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

  • 工作-家庭冲突与父亲教养投入:情绪耗竭的中介与配偶情感支持的调节作用

    王晓冉;于冬青;

    目的:考察工作-家庭冲突与父亲教养投入的关系机制。方法:采用父亲教养投入问卷、工作-家庭冲突量表、情绪耗竭量表、配偶情感支持问卷对289位学前儿童的父亲进行调查。结果:(1)工作-家庭冲突显著负向预测父亲教养投入(β=-0.49,P<0.001);(2)情绪耗竭在工作-家庭冲突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中介效应占比为14.28%;(3)配偶情感支持在中介路径的后半段起到调节作用(β=-0.09,P<0.05)。具体而言,配偶情感支持可以缓解低情绪耗竭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但随着情绪耗竭水平的增加,配偶情感支持的缓冲作用逐渐减弱。结论:工作-家庭冲突通过引发个体情绪耗竭作用于父亲教养投入,并且受到配偶情感支持的调节。

    2025年04期 v.33 48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分娩恐惧、社会支持对妊娠晚期孕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惠琳;张红;张冉;

    目的:调查妊娠晚期孕妇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P-PTSD)发生水平及分娩恐惧、社会支持水平,探索分娩恐惧、社会支持对PP-PTSD的作用路径。方法:采用方便抽样调查2022年7月-2023年6月就诊于某院的300例妊娠晚期孕妇,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验分娩恐惧、社会支持与PP-PTSD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逐步回归法检验分娩恐惧在社会支持与PP-PTSD间的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取0.05。结果:300例孕妇,分娩恐惧得分为34.65±9.29分,分娩恐惧发生率为71.33%(214/300);社会支持得分为28.93±10.93分,社会支持水平高的占17.33%(52/300);PP-PTSD得分为31.75±6.61分,PP-PTSD发生率为24.33%(73/300)。且分娩恐惧是社会支持对PP-PTSD作用关系中的中介变量,且为完全中介,中介作用的间接效应占比为97.58%。结论:妊娠晚期孕产妇PP-PTSD发生率较高,且社会支持能通过分娩恐惧作用于PP-PTSD。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妊娠晚期孕产妇PP-PTSD问题,通过针对性措施降低PP-PTSD的发生概率。

    2025年04期 v.33 486-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儿童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综述)

    夏静;周景欣;周晴;彭莲华;毛平;

    童年期家庭功能障碍(Childhood Household Dysfunction, CHD)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高发,甚至显著增加个体自杀倾向和死亡风险。当前,不同学者已从虐待、忽视等角度不同程度探讨童年不良经历与儿童的心理健康,而有关CHD暴露的研究仍相对有限。基于此,本文综述CHD儿童焦虑抑郁的现状,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4个维度总结其影响因素。提出未来在潜在关联机制、综合评价暴露类型、预测识别等研究方向可能进一步探索的建议,为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33 492-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成长型思维对小学生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李春花;陈晓;张澜;

    目的:分析小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心理资本与情绪行为问题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索心理资本在成长型思维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思维模式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心理资本问卷对湖北省711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成长型思维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3,P<0.01),与心理资本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P<0.01);心理资本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P<0.01)。(2)中介分析表明,心理资本在成长型思维和情绪行为问题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72.22%。结论:成长型思维不仅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还能通过提升心理资本来间接减少情绪行为问题。

    2025年04期 v.33 497-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述情障碍的影响:手机成瘾和失眠的链式中介作用

    李宇男;邵春莹;张珊珊;范馨月;刘壮;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述情障碍的影响,以及手机成瘾和失眠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手机成瘾量表和失眠量表对21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利用Hayes开发的插件PROCESS 3.5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述情障碍显著正相关(r=0.45,P<0.001),手机成瘾和失眠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和述情障碍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作用有3条路径,分别为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失眠的中介作用,以及手机成瘾和失眠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间接路径分别占总效应的31.83%、22.54%和6.22%。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的述情障碍,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和失眠间接影响大学生的述情障碍水平。

    2025年04期 v.33 503-5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真实自我可降低抑郁: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

    莫蓥蓥;鲁家怡;唐辉;

    目的:为考察真实自我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生命意义感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实验1通过书写任务操纵真实自我水平的变化,验证真实自我与抑郁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2进一步检验真实自我与抑郁之间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挖掘其内在作用机制,同时,探寻能够有效启动真实自我水平的文化因素,以提高研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真实性量表(AS)、多维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MEMS-C)和自评抑郁量表(SDS)量表对天津某高校132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对两组真实自我和抑郁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真实自我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t=2.17,P=0.04,Cohen's d=0.64),实验组抑郁得分(45.74±8.97)显著低于控制组(52.78±9.25)(t=-2.57,P=0.01,Cohen's d=-0.77)。真实自我负向预测抑郁,生命意义感在真实自我和抑郁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追求“生命本真”的诗句能够对真实自我具有良好的启动作用。结论:个体的抑郁受到真实自我的影响,真实自我可以通过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进一步降低抑郁,增强青年学生对抗抑郁情绪的精神力量。

    2025年04期 v.33 509-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照顾者连带污名的研究进展(综述)

    厉斌璐;许剑蕾;胡敦蓉;王灿;王艳波;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比其他残疾儿童的父母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照顾者负担。本文综述了ASD儿童家庭照顾者连带污名的现状、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干预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现阶段医疗及康复机构探究ASD儿童家庭照顾者诊疗、护理、康复等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33 515-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心理动力学疗法对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潘会敏;仲照希;晋琪;张露文;

    目的:探讨心理动力学疗法对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4年6月某院收治的95例伴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47例)和研究组(给予心理动力学疗法干预,48例)。对比两组患者抑郁评分、自我效能、睡眠质量、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干预2周、4周后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t=2.834,6.777;P<0.05)。研究组干预2周、4周后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t=3.677,4.650;P<0.05)。研究组干预后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756,2.038,2.775,7.561,3.189,7.055,3.649;P<0.05)。研究组用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4.540,P=0.033)。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t=7.967,7.944,10.076,10.477,8.482;P<0.05)。结论:心理动力学疗法干预可改善伴睡眠障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提高自我效能、睡眠质量、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519-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进展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脑白质疏松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冉倩;范崇桂;马伟锋;宋彦;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脑白质疏松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依据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Fazekas量表)将患者分为轻度组(12例)、中度组(28例)和重度组(20例);依据认知功能损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或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为认知损害组与非认知损害组,各30例,比较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认知损害组、非认知损害组一般资料、血清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影响因素用Logistic法,相关性用Spearman法。结果:重度组患者血清NLR、hs-CRP、HMGB1、MCP-1、MMP-9水平较轻、中度组高,中度组上述因子水平较轻度组高(F=32.455,10.684,10.229,20.042,10.050;P<0.05);认知损害组血清NLR、hs-CRP、HMGB1、MCP-1、MMP-9水平较非认知障碍组高(t=5.774,8.329,6.538,7.195,8.295;P<0.05);经Logistic回归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LR、hs-CRP、HMGB1、MCP-1、MMP-9水平是进展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发生脑白质疏松、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且脑白质疏松、认知功能损害均呈正相关(OR=3.549,3.153,3.469,3.647,3.885,3.695,3.212,3.634,4.159,3.687;r=0.484,0.525,0.475,0.533,0.516,0.491,0.509,0.486,0.548,0.527;P<0.05)。结论:血清炎性因子(NLR、hs-CRP、HMGB1、MCP-1、MMP-9)水平不仅反映进展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脑白质疏松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还是其相关影响因素。

    2025年04期 v.33 524-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呼吸训练对焦虑的影响及其机制(综述)

    王紫璇;王慎军;

    近年来焦虑人群比例日益升高。呼吸训练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根据呼吸频率将呼吸训练分类,分别探讨其对焦虑的影响。随后从神经生理和心理角度探讨呼吸训练干预焦虑可能的机制,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未来研究有必要将呼吸训练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比较不同类型呼吸训练疗效及机制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其心理机制。

    2025年04期 v.33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OH卡牌团体技术对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温丽娟;杨清文;徐丽丽;徐清新;潘小聪;梁星玲;谭森耀;

    目的:探讨OH卡牌团体技术对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干预方法的生态效度。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贵港市3所不同类别学校(公立高中、私立高中、中职学校)的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名,实验组接受OH卡牌团体技术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两组被试均使用社交焦虑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1)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社交焦虑得分(t=-3.809,P<0.001)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t=4.809,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OH卡牌团体技术干预与社交焦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OH卡牌团体技术干预对社交焦虑的总效应为8.654,间接效应为3.677,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2.533%;(3)对比3所不同类别学校实验组被试,干预前后的社交焦虑差异得分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得分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OH卡牌团体技术干预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及提高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OH卡牌团体技术缓解社交焦虑中起中介作用。OH卡牌团体技术在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干预上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度。

    2025年04期 v.33 538-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自我表露的健康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谢云梅;杨更生;蓝亚燕;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表露的健康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于某院住院的1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56)与对照组(n=56)。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联合基于自我表露的健康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8d后的心理状态[积极消极情感量表(PANAS)]、自我管理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认知功能[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及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结果:干预28d后,研究组患者PANAS量表中消极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t=4.305,P<0.001),积极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t=5.576,P<0.001);研究组患者SSMIS量表中服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精神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利用资源及支持、维持日常生活/社会功能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5.599,3.237,4.037,5.333,3.070,2.462,8.969;P<0.05);研究组患者MCCB量表中社会认知、推理与解决问题、视觉学习、言语学习、工作记忆、注意力/警觉性及处理速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587,5.019,2.986,4.601,3.875,2.046,2.014;P<0.05);研究组患者SQLS量表中心理社会、动机和精力、症状和副反应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7.309,5.279,2.412,9.015;P<0.05)。结论:基于自我表露的健康教育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提升其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543-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焦虑的研究进展(综述)

    于宗瑶;郭岚敏;周新玉;刘丽君;段彩灵;宁馨;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会交流交往障碍、重复的行为模式、受限的兴趣及异常的感知觉,通常可持续终生。焦虑情绪是该疾病患者常见的精神问题之一,严重损害患者的认知和社交能力。早期识别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焦虑情绪并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有助于改善其预后。先前文献已证实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尚未有文章将该疗法各种版本的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对6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查阅自建库以来的相关文献,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干预后受试者脑区影像学改变及应用原理进行综述,总结各版本认知行为疗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33 549-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心理与疾病

  • 叙事干预为主的压力管理对艾滋病患儿情绪状态的影响

    王艳;刘排行;李素红;

    目的:探究对艾滋病患儿实施以叙事干预为主的压力管理对其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3年6月某传染病医院儿科90例艾滋病患儿,并通过盲选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干预,以对照组为基础,对观察组进行以叙事干预为主的压力管理方案,对比分析患儿心理情绪、依从性、睡眠质量及家属的满意度。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心理情绪方面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0.315,2.092;P<0.05);(2)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更高(χ~2=5.075,P<0.05);(3)在睡眠质量方面,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药物、睡眠紊乱均要优于对照组(t=0.16.749,13.305,12.958,9.096,29.833,12.700,55.176;P<0.001);(4)干预后,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4.444,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儿使用以叙事干预为主的压力管理,不仅能够让其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儿的治疗配合度、睡眠质量以及满意度等。

    2025年04期 v.33 529-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恐惧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袁聪;黄文静;薛小彤;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恐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国际版跌倒效能量表(Falls Efficacy Scale-International, FES-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一般资料调查量表,对2021年5月-2024年3月收治的24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4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FES-I和HADS评分分别为43.58±5.62分和7.59±0.44分;24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有41例(16.73%)患者伴有焦虑抑郁;单因素分析,年龄(χ~2=11.522,P<0.05)、文化程度(χ~2=10.419,P<0.05)、家庭月收入(χ~2=4.068,P<0.05)、慢性病种数(χ~2=11.592,P<0.05)、疼痛程度(χ~2=10.222,P<0.05)、FES-I评分(t=3.2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1.179,P<0.001)、文化程度(β=1.065,P<0.001)、慢性病种数(β=1.186,P<0.001)、疼痛程度(β=1.068,P<0.001)、FES-I评分(β=0.107,P<0.001)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FES-I评分与其HADS评分呈正相关(r=0.478,P<0.01)。结论: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种数、疼痛程度、FES-I评分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焦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跌倒恐惧感越高,其焦虑抑郁程度越强。

    2025年04期 v.33 554-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陈清云;吕秋霞;陈贺荣;

    目的:探讨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功能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0月—2024年11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K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康复效果、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AS、SDS、KWST、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656,3.455,7.541,4.563;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263;P<0.05);研究组SWALQOL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7.402,3.010,5.115,3.155,3.191,4.386,5.588,3.504,4.729,7.875,2.774,6.522;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762,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基于应激系统理论的心理干预措施具有确切康复效果,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5年04期 v.33 559-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冠心病个性化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程利利;王娟;马乃文;刘颖;李丹丹;

    目的:探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某院确诊CHD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的个性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患者依从性、负面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及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冠心病量表(QLICD-CHD)]。结果:干预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t=3.138,3.704,5.249;P<0.05);研究组总依从性高于对照组(χ~2=4.274,P<0.05);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16.275,14.782;P<0.05);干预后,研究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746,3.102,6.206;P<0.05);干预后,研究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异模块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660,3.065,7.809,5.307;P<0.05)。结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的个性化心理干预对CHD患者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及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563-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青青;庞秋贺;张媛媛;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医疗恐惧情绪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于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选取某院就诊的206名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医疗恐惧情绪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问卷、情绪智力问卷对入选的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进行调查,记录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得分为33.84±7.52分,家庭教养方式得分为95.26±15.84分和情绪智力得分为82.18±12.74分。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与家庭教养方式呈负相关(r=-0.528,P<0.01),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与情绪智力呈负相关(r=-0.446,P<0.01),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呈正相关(r=0.512,P<0.01)。性别、年龄、居住地、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评分是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学龄期患儿医疗恐惧情绪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学龄期先天性心脏病住院患儿医疗恐惧情绪水平较高,且医疗恐惧情绪水平除了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有关以外,还与家庭教养方式、情绪智力呈负相关,临床可通过提高学龄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智力有助于降低医疗恐惧情绪水平。

    2025年04期 v.33 56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心理韧性调查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家庭支持度的关系

    顾向梅;李方慧;杨远丽;

    目的:探究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进展恐惧、心理韧性调查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家庭支持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某院收治的9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疾病进展恐惧量表(FoP-Q-SF)、心理韧性量表、APACHEⅡ评分系统、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进行调查,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疾病进展恐惧、心理韧性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家庭支持度间的相关性。结果:疾病进展恐惧调查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FoP-Q-SF得分轻度占比31.63%,中度占比52.04%,重度占比16.33%;心理韧性调查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CD-RISC得分差占比36.73%,良占比48.98%,优占比14.29%;心血管疾病患者FoP-Q-SF得分为34.11±2.33分、CD-RISC得分为62.45±8.76分、APACHEⅡ得分为27.15±5.84分、APGAR得分为9.63±1.92;FoP-Q-SF与CD-RISC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423,P<0.01),FoP-Q-SF与APACHEⅡ及其子维度呈正相关(r=0.392,P<0.01),FoP-Q-SF与APGAR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312,P<0.01),CD-RISC与APACHEⅡ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382,P<0.01),CD-RISC与APGAR及其子维度呈正相关(r=0.453,P<0.01),APACHEⅡ与APGAR及其子维度呈负相关(r=-0.262,P<0.01)。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疾病进展恐惧,多数患者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恐惧、心理韧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家庭支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关系,应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中,采取全面干预策略,同时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573-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亲情疏导的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胡青霞;李茜;张伟华;朱礼阳;

    目的:探讨基于亲情疏导的心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3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86例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组和B组(各43例)。A组给予常规干预,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亲情疏导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创伤后成长水平[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评分]、负面情绪[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B组PTGI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A组(t=5.871,5.338,6.411,4.336,3.852,8.236;P<0.05);B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A组(t=10.226,13.236;P<0.05);B组CD-RISC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A组(t=4.799,4.930,2.747,4.027;P<0.05);B组SF-36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A组(t=3.374,2.487,3.634,2.340,2.967;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χ~2=5.108,P<0.05)。结论:亲情疏导的心理干预可提升心脏瓣膜病术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缓解其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2025年04期 v.33 578-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病耻感、自我接受度的影响

    马静;侯梦晓;汤玉梅;

    目的:探讨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病耻感、自我接受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8月于某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诊治的92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抛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干预组(n=47),对照组予以一般护理配合焦虑认同法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自我肯定理论干预,持续干预3周,门诊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病耻感、自我接受度、负性情绪、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干预组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SIS)评分低于对照组(t=4.967,P<0.001),自我接纳问卷(SAQ)评分高于对照组(t=2.188,P<0.05),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3.022,3.247;P<0.01),中文版造口护理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OCNM)评分、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oma-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357,2.803;P<0.01)。结论:自我肯定理论配合焦虑认同法干预可有效减轻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提高自我接受度,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提升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583-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后保留灌肠患者的心理弹性、知信行及并发症的影响

    李想;张静蕾;张楠;郭凯利;高肖肖;娄宁宁;石洋;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腹部手术后保留灌肠患者的心理弹性、知信行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某院收治的90例腹部手术后接受保留灌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厚朴三物汤保留灌肠,对照组灌肠期间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采用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知信行水平、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抑郁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D-RISC量表中乐观、坚韧、自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8.500,7.437,8.550;P<0.05);观察组知信行问卷中知识、信念、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1.796,10.525,9.208;P<0.05);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380,3.810;P<0.05),焦虑、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5.075,3.87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444,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的心理干预措施在腹部手术后保留灌肠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心理弹性、知信行行为,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04期 v.33 58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赋能心理护理配合图文教育对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疾病感知压力、焦虑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秦媛;李鑫;胡兴敏;晁耀君;

    目的:观察赋能心理护理配合图文教育对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疾病感知压力、焦虑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某医院整形科2021年1月-2023年5月接受治疗的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接受图文教育,观察组给予赋能心理护理配合图文教育模式,干预持续至手术完成后3个月。干预前、3个月后采用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再造耳评价量表分别评估患者的疾病感知压力、焦虑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和再造耳手术效果,护理结束后出院随访3个月记录并发症发生事件。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CPSS评分、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7.877,7.995;P<0.05);ESCA评分各项目显著高于对照组(t=5.754,5.052,3.195,3.796;P<0.05);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7.92%、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08%、1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5)。结论:赋能心理护理配合图文教育可降低小耳畸形耳廓再造术患者围术期疾病感知压力及焦虑情绪,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5年04期 v.33 592-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正念减压疗法及心理弹性支持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王华;陈春燕;胡元元;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及心理弹性支持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于某院接受腹膜透析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及心理弹性支持干预,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肾功能[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负性情绪[慢性病负性情绪筛查量表(NECI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及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BG、2hPG、BUN、Scr均低于对照组(t=2.178,3.239,8.862,2.538;P<0.05);观察组NECIS评分低于对照组(t=9.669,P<0.05);观察组CD-RISC评分中乐观、自强、坚韧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5.507,9.615,4.925,6.356;P<0.05);观察组治疗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χ~2=5.000,P<0.05)。结论:正念减压疗法及心理弹性支持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血糖、肾功能指标恢复。

    2025年04期 v.33 597-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心理调适能力干预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心理压力及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

    孙丹;徐璐;张婷婷;

    目的:探讨心理调适能力干预对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心理压力及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4月就诊于某院的ILD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48例(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心理调适能力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压力[14项心理压力量表(P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医院自拟量表)以及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PSS、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517,11.788,11.816;P<0.05);社会功能恢复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0.997,7.307,10.693,10.397;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结论:心理调适能力干预对于ILD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其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2025年04期 v.33 60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支持性心理干预结合雷火灸对反流性食管炎伴心理障碍患者情绪及复发的影响

    姚丽君;韩思妤;任桂钰;杨玲玲;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雷火灸对反流性食管炎(RE)伴心理障碍患者情绪及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5月-2024年7月于某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5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75)接受常规护理及雷火灸治疗,干预组(n=76)在此基础上联合支持性心理干预护理。通过常规通用量表和标准化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负面情绪、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雷火灸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各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t=2.206,2.002,2.267,2.095,2.166,2.131,2.287,2.149,2.421;P<0.005);干预组患者的SDS、S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46,2.339;P<0.05);干预6周后,干预组患者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83,7.793,3.166;P<0.05);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状态、情感活动、社会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t=0.246,0.158,1.266,1.112,1.157;P<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健康饮食、生活规律、正确用药、按时复查)较对照组明显提高(χ~2=4.158,1.106,4.095,4.594;P<0.05),干预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χ~2=4.836;P<0.05)。结论:对伴心理障碍的RE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干预和雷火灸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态,调节不良情绪,提升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的概率。

    2025年04期 v.33 606-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方式对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殷旭盘;李克芳;张威;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负性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某院ICU住院的110例重症肺部感染(SP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及入院先后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定义为两组:对照组(55例)和干预组(55例)。入选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干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行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采用国际通用的问卷调查表和量表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情绪状态、康复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13.666,2.197;P<0.05),而两组患者的体温无明显差异(t=1.068,P>0.05);干预组患者的情绪状态(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4.040,3.814;P<0.05);干预组患者的康复指标(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象恢复时间、退热时间、ICU入住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8.759,8.657,14.8111,10.655,9.066;P<0.001);干预组患者的SGRQ评分(呼吸症状、日常活动情况、疾病对生活的影响)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590,2.778,3.950;P<0.05);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60,P<0.05)。结论:对ICU中SPI患者进行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护理,有助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恢复,纠正不良情绪,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从而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33 611-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青光眼患者心理应激情况及影响因素

    郑晓璐;丁孟霞;赵倩;王惬;张蕾;潘蓓;

    目的:分析导致青光眼患者产生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讨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某院的78例青光眼患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艾克森人格问卷(EPQ)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心理应激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应激组,进行一般资料比对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患者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讨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EPQ评分显示有70.51%(55/78)的患者存在心理应激,一般资料中,焦虑(OR=5.108,95%CI=1.489~17.525)和抑郁(OR=5.514,95%CI=1.542~19.713)、睡眠障碍(OR=5.301,95%CI=1.509~18.624)均是导致青光眼患者出现心理应激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支持(OR=0.289,95%CI=0.129~0.648)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家庭支持以及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状况是影响其心理应激的相关因素,针对以上情况应当对患者自身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疏导,调节其负性情绪,并嘱咐家属积极参与其中,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情绪价值,以缓解其心理应激,改善其睡眠质量,促进康复进程。

    2025年04期 v.33 616-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心理评估

  • 心性修养问卷的编制

    张颖颖;何英健;梁媛;黄志浩;黄时华;

    目的:基于心学与中医学《黄帝内经》在心性修养上的相通性探讨心性修养内涵,探索心性修养的结构维度,尝试编制可测量心性修养水平的工具问卷。方法:研究1采用访谈法,使用Nvivo 20分析心学和中医学专家对心性修养的理解,提炼心性修养维度。研究2编制了心性修养问卷,采用Amos 24.0以及SPSS 25.0等软件对中医心性修养水平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研究1提炼出了观内、少欲、真乐、拥德、善予5个维度的心性修养结构,并首次提出了心性修养的内涵概念。研究2共涉及1844名被试,心性修养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君子人格等校标呈正相关。结论:研究首次明确了心性修养的内涵及其结构维度,心性修养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个体逐渐塑造的内心世界与不断实践的外在行为综合展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观内、少欲、真乐、拥德、善予等维度;心性修养问卷是测量大学生群体心性修养水平的有效工具,其应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研究。

    2025年04期 v.33 620-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儿童青少年心理

  • 护理学专业学生无手机恐惧潜在剖面分析及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刘艺;赵倩;崔文香;

    目的:探究护理学专业学生无手机恐惧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无手机恐惧潜在类别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学专业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预调查选取2023年4—6月吉林省1所高校100名护生;正式调查选取2023年7—12月辽宁省、山东省、吉林省的3所高校的933名护理学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无手机恐惧量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进行问卷调查。应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在剖面模型。运用“以个人为中心”的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护理学专业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类别,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一般人口学变量与健康生活方式潜在分类的关系。结果:护理专业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可分为3种潜在类别:轻度无手机恐惧组(98名,10.5%)、中度无手机恐惧组(500名,33.6%)、重度无手机恐惧组(335名,35.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学生干部、气质类型、使用手机娱乐消遣、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为无手机恐惧的影响因素(P<0.05),男生(中度组OR=0.48;重度组OR=0.35)、研一(中度组OR=5.26;重度组OR=6.22)、学生干部(重度组OR=1.85)、多血质(中度组OR=0.24;重度组OR=0.18)、粘液质(重度组OR=0.35)、娱乐消遣(中度组OR=3.18)、使用手机年限(重度组OR=1.07)、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中度组OR=1.07;重度组OR=1.16)。结论:护生健康生活方式存在3种不同潜在类别,健康生活方式现象应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更多重视,未来可针对不同类型的护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以缓解护生的无手机恐惧现状。

    2025年04期 v.33 629-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与社交退缩的关系:拒绝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容忍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孔令鑫;刘恒;赵欣;

    目的:探讨社会逆境感知、拒绝敏感性、不确定性容忍度对大学生社交退缩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交退缩量表(SWS)、社会逆境感知量表(PCSAS)、拒绝敏感性量表(RSQ)、不确定性容忍度问卷(IUS-12)对960名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社会逆境感知(r=0.473,P<0.01)、拒绝敏感性(r=0.534,P<0.01)、不确定性容忍度(r=0.533,P<0.01)均与社交退缩总分呈显著正相关。(2)社会逆境感知对社交退缩的直接效应显著(β=0.18,P<0.001),效应占比52.3%。(3)拒绝敏感性(β=0.1,P<0.001)与不确定性容忍度(β=0.05,P<0.001)分别在社会逆境感知对社交退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比值分别为29.3%和14.1%。(4)社会逆境感知还可以通过拒绝敏感性与不确定性容忍度的链式中介作用(β=0.18,P<0.001)间接影响社交退缩,效应占比4.3%。结论:拒绝敏感性与社交退缩在社会逆境感知与社交退缩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社会逆境感知得分越高的大学生,对于社交环境中可能的拒绝越敏感,对于日常生活中不确定性事件的容忍度越差,社交退缩倾向越严重。

    2025年04期 v.33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