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研究

  • 慢性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研究

    彭焱;李建明;王健;邹义壮;谭淑平;张进国;陈楠;范宏振;崔介峰;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P300的波幅、潜伏期的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成套测验的关系。方法检测4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40名正常人(对照组)Cz、Fz、Pz 3点的P300,并用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在Cz、Fz、Pz 3点,患者组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患者组女性波幅明显比男性高。P300与MCCB相关分析显示,F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及持续操作呈负相关;Cz潜伏期与连线、符号编码、言语记忆及迷宫呈负相关;Pz潜伏期与符号编码、迷宫及视觉记忆呈负相关;Pz波幅与符号编码、空间广度、迷宫及视觉记忆呈正相关。结论P300及MCCB可以反映出额叶、顶叶及枕叶的情况,将神经生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结合起来,说明他们可以从两方面共同对大脑认知功能做出评定。

    2009年09期 v.17 1025-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刘志东;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和HAM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少。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2009年09期 v.17 1028-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

    吕长波;吴光现;李超;

    目的研究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社区干预及个案干预,干预期1年,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病情控制、就业、服药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34.1%上升为70.4%;患者的就业率由23.5%上升为47.4%;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2009年09期 v.17 1029-1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研究

    李雅忠;马建华;吴国兰;王丽娟;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应付方式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67例抑郁症患者分别在其入院、出院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SDS得分显著下降;在应付方式上,退避、自责的得分显著降低,而解决问题、求助的得分显著提高。结论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应付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患者趋向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和较少采用"退避--自责"的消极应付方式。

    2009年09期 v.17 1031-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精神障碍患者长期住院多因素分析

    连文仙;魏玉莲;

    目的了解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并对有可能造成患者长期住院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自制的长期住院病人调查问卷对我院住院1年以上的72例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长期住院病人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多为反复住院。婚姻状况以单身者(未婚、离异)居多,此类病人病程长,反复发作,预后不理想,缺乏家庭监护和被社会忽略。结论精神病人滞留医院既有自身疾病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因素。发展以医院为依托的社区和家庭康复治疗既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又有利于改善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09期 v.17 1032-1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解郁丸与丁螺环酮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对照研究

    马建华;李雅忠;徐建国;

    目的验证中药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纳入中药解郁丸和丁螺环酮对照组各60例,于治疗前和疗后2、4、6周分别采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TESS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与副反应评定,于疗程结束后采用4级疗效标准评定总体疗效。结果解郁丸组显效率80%,丁罗环酮组显效率76.6%,治疗前后两组内减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两组间减分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解郁丸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肯定,与丁螺环酮疗效相当,且无明显副反应。

    2009年09期 v.17 1034-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郑春;于兆阳;魏保华;张洪秋;李艳;罗小年;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精神残疾评估。结果3年末干预组病残率、直接医药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残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

    2009年09期 v.17 1035-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抑郁障碍患者及Ⅰ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研究

    陈娟;武克文;罗锦秀;郎小娥;张守亮;孙俊伟;张星亮;杜巧荣;张克让;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是否为抑郁障碍的候补内表型。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患者级亲属及健康志愿者各71例,分别使用词汇学习测验,故事复述测验,图形临摹及线条定位测验,语义流畅性测验,编码测验,词汇,故事图形回忆测验,以及威斯康星卡分类测验,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患者组的词汇学习,故事复述,图形临摹,线条定位,语义流畅,编码测验,词汇回忆,故事回忆,图形临摹回忆,WCST完成分类数均比正常对照组差(P<0.05和P<0.001)。级亲属组的词汇学习,故事复述,图形临摹,线条定位,语义流畅,编码测验,词汇回忆,故事回忆,图形临摹回忆,WCST完成分类数,WCST正确应答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WCST持续错误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01)。级亲属组与患者组在词汇学习,故事复述,图形临摹,线条定位,语义流畅,编码测验,词汇回忆,故事回忆,图形临摹回忆,WCST总应答数,WCST正确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及其级亲属均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认知功能可以作为抑郁障碍的候补内表型。

    2009年09期 v.17 1037-1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李健;于瑞彦;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3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放松前和放松后3个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放松训练3个月后实验组BPRS、SDSS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放松训练技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延缓衰退,促进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值得在精神科推广。

    2009年09期 v.17 1040-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首发精神分裂症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分析

    王艳;梁执群;左丽娜;张克让;杜巧荣;薛云珍;

    目的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5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用重复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 S)和Stroop色词测验进行检测。结果在Stroop色词测验中,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 S测查中,病人组5个因子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全面认知功能损害,范围比较广。

    2009年09期 v.17 1041-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系统干预预防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复食的研究

    吴树跃;陈泽华;汤妙瑜;秦才来;吴民吉;李植荣;

    目的研究运用系统干预的方法对预防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复食的作用。方法对60例滥用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运用系统干预治疗(研究组)并和60例没有经过系统干预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经过系统干预治疗后,在半年时和1年时的复食率、SCL-90、SDS和SAS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在半年和1年时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1年时父亲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在半年和1年时过分干涉和保护、1年时父亲拒绝与否认、半年和1年时父亲惩罚与严厉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主观上获得支持和客观上获得支持,以及感觉对支持利用度在1年时均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评定研究组在半年时和1年时好于对照组。结论系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联邦止咳露成瘾患者的复食率,起到预防的作用。

    2009年09期 v.17 1043-1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行为疗法对轻性抑郁障碍疗效及依从性对照研究

    桑文华;杜波;张香云;刘卉兰;张彦恒;魏昆岭;齐国娥;徐涛;张旭静;张平;

    目的比较单独认知行为疗法和帕罗西汀对轻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依从性差异。方法将64例轻性抑郁障碍患者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6周,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6周评定减分值及6周后疗效,并评定各期依从性。结果①治疗第6周末两组HAM D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P=0);②帕罗汀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第6周末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16.5,P=0.06);③治疗初期2周时药物治疗组和认知行为治疗组在依从性上差异显著(u=385.5,P<0.05),4~6周治疗后,患者依从性没有显著差异(u=424.5和348.0,P>0.05)。结论单独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疗效相当,且患者依从性好。

    2009年09期 v.17 1046-1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研究

  • 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的性别与年级差异研究

    韦油亮;康钊;

    目的对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方法使用自强意识问卷对某师范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强意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自强意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自强意识在4个年级上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四学生。在总体取向、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的自强意识3个分量表上,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师范大学生自强意识在性别与年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2009年09期 v.17 1048-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共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文彬;高健;康铁君;吴冰;石扩;王雪艳;温子栋;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4所高校351名大学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进行测试。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共情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大学生组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4、FF5、MF3、MF4、MF5高于修订中文版组,其余低于修订中文版组(P<0.05~P<0.001)。男女大学生比较显示,女生的MF1高于男生,而FF2、FF3、FF5、MF2、MF3、MF4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2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年级、来源地、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差异,4个变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负相关,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结论此研究结果对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亲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9年09期 v.17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3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7 ] |[阅读次数:0 ]
  • 本科新生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

    于琪;任志梅;

    目的了解本科新生入学后的适应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864名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学习适应差异显著(P<0.0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满意度、情绪、自我、校园生活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城镇与农村生源学生人际关系、情绪、自我适应、满意度、学习适应及总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不同群体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09期 v.17 1056-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郭俊慧;白雪光;王晓萍;成敬;王高华;

    目的探讨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CSQ)对2至4年级320名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研究对象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非常显著高全国常模,人际关系、偏执因子得分非常显著低于大学生样本(P<0.01)。生活事件中人际、学习、健康三因子以及应对方式中自责、退避、合理化三因子与SCL-90总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高年级大学生健康状况优于大学生样本,劣于1986年健康成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身体健康生活事件和自责、逃避、合理化、幻想应对方式均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2009年09期 v.17 1058-1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调查分析

    张珊珊;时晓霞;杨阳;杨绍清;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为医学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测试了医学院在校大学生210名,其中贫困生为48名,占总人数的21.8%。结果①医学院校贫困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t=2.870,P<0.01)和自我刻板性(t=-3.507,P<0.01)方面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在自我和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③贫困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方面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医学院校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高,与非贫困生之间不存在差异。同时贫困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受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影响。

    2009年09期 v.17 1060-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郭彩琴;肖海雁;马存根;

    目的通过对山西大同大学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的调查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学习倦怠现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法使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同时对大同大学4个年级366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学科和年级差异显著;人格量表P、N与学习倦怠的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L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E量表与学习倦怠的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与人格相关。人格量表N、P分量表是学习倦怠的预测变量。

    2009年09期 v.17 1062-1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国华;王春莲;李月华;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①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②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2009年09期 v.17 1065-1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人性观的影响研究

    张晶瑞;李志;

    目的研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性观的影响。方法使用费立鹏等人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CV)和Wrights-man修订的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对哈市3所高校171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女生的实际家庭适应性和理想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男生,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实际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人性观两个维度都显著相关;3家庭亲密度对值得信任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对愤世嫉俗因子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及家庭对环境的适应性对大学生的人性观形成有预测意义。

    2009年09期 v.17 1068-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衡阳市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

    王本强;牛美玲;

    目的探讨衡阳市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恋爱状况问卷对衡阳市4所高校的800名大学生的恋爱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该问卷的4个维度(现实表现型、慕才攀比型、空虚满足型、尝试体验型)能较好的概括目前大学生恋爱状况的各个方面;衡阳市大学生的恋爱状况表现出性别、生源地、年级、专业性质的差异。结论大学生恋爱状况值得关注,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分析非常有用。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问卷简便易行,有助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诊断。

    2009年09期 v.17 1070-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马喜亭;李冉;邓丽芳;

    目的考察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试图建立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人格各因素间的回归方程。方法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心理健康因素、专业而有成就因素、新环境成长能力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②家庭亲密度以及适应性都与适应与焦虑型因素、怯懦与果断型因素、创造能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③16PF的8种次级因素,除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因素、创造能力人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均可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论家庭亲密度与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

    2009年09期 v.17 1073-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研究生失眠的临床技术干预与效果分析

    金洪源;李晓溪;魏晓旭;

    目的考察条件性情绪干预对失眠来访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单被试多基线实验设计对1名患有失眠的研究生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来访者在基线观察期具有明显的失眠症状,SCL-90睡眠分量表为4分,经过对其正式干预后SCL-90睡眠分量表为1分,失眠症状基本消失。预后效果良好。结论条件性情绪干预是治疗失眠有希望的方法。

    2009年09期 v.17 1076-1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山市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

    刘玉娟;张健;姚晓青;

    目的为预防大学生因生活事件自杀提供数据与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市4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保持中立或矛盾态度;性别、城乡比较无显著差异;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在安乐死态度上有显著差异。②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它事件呈显著相关;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

    2009年09期 v.17 1079-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中心”理念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应用

    柳珺珺;

    目的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念应用于心理委员培训,并探索其有效性。方法从教师的准备、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纪律的制定、教师的教学4个方面深入贯彻"以人为中心"理念,由参加培训的74名心理委员采用《辅导效果问卷》和《我的收获开放问卷》进行效果评估。结果①效果问卷总分以及在悲痛症状、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上的得分都在培训前后显著降低;②"我的收获"开放式问卷的频次分析反映,大部分心理委员接受了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和理念,并决定用其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结论贯彻"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理念的培训方式,能够改善和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能够有效地促使心理委员接受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念。

    2009年09期 v.17 1081-1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

  • 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张田;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考试焦虑水平的改善作用以及对考试成绩的提高作用。方法对某中学高三年级29人进行6次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考试焦虑水平有了显著的降低,并且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不同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的确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值得进一步推广。

    2009年09期 v.17 1084-1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父母教养观念调查研究

    刘小先;

    目的探索青少年父母的教养观念。方法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调查了466名青少年的父母,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对青少年的成就期望有着明显的差异;青少年的性别和独生子女因素都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结论父母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性别以及是否非独生子女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

    2009年09期 v.17 1086-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6~8岁儿童权威认知的特点及影响

    章菁菁;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了解6~8岁儿童对童年早期出现的权威人物与权威形象的认知特点。方法采用质的研究法,通过结构式访谈访问26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结果发现儿童对父母的权威管教基本都报以理解的态度,儿童对教师的管教也表示支持,另外,知识、能力与外形会影响儿童对教师权威的认知。结论儿童对父母权威式教育认知可分为目的导向、责任导向以及否认3类,并影响他们对父母的情感认知,教师权威对儿童伙伴意识有潜在的影响,父母权威相对于教师权威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2009年09期 v.17 1089-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刘艳丽;林乃磊;张小明;杨绍清;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009年09期 v.17 1092-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乐观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刘艳丽;林乃磊;杨绍清;张小明;

    目的测查初中生的乐观心理品质的状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乐观心理品质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和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对770名初中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男女生在乐观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F=28.49,P<0.01)、积极解释(F=7.17,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6.24,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好朋友多寡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F=23.41,P<0.01)、消极解释(F=4.59,P<0.01)、积极解释(F=15.79,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16.95,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性别因素对乐观程度没有影响,初中生的乐观受年级和朋友多少的影响。

    2009年09期 v.17 1094-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分析

    许萍;杨建华;

    目的对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修订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88例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与8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结果适应障碍组的因素A(乐群性)、C(稳定性)、F(兴奋性)、Q 2(独立性)、H(敢为性)均分别低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因素O(忧虑性)、Q 4(紧张性)、I(敏感性)、L(怀疑性)均分别高于正常人组(P<0.001或P<0.05);适应障碍组的心理健康因素、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因素均分低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适应与焦虑型均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01),适应障碍组内向与外向型、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怯懦与果断型均分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结论青少年适应障碍患者人格特质与正常青少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009年09期 v.17 1096-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关系

    刘旭;刘志军;范兴华;姚景;

    目的探讨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问卷对8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①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性负相关;②家庭功能与学习、体育等同伴接纳性呈显著性正相关;③总的功能、情感反应对高中生问题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④总的功能、行为控制对高中生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高中生家庭功能对其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009年09期 v.17 1098-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张灏;李崇亮;

    目的探讨初中生班级环境、自尊水平与成就动机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320名初中学生,采用《我的班级》问卷、自尊量表以及成就动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与自尊水平以及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自尊与追求成功动机呈显著正相关;②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对自尊以及追求成功动机回归效应显著;控制班级环境中关系维度后,自尊对追求成功动机回归效应显著。结论班级环境对初中生自尊水平以及成就动机水平有预测作用;初中生在班级环境中体会到的关系状态会直接影响初中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初中生自尊水平的起作用。

    2009年09期 v.17 1101-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 住院高血压老干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二者关系分析

    岳玲梅;姜涛;许瑞芬;李敏;

    目的研究住院高血压老干部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98名住院高血压老干部进行测试。结果①住院高血压老干部SCL-90因子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及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常模水平(P<0.01),恐怖高于常模水平(P<0.05);②高血压老干部的人格特征倾向外向和不稳定型;③EPQ中N维度与SCL-90中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恐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及饮食睡眠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敌对、恐怖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高血压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与其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应重视其心理护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9期 v.17 1104-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更年期女性伴发抑郁情绪的现状研究

    尹延梅;岳静玲;程淑英;

    目的了解更年期女性伴发抑郁情绪的现状,为制定更年期女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市区10个居民小区45~55岁359名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可疑抑郁23人,占6.40%,肯定抑郁31例,占8.64%。更年期症状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即Kupperman评分越高,抑郁评分也越高(P<0.001)。结论更年期症状是影响中年女性抑郁情绪的高危因素,改善更年期症状可减低更年期抑郁的发生。

    2009年09期 v.17 1106-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高中校长生活满意度状况的调查

    李迎春;

    目的了解农村高中校长的生活满意度状况,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 LS)对河南省"十一五"农村高中校长培训班两期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0%农村高中校长认为生活在基本满意程度以上,而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40岁以上显著高于40岁以下个体(P<0.05);工资收入在1500以上者显著高于1200以下者(P<0.01)和1200~1500元(P<0.05);任职年限在5~10年的个体极显著低于5年以下(P<0.01)和10年以上(P<0.01)。结论年龄、收入及任职年限是影响农村高中校长生活满意度的主要人口特征,应关注低年龄、低收入及任职5~10年的农村高中校长的生活满意度。

    2009年09期 v.17 1107-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台湾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许博一;王宗琴;王高华;王惠玲;

    目的调查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台中公立安养院157名65岁以上老人,采用中文版WHO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 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年龄、教育程度、有无职业及目前是否患病有关(P<0.05或P<0.01),性别及婚姻状况对生活质量各领域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009年09期 v.17 11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中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

    张林;刘璐;陈文成;

    目的探讨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关系。方法以97名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选择职业压力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为评定工具。结果两列变量发现的两对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高职业压力将导致更高的职业倦怠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倦怠水平。结论社会支持水平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中介调节作用。

    2009年09期 v.17 1112-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

    郁娟;

    目的探讨湖州新农村女性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对湖州新农村600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547份。结果新农村女性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个因子的平均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显著;主观幸福感总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t=16.03,P<0.01);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r=-0.115,P<0.05)。结论湖州新农村女性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两者存在负相关。

    2009年09期 v.17 1115-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某公安分局全体警察的工作倦怠状况调查

    周志涛;

    目的以某公安分局全体警察为样本调查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状况。方法采用MBI-GS工作倦怠量表调查397名警察。结果基层民警工作倦怠中的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及低效能感维度的均值与标准差分别为3.76±1.25、3.17±1.35、3.65±1.10。单身警察在情感衰竭和玩世不恭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已婚警察;26岁至35岁、36岁至45岁年龄段的警察比46岁以上的警察情感衰竭更为严重;刑侦民警和派出所民警比机关民警的情感衰竭更严重,派出所民警比机关民警玩世不恭更严重;服务性岗位的警察比从事业务性岗位的警察职业效能感更低。结论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工作倦怠较为严重,在婚姻状况、年龄、警种和岗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9年09期 v.17 1118-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张卫东;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尤其是男性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他们生活中的社会支持度,以促进护理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有助于深化精神科整体护理的内涵,从而提高精神科的护理质量。方法以北京市两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在职临床护士及一家综合医院普通内科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用SSPS 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心理问题较普通内科护士严重,其中精神科男护士的心理问题更多。精神科轮班护士与非轮班护士、精神科已婚护士与未婚护士、不同职称的护士心理状态存在差异。精神科护士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SCL-90总分)与年龄、工龄、社会支持度(包括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等方面均呈负相关。结论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关心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我们精神科护士自己应该学习的一门功课。

    2009年09期 v.17 112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应对方式问卷(COPE)在中小学教师样本中的修订

    申艳娥;

    目的对Carver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COPE)进行修订,考察该量表应用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的适用性。方法以内蒙古530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并确定该问卷测评维度的最佳结构。结果结果支持应对方式问卷的9因子的一阶因子结构斜交模型,修订后的应对方式问卷(CSS)确定为9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4.342%,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61,并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结论CSS在中国中小学教师群体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证明了应对方式具有多维度性及应对方式彼此相关性的假设。

    2009年09期 v.17 1124-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实验心理研究

  • 慢性应激对小鼠NPY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马颖;卢莉;袁洁;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应激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探讨慢性应激对学习记忆和神经肽Y的影响。方法采用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模型,应激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应激状态下的学习记忆能力,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NPY的含量。结果应激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比例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脑组织NPY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慢性应激可引起机体的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慢性应激可导致小鼠脑组织NPY的高表达,且NPY与心理应激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相关,提示NPY可能作为应激分子参与机体的心理应激过程。

    2009年09期 v.17 1126-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芪参复康胶囊对大鼠睡眠剥夺后脑组织NO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邓自和;吴兴曲;杨来启;张建侠;

    目的观察芪参复康胶囊对大鼠睡眠剥夺(SD)后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行为变化,探讨芪参复康胶囊对睡眠剥夺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TSD模型,观察大鼠经过3天SD后额叶和海马NO含量和SOD活性,并观察采用芪参复康胶囊干预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D大鼠额叶和海马NO含量和SOD活性均升高。芪参复康胶囊干预后大鼠脑内NO含量及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具有改善生化代谢作用,可减轻睡眠剥夺对机体的损害。

    2009年09期 v.17 1128-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研究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

    卢锦秀;王凤娟;任文;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心理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量表对108例脑卒中患者应用SDS、SAS进行心理评估,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阶梯式心理治疗)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SDS、SAS及SF—36的分值及临床疗效。结果73.41%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以抑郁、焦虑多见。实验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患者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

    2009年09期 v.17 1130-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认知干预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术后体位适应性的影响

    高静;张桂湘;朱金华;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术后体位适应性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0月~2008年12月收入我科的72例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除采用常规护理外,实施认知干预。结果通过认知干预,干预组较对照组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的体位适应性强,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手外伤带蒂皮瓣移植患者实施认知干预,可提高其术后的体位适应性。

    2009年09期 v.17 1131-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影响

    张桂湘;高静;朱金华;刘常权;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高血压病人4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对照组仅采用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血压测验结果,经配对t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表明实验组使用药物并放松训练和心理干预后血压明显下降。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测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09年09期 v.17 113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庞金凤;杨绍清;高志俊;李建明;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促进身体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为86.7%,其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躯体化t=14.11,强迫t=9.96,人际关系敏感t=8.62,抑郁t=10.64,焦虑t=11.92,敌对t=10.59,恐怖t=11.87,偏执t=11.12和精神病性t=12.20,P均小于0.001);不同性别的内科住院患者只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08,P<0.05);不同工作性质的内科住院患者在躯体化(t=-2.12,P<0.05)、强迫(t=-2.37,P<0.05)、人际关系敏感(t=-1.99,P<0.05)、抑郁(t=-2.54,P<0.05)、恐怖(t=-2.38,P<0.05)、偏执(t=-2.28,P<0.05)和精神病性(t=-2.51,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脑力患者在这些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体力患者。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内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病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其工作性质影响,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其影响不大。

    2009年09期 v.17 1134-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护理效果观察

    马会敏;田素芝;李力;

    目的探讨护理心理干预对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6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1例,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护理效果。结果第2次评定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2009年09期 v.17 1150-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地震灾民心理研究

  • 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比较

    沈兴华;黄俊龙;刘伟志;严进;周建;蒋春雷;

    目的探讨地震灾区茂县城区百姓与救灾部队震后7~9周具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样症状反应程度。方法应用17个条目的PCL(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第4版修订(DSM-Ⅳ)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症状标准制定),对条目进行通俗性表达,使军人和老百姓能够理解,也符合对地震后老百姓和救灾军人PTSD的调查,但PCL每个条目的基本意思不变,按照1~4的4级评分,对百姓通过深入棚区逐棚进行走访调查,对多支救灾部队先进行分层抽样,再进行整群调查;统计时分别按照每个条目的得分、17个条目的总分、17个条目分成的3类症状总分进行,PTSD的症状反应标准是总分达到40分。结果茂县震后7~9周被调查的灾民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高(28.37%),部队官兵符合PTSD症状反应诊断的阳性率较低(3.9%),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63.28,P<0.0001)。结论地震后2个月恰恰是重灾区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形成期,需要进行较长期的跟踪调查,对重点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干预,以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部队官兵预防PTSD发生的重点人群是参加过清理尸体,多次经历危险,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的人员。

    2009年09期 v.17 1136-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大地震后灾民心理特点及干预

    戴琴;冯正直;杨国愉;张夔;汪涛;

    目的调查并总结出灾民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民进行访谈和使用创伤后应激反应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97%的灾民具有较强的创伤后应激反应;通过访谈法总结出震后伤员心理发展特点有:震惊恐慌、无助绝望、希望感、焦虑期和稳定期;震后普通民众心理发展特点有:震惊恐慌、焦虑担忧、抑郁期、稳定期和成长期。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对灾民实施心理干预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初步总结出伤员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稳定情绪、正性映象、合理化、放松疗法和认知引导;普通民众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指导倾诉、给予安全感、注重三结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身体健康和心理安定相结合、社区灾民和流动灾民辅导相结合)和体现三化(阶段化、重点化和科学化)。结论在震后针对伤员及灾民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2009年09期 v.17 1139-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综述与讲座

  • 工作倦怠理论与研究展望

    陈晶;吴均林;

    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历史进行简要回顾,阐述了工作倦怠的主要特征及其给个体、家庭、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介绍了工作倦怠的4种理论解释——社会-文化-历史的倦怠观、与匹配有关的理论、与资源论有关的倦怠观和存在主义的倦怠观。展望工作倦怠领域研究应加强5个方面的研究:测量工具的改进与统一;工作倦怠诊断标准的确定;加强工作倦怠形成过程和干预机制研究;关注宏观因素工作倦怠的影响,以及各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加强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研究。

    2009年09期 v.17 1141-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酒依赖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李建明;彭焱;

    目的探讨酒依赖的临床特点与国内外治疗现状,以便更好进行防治。方法采用文献检索方法,在近10年内检出相关论文40余篇,进行阅读和整理。结果酒依赖者的特点包括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戒断综合征及耐受性;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酒依赖有效。结论心理和药物联合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

    2009年09期 v.17 1146-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鉴定结论的法律地位与评价

    刘双臣;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结论的法律属性与地位。方法对精神病人恤刑制度的历史发展、精神疾病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法定程序、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法定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结果对精神病人的恤刑制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保护,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较20世纪80年代已趋于严格。结论鉴定结论符合证据学的一般特征。

    2009年09期 v.17 1151-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夫妻相互支持在悲伤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王玲;郑会敏;

    目的研究夫妻相互支持在悲伤康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对四川灾区1例失去女儿的母亲的心理援助,分析病态悲伤产生的原因以及夫妻关系在悲伤辅导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具体辅导计划。结果随着夫妻关系的改善,母亲的情绪也在一天天好转。结论理解、支持、转移注意力、积极引导参与活动等方法是悲伤处理的重要方法,而悲伤辅导中的夫妻间的相互支持和关心对于人们走出哀伤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009年09期 v.17 114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