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

  • 情境模拟下的助推干预提高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决策意愿

    郝熙鸣;刘洪志;

    目的:药物联合心理治疗(下文简称联合治疗)相较单一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在改善精神健康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但目前全球范围内采用联合治疗的比例仅为30%~40%,这在一定程度上受患者偏好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方式提高患者联合治疗的决策意愿十分重要。方法:采用混合因素实验设计,线上招募心理健康的参与者120人,使用情境模拟的方式将参与者引入面临精神科治疗决策的情境中,并将其按照助推干预方式的不同随机分配至默认组(默认选项助推)、框架组(信息框架化助推)、规范组(社会规范助推)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结果:在联合治疗的决策意愿上,框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0.760,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干预后参与者的治疗动机(F=12.537,P<0.001,η~2_p=0.098)和对联合治疗的接受程度(F=23.478,P<0.001,η~2_p=0.168)提高,对药物治疗的接受程度降低(F=4.690,P<0.05,η~2_p=0.039),对心理治疗的接受程度变化不明显。结论:信息框架化助推可以显著提高情境模拟下参与者联合治疗的决策意愿,采用助推干预情境模拟下参与者的治疗决策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动机和对联合治疗的接受程度。

    2025年07期 v.33 96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及血清标志物对病情程度的影响

    高丽娟;陈婷;陈炳光;王诗镔;邓畅杰;李雪丽;

    目的:探讨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并分析血清标志物水平对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9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抑郁组,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度组61例、重度组35例,并选择同期接受健康检查的80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青少年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并检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血清标志物25-(OH)D3、VDB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G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以及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风险因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多项血清标志物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HbA1c、TC、TG、HDL-C、PLT、铁蛋白、hs-CRP、25-(OH)D3、VDBP、BDNF、GDNF、5-HT水平是影响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P<0.05),25-(OH)D3(OR=1.288)、VDBP(OR=1.063)、BDNF(OR=1.722)、GDNF(OR=2.949)、5-HT(OR=1.313)水平是影响青少年抑郁症严重程度的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OH)D3对重症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预测价值最高,其AUC为0.915,敏感性为73.77%,特异性为100.00%,将25-(OH)D3、VDBP、BDNF、GDNF、5-H指标进行联合预测对重度青少年抑郁症的预测价值最高,其AUC为0.965,敏感性为81.97%,特异性为100.00%。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多项血清标志物水平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5-(OH)D3、VDBP、BDNF、GDNF、5-HT的变化可预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联合检测可为重度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参考。

    2025年07期 v.33 96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负性生活事件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李明军;

    目的:根据累积风险模型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量表对陕西省261名流动儿童开展研究。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负相关关系显著(r=-0.35,P<0.01),基本心理需要(r=0.42,P<0.01)、公正世界信念(r=-0.36,P<0.01)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正相关显著。(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负性社会生活事件不仅直接降低流动儿童社会融入(β=-0.31,t=4.72,P<0.001),而且可以通过降低流动儿童基本心理需要和公正世界信念进而降低社会融入(β=-0.22,t=2.66,P<0.001),基本心理需要和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生活事件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过程中起显著中介作用。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可以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和公正世界信念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产生影响。

    2025年07期 v.33 973-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儿童情绪失调与攻击行为的多方评定交叉滞后分析

    李双双;钟佑洁;郑佳祺;

    目的:从多方评定的角度探究儿童的情绪失调和攻击行为之间关系的因果关系,为改善儿童情绪失调和减少攻击行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纵向追踪研究法,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使用儿童情绪调节量表(教师版)、儿童社会行为量表(教师评定版)和儿童社会行为量表(同伴提名版)作为测量工具对福州市某小学三到五年级729名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构建交叉滞后模型。结果:儿童情绪失调、同伴提名攻击行为和班主任评定攻击行为任意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T1情绪失调正向预测T2同伴提名攻击(β=0.078,P<0.001)。T1同伴提名攻击正向预测T2情绪失调(β=0.299,P<0.001)。T1情绪失调正向预测T2班主任提名攻击(β=0.153,P<0.001)。T1班主任提名攻击正向预测T2情绪失调(β=0.197,P<0.001)。结论:儿童情绪失调与攻击行为相互正向预测。

    2025年07期 v.33 978-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团体催眠治疗对伴有明显焦虑和/或抑郁的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叶海鲲;刘海骅;张驰;王力;

    目的:探讨催眠治疗对伴有明显焦虑和/或抑郁的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治疗女性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水平等心理指标的影响。方法:于某医院选取行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130例,根据意愿及实际做催眠治疗的条件将患者分为线下团体催眠组(n=49)、线上催眠音频组(n=33)及对照组(n=48),在干预前后分别采集焦虑、抑郁、生育压力、自尊等临床特征。结果: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催眠组的焦虑、抑郁、生育压力、自尊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t=6.22,6.20,4.62,-2.72;P<0.01),音频组的焦虑、抑郁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降低(t=2.90,4.20;P<0.01),对照组的焦虑在5周随访期显著上升(t=-3.33,P<0.01)。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后发现,催眠、音频及对照3组间焦虑、抑郁、生育压力总分及社会压力维度、夫妻关系压力维度、性压力维度、父母角色需求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F=19.86,10.23,9.91,6.52,4.99,3.90,3.6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催眠组的焦虑、抑郁、生育压力总分及社会压力维度、夫妻关系压力维度、性压力维度、父母角色需求维度显著低于音频组(P<0.05);催眠组的焦虑、抑郁、生育压力总分及社会压力维度、夫妻关系压力维度、性压力维度、父母角色需求维度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音频组的焦虑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线下团体催眠治疗可改善伴有明显焦虑或抑郁的接受IVF-ET女性的情绪。

    2025年07期 v.33 983-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统计学习缺陷: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综述)

    李文春;吴晓莉;季雨竹;

    统计学习在阅读技能习得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能力受损与发展性阅读障碍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回顾了阅读障碍在语言和非语言领域中的统计学习表现,探讨了其统计学习缺陷是领域一般性还是领域特殊性问题。研究表明,阅读障碍在语言领域的统计学习缺陷较为一致,而在非语言领域则存在不一致结果。然而在针对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中,统计学习缺陷不仅在汉字学习中表现明显,并且表现出领域一般性的特征。基于当前研究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中,需综合提升其跨领域统计学习能力,强化词汇和句法训练,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2025年07期 v.33 990-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影响

    潘会敏;仲照希;祝梦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7月-2024年7月于某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及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50)和干预组(n=50)。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疏导干预。采用国际通用量表对患者的心理弹性、情绪状态、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的坚韧、力量、乐观等心理韧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t=2.550,3.098,6.844;P<0.05);干预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526,2.245;P<0.05);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思维障碍、缺乏活力、激惹性、敌对猜疑等精神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5.678,9.522,5.476,3.202,7.025;P<0.05);干预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MoCA评分等认知功能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t=9.556,7.195;P<0.05);干预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主动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提升(t=5.769,4.685,5.486;P<0.05)。结论:心理疏导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韧性,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2025年07期 v.33 995-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感觉寻求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张煜;焦凯鑫;其格其;

    目的:探讨感觉寻求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无聊的中介作用和情绪失调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感觉寻求量表、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和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对4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感觉寻求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r=0.40,P<0.001);(2)无聊在感觉寻求和网络攻击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95,占总效应的22.62%;(3)情绪失调对中介模型的后半段起显著的调节作用(β=0.10,P<0.05),当情绪失调水平越高,无聊对网络攻击行为影响越强;(4)情绪失调对直接路径起显著的调节作用(β=0.21,P<0.01),当情绪失调水平越高,感觉寻求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越强。结论:高感觉寻求能增加个体的无聊,进而促使个体实施网络攻击行为,对于情绪失调的个体,这种促进作用会增强,对于情绪调节良好的个体,这种促进作用会减弱。

    2025年07期 v.33 1000-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郑珺珺;崔永霞;鲁园园;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8月某院收治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124例,根据是否发生抑郁障碍分为抑郁障碍组和未发生组,统计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对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是否发生抑郁障碍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影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是否发生抑郁障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4例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发生抑郁障碍76例,发生率为61.29%。经过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童年创伤经历、留守经历、学习成绩、抑郁史、自杀想法、经历校园霸凌等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8,4.818,4.196,4.040,4.538,10.447,6.830;P<0.05),其余各指标年龄、独生子女、BMI、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手机依赖情况、寄宿情况、合并躯体疾病等因素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为女性、有童年创伤经历、有留守经历、学习成绩较差、有抑郁史、有自杀想法和经历校园霸凌等因素均是影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发生抑郁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并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主要和性别、童年创伤经历、留守经历、学习成绩、抑郁史、自杀想法、经历校园霸凌等因素存在相关,应对以上因素采取足够重视,以降低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生率。

    2025年07期 v.33 1006-1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感控医生心理授权水平与感染风险指标落实率的关系

    王霞;王琳;王浩;苏祥;

    目的:探讨感控医生心理授权水平对其感染风险指标落实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授权量表评估感控医生心理授权水平;应用感染风险指标检查表,评估感染指标落实率。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我效能、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工作影响与风险措施落实率均呈正相关性(r=0.798,0.760,0.657,0.521;P<0.001),总分与落实率呈正相关性(r=0.906,P<0.001);4个维度能解释落实率60.6%的变异。结论:自我效能、工作影响、工作意义、工作自主性为影响感控医生风险措施落实率的关键因素。

    2025年07期 v.33 1011-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残疾评定结果10年对比

    冯丽娜;胡淑昆;刘姜慧;朱立娟;王利全;张颖;王学好;

    目的:探讨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残疾评定结果的变化趋势,为精神残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参加过“WHO残疾评定量表第二版(WHO-DAS 2.0)”培训并合格的人员对评定对象进行精神残疾等级的评定、分类。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对2013年至2023年10年前后精神残疾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3年末北京市延庆区在册精神残疾患者1162人,重度残疾率84.16%;至2023年末,在册患者增至1291人,重度残疾率显著下降至72.73%(χ~2=46.796,P<0.001)。10年前后精神残疾患者在年龄分布上存在差异,同样重度残疾患者在年龄分布上也存在差异(P<0.001),均呈现老龄化趋势。各年龄组内重度残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年龄分布呈现老龄化趋势(60岁及以上占比从27.45%升至40.90%,χ~2=175.686,P<0.001)。10年后,轻重度残疾人数在性别、文化程度及病种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10.045,11.505,61.935;P<0.05)。10年前后对比,精神残疾患者在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及病种分布上差异显著(χ~2=175.686,130.861,12.370,17.123;P<0.001);而重度残疾率在病种分布的影响减弱(χ~2=6.436,P=0.092)。结论:10年间,北京市延庆区精神残疾患者的重度残疾率显著下降,精神残疾评定结果在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病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2025年07期 v.33 1016-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心理与疾病

  • 赋能心理干预对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心理应激和健康信念的影响

    武瑞霞;杨晓午;刘素芝;

    目的:探讨赋能心理干预对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心理应激和健康信念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将某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96例结直肠癌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n=98,常规干预)和观察组(n=98,赋能心理干预+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信念[Champion健康信念模式量表(CHBMS)]、心理应激[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性疲乏感[癌性疲乏量表(RPFS)]、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 C30)]和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CHBMS量表中各维度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16.877,11.082,7.223,7.704,6.865,6.042,24.956;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8.603,-11.387;P<0.05);干预后,两组RPFS量表认知疲乏、躯体感知、情感、行为各维度得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18.950,-22.744,-8.815,-15.980;P<0.05);干预后,两组QLQ-C30量表心理状态、躯体感受、饮食、大小便、睡眠及呼吸各维度得分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3.013,4.331,8.630,7.438,3.164,4.107,12.568;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7.96%(96/98),高于对照组的85.71%(84/98)(χ~2=9.800,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住院患者给予赋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健康信念,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和癌因性疲乏感,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2025年07期 v.33 1023-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慢性偏头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头痛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陈小红;高月;薛营;朱玉萍;

    目的:探讨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 CM)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头痛症状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某院收治的130例CM患者,设为CM组,另取体检健康的130例正常人设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况(SCL-90量表)和焦虑抑郁状况(SAS量表、SDS量表)。根据SAS评分将CM患者分为焦虑组和焦虑对照组,根据SDS评分将CM患者分为抑郁组和抑郁对照组,比较各组之间的头痛症状(头痛症状量表、VAS量表)、睡眠质量(PSQI量表)和生活质量(MSQ量表)。结果:CM患者SCL-90各因子评分如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t=5.806,4.166,7.972,7.497,9.567,2.918,3.278,2.765,2.349;P<0.05);CM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t=15.952,16.897;P<0.05);CM患者中焦虑组和抑郁组头痛症状评分、VAS评分均高于其各自对照组(t=13.062,5.271,10.185,6.809;P<0.05);CM患者中焦虑组和抑郁组各项睡眠质量评分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均高于其各自对照组(t=4.122,5.798,3.232,3.581,6.158,3.997,3.848,3.921,4.316,4.113;P<0.05);CM患者中焦虑组和抑郁组MSQ评分均高于其各自对照组(t=4.080,5.894;P<0.05)。结论:慢性偏头痛患者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头痛症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28-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健康教育联合情志干预对H型高血压患者心理、自我管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崔文;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联合情志干预对H型高血压患者心理、自我管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158例,时间2022年7月-2023年9月,按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健康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与情志干预。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HADS)、认知功能(MoCA)、生活质量(WHOQOL-BREF)、药物依从性(MMAS-8)、慢性疾病自我管理(CDSMS)及血压水平。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HADS-A和HADS-D评分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t=9.151,7.576;P<0.05)。干预后研究组WHOQOL-BREF、MoCA、MMAS-8得分及CDSMS中运动锻炼、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与医生的交流评分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8.398,6.035,8.349,9.340,8.467,7.549;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且低于对照组(t=6.218,3.970,3.471;P<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情志干预能够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的负性情绪、认知功能、生活质量、药物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血压控制。

    2025年07期 v.33 1033-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晚期食管癌患者替代决策者角色压力对决策疲劳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范颖英;靳玉红;张彩凤;孔昀筠;孟蒙;毛晓婷;

    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患者替代决策者角色压力与决策疲劳的关系,及决策冲突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1月在某医院招募30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替代决策者,回收有效问卷282份。使用一般资料问卷、Zarit主要照顾者负担量表(ZBI)、决策疲劳量表、决策冲突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分析。应用SPSS 27.0及PROCESS macro 4.2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替代决策者角色压力得分为58.27±10.29分,决策疲劳得分为19.76±4.75分,决策冲突得分为36.31±9.69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9.96±11.88分。相关分析显示角色压力、决策疲劳、决策冲突及社会支持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Bootstrap分析表明,决策冲突在角色压力与决策疲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46,95%CI=0.0275~0.067),社会支持对决策冲突与决策疲劳关系具有显著调节效应(P<0.05)。结论:应加强对替代决策者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并针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特异性症状进行临床路径干预,以降低决策疲劳并提高临床决策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健康行为整合理论的康复措施对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患者自我效能、心理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高巍;

    目的:分析基于健康行为整合理论(ITHBC)的康复措施对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患者自我效能、心理负担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接收的8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基于对照组予以基于ITHBC的康复措施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健康行为测定量表(HPL)、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呼吸疾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CRQ)评分及出院半年内再入院次数。结果:研究组出院时HPL评分中的健康责任感、身体活动、营养状态、精神成长、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分值均高于对照组(t=-6.539,-7.059,-4.501,-4.764,-5.649,-5.556;P<0.05)。研究组出院时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t=-6.764,P<0.05),SAS评分、SDS评分高于对照组(t=6.846,7.615;P<0.05)。研究组出院时CRQ评分中的呼吸症状、活动限制、情感功能、疲劳分值低于对照组(t=3.976,8.364,7.063,4.957;P<0.05)。研究组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t=-3.670,P<0.05)。结论:基于ITHBC康复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肺炎伴肺气肿患者自我效能及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再入院率。

    2025年07期 v.33 1044-1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影响因素

    刘维婷;董孙娟;郭秀程;

    目的:探讨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在2022年7月至2022年11月期间,选取了在山东省一家三甲医院治疗的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横断面调查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进行数据收集。运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潜在类别,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结果: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分为低急性应激障碍(54.4%)和高急性应激障碍(45.6%)2种类别。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OR=2.243,95%CI=[1.034,4.868],P<0.05)、采用屈服应对方式(OR=1.789,95%CI=[1.433,2.232],P<0.01)、受伤后存在中重度恐惧(OR=10.771,95%CI=[2.887,40.190],P<0.01;OR=31.607,95%CI=[2.957,337.838],P<0.01)和焦虑(OR=1.313,95%CI=[1.107,1.556],P<0.01)水平较高的患者更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而采用面对应对方式(OR=0.877,95%CI=[0.775,0.993],P<0.05)、社会支持(OR=0.815,95%CI=[0.746,0.892],P<0.01)和心理弹性(OR=0.943,95%CI=[0.918,0.968],P<0.01)水平高的患者不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结论: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急性应激障碍水平存在显著异质性,更容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特征包括:女性、受伤后恐惧和焦虑水平较高、倾向于采用屈服的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水平较低。

    2025年07期 v.33 1049-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阶段式规范化心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刘盈盈;顾朝晖;李静;

    目的:探讨阶段式规范化心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和观察组(给予阶段式规范化心理干预),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舒适度评分、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9.545,P<0.05),Kolcaba舒适状态量表(GCQ)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t=14.817,26.964,13.699,7.738;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t=8.778,7.486,6.789;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抗评分高于对照组(t=2.497,P<0.05),回避和接受评分低于对照组(t=7.810,6.822;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30)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t=12.915,13.198,24.749,13.875,14.57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09,P<0.05)。结论:阶段式规范化心理干预可缓解膀胱肿瘤术后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心理韧性、积极应对水平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07期 v.33 1055-1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压力管理对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刘媛华;刘光辉;李佳;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压力管理策略对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某院进行实习的规培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共100例,将4种不同类型的实习生均匀分入对照组(n=50,采用传统代教方式)和观察组(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压力管理策略)。记录并比对两组实习生的出科考核成绩;同时于实习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压力量表(PSS-14)、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估以及教学满意度(自制教学效果满意度量表)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平时成绩、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临床综合能力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7.165,7.093,6.667,5.906;P<0.05)。观察组的实习后PSS-14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9.867,P<0.05),BAI、B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11.554,10.757;P<0.05);另外,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94.00%),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093,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临床带教中,通过加入压力管理策略,不仅能够提升实习生的平时成绩、基础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临床综合能力分数,还能显著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学满意度。

    2025年07期 v.33 1059-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幸福框架指导下的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应用

    宋涵;杨恩光;付芮;

    目的:幸福理论框架(PERMA)指导下的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3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医院行CABG的8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ERMA幸福框架指导下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生活质量量表(SF-36)、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SAS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GWB评分高于对照组(t=5.872,4.779,2.346;P<0.05);观察组SF-36及CSMS评分高于对照组(t=2.706,4.591,6.207,3.297,4.885,3.783,6.560,6.035,3.668,5.772,4.538,5.049,4.049,4.506,4.200;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3.81%(χ~2=4.459,P<0.05)。结论:PERMA幸福框架指导下的心理干预有效增强冠心病行CABG患者幸福感、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缓解其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

    2025年07期 v.33 1064-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情绪调节训练结合同伴支持对结核病患者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

    王宁;刘捷凌;杨巧丽;

    目的:探究情绪调节训练结合同伴支持对结核病(TB)患者应对方式及心理韧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于某院就诊的TB患者110例,基于不同干预方案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情绪调节训练结合同伴支持的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自我接纳程度[自我接纳问卷(SAQ)]、病耻感[中文版社会影响量表(SIS)]、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心理韧性[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94.55%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组85.4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及自我接纳总分高于对照组(t=2.883,4.362,4.522;P<0.05);观察组社会排斥、经济歧视、内在羞耻感、社会隔离评分低于对照组(t=6.393,4.860,8.659,5.910;P<0.05);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t=2.376,P<0.05),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t=3.914,P<0.05);观察组坚韧、乐观、自强评分高于对照组(t=3.927,5.914,4.765;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评分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2.184,2.597,3.633,2.867,5.559;P<0.05)。结论:情绪调节训练结合同伴支持的干预模式能够提升TB患者的临床疗效,增强其自我接纳程度,减轻其病耻感,提升其积极应对水平和心理韧性,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68-1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赋能教育理论的心理干预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负性情绪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王蔷薇;黄俊梅;赵勤芳;闫亚文;黄梦迪;

    目的:探讨基于赋能教育理论的心理干预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12月某院82例PCOS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赋能教育理论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MMAS-8)和干预前后负性情绪(HADS)、自我效能(GSES)、生活方式。结果:研究组MMAS-8评分、干预后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t=6.626,3.784;P<0.05);干预后研究组HADS量表中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t=22.362,12.951;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方式评分中饮食节律、饮食内容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意识评分高于对照组(t=3.681,3.204,3.787;P<0.05)。结论:基于赋能教育理论的心理干预能改善PCOS不孕患者负性情绪,提升自我效能,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2025年07期 v.33 1074-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导向心理干预联合射频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李靖;黄婷;罗华;杨获宁;邓佩;

    目的:探讨导向心理干预联合射频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4年1月某院收治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干预指导联合射频治疗,观察组38例在其基础上予以基于导向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疼痛缓解、疼痛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文版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积极情绪(精力、自尊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2.271,3.557;P<0.05);观察组POMS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3.682,-3.446,-3.835,-2.593,-2.565;P<0.05);两组疼痛数字评估量表(NRS)得分呈下降趋势(F_(时间)/P_(时间)=188.142/<0.001、F_(组间)/P_(组间)=56.113/<0.001、F_(交互)/P_(交互)=7.787<0.001),治疗1d两组NRS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d、5d,观察组NRS得分低于对照组(t=-5.471,-7.899;P<0.05);观察组中文版疼痛自我效能问卷(SC-PSEQ)社会功能效能、家务/工作效能、疼痛职能效能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3.921,2.738,4.109,8.592;P<0.05);干预后4周,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t=2.560,4.695,2.358,3.461,2.549,2.875,4.396,2.264;P<0.05)。结论:导向心理干预联合射频治疗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缓解,改善其消极情绪,提高疼痛自我效能,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78-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PERMA模式的心理干预联合孕妇课堂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

    王亚琼;王晴;

    目的:探究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联合孕妇课堂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构建基于PERMA模式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方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门诊建档并定期产检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患者接受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患者接受基于PERMA模式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个人掌控感量表评分、负面情绪状态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干预前,两组患者各个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个人掌控感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t=-2.237,P<0.05);干预后两组负面情绪状态量表各个维度均下降,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的负面情绪状态量表各个维度均低于对照组(t=4.012,4.928,13.108;P<0.001),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6.841,P<0.001);干预后,观察组足月分娩率为85.00%(68/80),对照组足月分娩率为68.75%(55/80),观察组足月分娩率高于对照组(χ~2=5.942,P<0.05)。结论:基于PERMA模式的积极心理干预联合孕妇课堂能够提高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个人掌控感、总体幸福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及妊娠结局。

    2025年07期 v.33 1083-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晚期肺癌患者情绪衰竭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

    杨阳;张琳;穆昱;

    目的:调查晚期肺癌(LC)患者的情绪衰竭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某院100例晚期LC患者,采用自制情绪衰竭问卷进行情绪状态评估,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社会评定量表(SSRS)评定患者社会支持情况,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中文版(FACT-G)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情绪衰竭发生的关联。结果:100例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发生率为68.00%;根据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发生情况划分为情绪衰竭组68例和非情绪衰竭组32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合并症、病程是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的影响因素(χ~2=14.556,5.933,29.686,11.765,24.631;P<0.05);对比两组患者SSRS、FACT-G评分发现,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的影响因素(χ~2=6.196,7.207;P<0.05),且与情绪衰竭发生呈正相关(r=0.781,0.796;P<0.05);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症、病程、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的影响因素(OR=5.112,4.267,5.623,5.411,6.156;95%CI=1.505~17.368,1.722~10.574,1.214~26.039,1.519~19.269,1.914~19.798;P<0.05)。结论:晚期LC患者情绪衰竭普遍,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合并慢性疾病、社会支持水平低、生活质量低的患者情绪衰竭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强情绪干预,提升护理干预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89-1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计划行为理论的康复心理干预模式对肠梗阻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张培培;李双;孟祥雷;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康复心理干预模式对肠梗阻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某院收治的100例肠梗阻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0)、计划康复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计划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康复心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康复进程、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能力[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量表(AHSMSR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计划康复组术后下床活动、排气、进食、排便、住院时间较短(t=4.811,9.068,6.405,4.116,7.263;P<0.05);干预后计划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8.00%(χ~2=7.111,P<0.05);干预后计划康复组3方面AHSMSRS评分高于对照组(t=12.859,17.013,17.535;P<0.05);干预后计划康复组QLQ-C30评分低于对照组(t=13.976,P<0.05)。结论: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康复心理干预模式应用于肠梗阻术后患者,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94-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合一理念的心理干预对脉管畸形手术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李欣露;张丹;杨瑞华;田笑绮;黄格;岳鑫;胡光珍;

    目的:探究基于“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合一理念的心理干预对脉管畸形手术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3.03-2024.11就诊的184例脉管畸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单双号法)将18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单号,n=92)和三合一组(双号,n=92),常规组予以常规干预,三合一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合一理念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医学应对问卷量表(MCMQ)]、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生活事件刺激量[家属均接受生活事件量表(LES)]、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差异。结果:干预后三合一组MCMQ中的面对评分较常规组升高,回避和屈服评分较常规组下降(t=-6.295,4.032,4.552;P<0.05);干预后三合一组GSES量表评分较常规组升高(t=-5.644,P<0.05);干预后三合一组CD-RISC量表中的坚韧、自强、乐观评分均较常规组升高(t=-6.469,-6.336,-5.845;P<0.05);干预后三合一组正性事件刺激量与常规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负性事件刺激量和生活事件总刺激量均低于常规组(t=5.439,2.380;P<0.05);干预后三合一组PTGI量表中的与他人关系、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精神变化、对生活的欣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5.980,-4.218,-4.229,-4.365,-4.176;P<0.05);干预后三合一组GQOLI-74量表中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常规组(t=-3.553,-3.488,-4.471,-4.583;P<0.05)。结论:应用基于“认知、行为、人本主义”三合一理念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脉管畸形手术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患者认知情况、应对方式、心理弹性水平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33 1098-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心理评估

  • 大学生现实无力感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郭洋;宋有明;陈婷;王周闯;樊亚凤;

    目的:编制中文版大学生现实无力感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和小组讨论编制初始项目(33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总样本(n=1155)按比例(55%:45%)分为样本一(n=635)和样本二(n=520),样本一的数据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二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后在总样本中随机抽取200名被试进行间隔3个月的追踪调查用于鉴定量表的重测信度。结果:(1)正式版大学生现实无力感量表包含无奈(7项),悲观(6项),挫败(5项)3个因子共18个项目,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97%;(2)该量表及其3个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0.93,分半信度0.78~0.88,组合信度0.81~0.93,重测信度0.77~0.91,其三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为:χ~2/df=2.89,RMSEA=0.06,NFI=0.92,CFI=0.95,GFI=0.93,AGFI=0.90;说明量表的指标均符合相关的统计学标准。结论:中文版大学生现实无力感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估我国大学生的现实无力感水平。

    2025年07期 v.33 1104-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儿童青少年心理

  • 教师自主支持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

    张睿;李玲;许梦寒;陈小羽;杨升;杨艳杰;邱晓惠;

    目的:探讨教师自主支持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并检验情绪和内在动机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学习气氛量表、情绪量表和内在动机量表对哈尔滨市50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研究。使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差异分析;使用SPSS宏程序PROCESS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验证。结果:大学生创造力与教师自主支持呈正相关(r=0.422,P<0.01),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r=0.372,P<0.01),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r=-0.110,P<0.05),与内在动机呈正相关(r=0.540,P<0.01);教师自主支持与积极情绪呈正相关(r=0.589,P<0.01),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r=-0.344,P<0.01),与内在动机呈正相关(r=0.650,P<0.01);内在动机和积极情绪呈正相关(r=0.646,P<0.01),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r=-0.384,P<0.01)。教师自主支持对大学生创造力的直接效应显著(β=0.5667)。结论:教师自主支持通过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条情绪路径,分别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内在动机,进而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2025年07期 v.33 1110-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黑暗人格与恶意创造力的关系:社会排斥和愤怒反刍的链式中介作用

    周梦;刘恒;杜豪;苏欣妍;张长路;王晓彤;

    目的:为考察黑暗人格与恶意创造力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黑暗十二条量表、恶意创造力量表、社会排斥量表和愤怒反刍量表对7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黑暗人格与社会排斥、愤怒反刍、恶意创造力之间显著正相关(r=0.25,0.39,0.41;P<0.01);社会排斥与愤怒反刍、恶意创造力之间显著正相关(r=0.59,0.78;P<0.01);愤怒反刍与恶意创造力之间显著正相关(r=0.63;P<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社会排斥和愤怒反刍在黑暗人格和恶意创造力之间均起到单独的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占总效应的41.33%和13.33%;社会排斥和愤怒反刍在黑暗人格和恶意创造力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占总效应的9.33%。结论:黑暗人格不仅可以直接预测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还可以通过社会排斥和愤怒反刍的单独和链式中介作用预测个体的恶意创造力。

    2025年07期 v.33 1115-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