.81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RQ中躯体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以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1,5.226,5.949,10.930;P<0.05)。两组干预满意度分别为93.33%(56/60)和80.00%(48/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615,P<0.05)。结论:基于应激系统模型的心理干预可提高宫颈癌手术患者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缓解应激反应,提升护理干预满意度。

    2025年03期 v.33 449-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肖珊珊;陈红涛;何素素;黄佳倩;李雯;邓堋;宋小花;

    目的: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抽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乳腺肿瘤科住院的273例乳腺癌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及恐惧疾病进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并检验中介模型。结果: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得分6.53±4.61分,压力知觉得分为20.87±6.08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0.64±8.11分。抑郁与压力知觉、恐惧疾病进展呈正相关(r=0.344,0.319;P<0.01)。恐惧疾病进展在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2.2%。结论:乳腺癌患者抑郁得分和压力知觉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恐惧疾病进展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可通过恐惧疾病进展影响抑郁。

    2025年03期 v.33 45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

    肖珊珊;陈红涛;何素素;黄佳倩;李雯;邓堋;宋小花;

    目的: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在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于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抽取湖南省某三甲医院乳腺肿瘤科住院的273例乳腺癌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及恐惧疾病进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并检验中介模型。结果: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得分6.53±4.61分,压力知觉得分为20.87±6.08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为30.64±8.11分。抑郁与压力知觉、恐惧疾病进展呈正相关(r=0.344,0.319;P<0.01)。恐惧疾病进展在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22.2%。结论:乳腺癌患者抑郁得分和压力知觉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恐惧疾病进展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乳腺癌患者压力知觉可通过恐惧疾病进展影响抑郁。

    2025年03期 v.33 454-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心理评估

  • 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于慧;邹沅洁;黄润霖;郭俊俏;赵必华;

    目的:本研究基于CASEL框架和已有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结合大学生实际,编制一份适用于大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研究对象为安徽省某高校本科生,样本1(n=330)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352)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样本3(n=131)用于重测信度检验。结果: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26个题项,涵盖5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二阶模型拟合效果良好(CFI=0.922,TLI=0.914,RMSEA=0.046),且优于一阶模型。社会情感能力总分与生活满意度、特拉华社会情绪能力、学校归属感和互动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7,0.330,0.258,0.364;P<0.05)。社会情感能力总量表α为0.919,分量表α系数介于0.782~0.873。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670,分量表重测信度介于0.399~0.639(P<0.01)。结论: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大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工具。

    2025年03期 v.33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