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研究

  • 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的影响

    肖攀攀;林伟成;宋宁;高镇松;

    目的探讨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首次来我院住院的已婚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查血清催乳素、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男性性功能症状记分测量表。结果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影响均较小。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相当,副反应均较轻。结论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影响较小,可以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对男性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药物。

    2009年08期 v.17 897-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对照研究

    朱建中;王群松;周兆新;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与西酞普兰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和西酞普兰组显效率分别为84.0%和80.0%,二者疗效相当(P>0.05)。HAMD、HAMA评分西酞普兰组第2周呈显著下降,而米氮平组治疗第1周即显著下降。副反应方面,米氮平组以嗜睡、眩晕、头痛为主,西酞普兰组则以口干、恶心、出汗增多、睡眠时间缩短为主。结论米氮平和西酞普兰均为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安全有效药物,但米氮具有起效快,改善焦虑优的特点。

    2009年08期 v.17 899-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行为疗法并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疗效分析

    余学;赵福涛;刘向阳;孙群星;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并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69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2)。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并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在入组前和治疗2、4、8、12周末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完成该研究的60名参与者的数据纳入了结果分析。结果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研究组治疗2周末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t=5.56,P<0.01);对照组治疗4周末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t=4.27,P<0.01);治疗后2、4、8、12周末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并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2009年08期 v.17 901-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临床特征

    甘明远;汪毅;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1日至2007年6月31日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108名患者发生骨折,男56人,女52人,平均年龄57.81岁,≥60岁的50人(46.30%),住院时间≥3个月的81人(75.00%),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0.37%)和器质性精神障碍(15.74%)的患者最多。常见的骨折部位是手(22.22%)及股骨颈(19.44%)。摔倒、攻击行为是最常见的原因,摔倒易导致股骨颈骨折(24.07%),攻击行为易导致手及前臂骨折(均为18.75%),并且男性是女性的2.7倍。结论精神科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容易发生骨折。摔倒是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摔倒易导致股骨颈骨折,攻击行为易导致手及前臂骨折,且男性多于女性。

    2009年08期 v.17 903-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汪周兵;徐星;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92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1.1%,两组药物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培酮组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内分泌改变显著高于奎硫平组(P<0.01)。结论奎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奎硫平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2009年08期 v.17 905-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189例临床分析

    邱智;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89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氟西汀治疗99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90例)。观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服用氟西汀的治疗效果,分析抑郁症的产生与卒中后脑血管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文化程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显著下降(P<0.O1),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皮质下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更高;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相关(r=0.857,P<0.01);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评分与HAMD呈显著负相关(r=-0.753,P<0.01)。结论抗抑郁药物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不仅对抑郁有明显效果,且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2009年08期 v.17 907-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

    田梅;齐巧玲;李兴艳;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矫治效果。方法将10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13名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59例,对照组54例,分别在入院时、干预6周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程度显著降低(P<0.01),且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干预6周后抑郁、焦虑减轻程度明显大于稳定性人格特征的家属(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和情绪障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具有不稳定性人格特征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

    2009年08期 v.17 909-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

    王文菊;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对3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以同期3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使用自尊量表(SES)在干预前后进行2次评定。结果经过8周的干预,干预组SES评分明显增高(P<0.01);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前两组SES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SES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消除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卑心理,提高其自尊水平。

    2009年08期 v.17 91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宗丽春;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30例进行放松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以药物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CGI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放松训练进行前两组患者各量表总分及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2009年08期 v.17 912-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张洪秋;于兆阳;魏保华;郑春;李艳;罗小年;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中自知力因子和自制依从性评分表等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BPRS自知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治疗依从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改善其服药依从性。

    2009年08期 v.17 914-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认知疗法辅助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赵双桅;倪俊芝;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联合认知治疗组及单用舍曲林治疗组各30例进行对照研究,疗程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随访时各做1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疗效,其评定结果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第8周末,疗效未见统计学差异;在出院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随访时,两组疗效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研究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疗法辅助治疗产后抑郁症可使治疗效果更持久。

    2009年08期 v.17 916-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州市2~6岁儿童孤独症调查

    王卫东;肖光文;谢彦鹏;欧阳雪莲;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情况以及普通人群对孤独症的认识、了解程度和途径,以便宣教和早期干预。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梅州市21所幼儿园的全部在园儿童,采用自拟问卷和克氏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调查4156例儿童,筛出孤独症阳性81例,其中男童59例,女童22例,阳性率1.95%;普通人群对孤独症的认识、了解程度与受教育程度、居住地、职业有关;他们可以从不同途径获取孤独症的知识。结论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做好社区宣教,对预防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8期 v.17 917-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与个性、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宋文霞;肖玲;潘爱芹;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与个性、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组680例年龄为16~18岁的首发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自制深入访谈提纲的测评,与常模比较并做相关分析。结果EPQ的E量表(内外向)得分低于常模,N(情绪稳定性)、P(精神质)、L量表(掩饰性)得分均高于常模;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常模,消极应对表现突出;SCL-90得分高于常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相关分析显示:个性中的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呈不同程度正相关;个性中的内外向、积极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呈不同程度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和应对方式高度相关;个性和应对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

    2009年08期 v.17 919-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假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态调查

    何宏炜;杨国周;封俊;

    目的通过调查精神科有假出院需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他们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方法随机选取精神科有假出院需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对其在假出院前后出现的多种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假出院患者在院期间对家人团聚、饮食质量、夫妻生活和娱乐等方面要求较集中;在院外存在一定社会压力和环境适应障碍问题;恢复期对未来生活和学习有计划;服药主动性和按时返院率较理想。结论通过精神分裂症患者假出院,可以更好地判断临床疗效,及时制定、修改、完善相应的诊疗计划;对促进患者家庭和社会职能恢复,尽早回归社会有所帮助。

    2009年08期 v.17 92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研究

  •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作为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

    王汝展;刘兰芬;崔开艳;葛洪敏;

    目的探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常规性筛查工具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对符合入组条件的371例内科住院患者进行SDS的初步筛查,然后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作为标准进行诊断,将SDS抑郁障碍的筛查效能与SCID对抑郁障碍诊断的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资料完整的316例患者用SCID诊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46.84%,内科医师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仅为4.78%。SDS总诊断符合率为87.34%,阳性预测值为95.76%,阴性预测值为82.32%,灵敏度76.35%,特异度为97.02%,而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2.98%和23.65%。结论SDS对抑郁障碍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较低,可作为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的常规性筛查工具。

    2009年08期 v.17 923-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关系研究

    王宁群;李宗信;黄小波;陈文强;

    目的研究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与卒中特异性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卒中病例经睡眠质量评分后分为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运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0)评估患者卒中特异性生存质量情况。结果睡眠障碍组患者体力,情绪,交流,日常活动能力,移动能力,手功能等维度的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0.01,0.001)。结论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关系密切,伴睡眠障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其生存质量较差,表现在体力,情绪,交流,日常活动能力,移动能力,手功能等方面。睡眠障碍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影响。

    2009年08期 v.17 925-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银屑病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张力军;庄开颜;张高明;

    目的通过对国内外银屑病患者的人格、性格、情绪、生活质量等内容的研究方法介绍和分析,探讨银屑病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方法文献综述法。结果介绍了银屑病患者人格和行为、情绪和情感以及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和结果。结论银屑病是心身性皮肤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银屑病患者具有特殊的人格及情绪特征,对其社会心理特征的认识和关注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2009年08期 v.17 927-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心理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金萍;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17例经常规内科治疗效果差的肠易激综合征患儿应用生物反馈等心理治疗,共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腹痛/腹胀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儿腹痛/腹胀发作次数显著减少(P<0.05);SDS、S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是经过内科常规治疗无效的患儿存在明显的情绪障碍,采用心理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2009年08期 v.17 930-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女性乳腺癌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

    张银玲;曹宝花;杨群;雷鹤;徐巧玲;史瑞洁;

    目的调查陕西省部分农村女性乳腺检查、乳腺癌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陕西省延安地区633名农村中年女性,利用自编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收集。结果有高危因素者3.16%;100%的女性从未做过乳腺检查,主要原因是认为无不适感没必要检查,82.46%的女性希望接受乳腺检查知识的指导,仅7.27%的女性接受过医护人员的指导;70%以上的女性不清楚乳腺癌患病的高危因素,90%以上的女性缺乏乳腺癌基本知识;78.36%的女性否认自己患病的可能;60.82%的女性认为乳腺切除术后对男性没有吸引力,55.61%的女性将严格保密;81.52%希望从广播/电视上接受知识指导,50%以上的女性希望从朋友、家人、医护人员处获得健康教育指导。结论开展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农村女性乳腺检查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她们的乳腺癌知识及防癌意识势在必行。

    2009年08期 v.17 93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

    金萍;李素娟;祝春梅;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编医护辅导调查表进行测评。测评86例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绪、人格、应对方式、医护辅导并作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SDS平均分为47.76±7.38,且抑郁情绪与神经质、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47,0.27,P<0.01),与内外向、积极应对、医护辅导呈负相关(r=-0.41,-0.25,-0.24,P<0.01),进入抑郁评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有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医护辅导(R=0.57,R2=0.32,P<0.01)。结论神经质、内外向、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医护辅导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

    2009年08期 v.17 935-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人抑郁状态的疗效分析

    宗艳红;陈南星;李晓萍;范华;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实验组除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外并进行心理治疗。治疗3周后再进行HAMD评分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计算治疗前后HAMD评分的减分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减分率及总体幸福感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有显著下降,但实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下降更多,治疗前后减分率更高,均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总体幸福感6个因子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升高且差异明显。结论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状态具有很好的疗效,能较好地减轻帕金森患者的抑郁症状。

    2009年08期 v.17 941-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 低年资精神科护士职业焦虑及相关因素

    马淑香;崔利军;侯安营;刘洁;陈金萍;鲍丽欣;

    目的了解本院年资5年(包括5年)以下精神科护士心理状况及与工作压力源、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心理防御机制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SAS与全国常模比较存在差异(P<0.05);焦虑总分与护理工作压力源的5个方面中,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P均<0.01);焦虑状态与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呈正相关(P<0.01),与中间型防御机制中的伴无能亦呈正相关(P<0.05),与掩饰因子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这个年资段的精神科护士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压力源主要来源于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上班的护士数量少、非护理性工作太多等。

    2009年08期 v.17 933-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监狱警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张林;邓小平;陈朝阳;

    目的探讨监狱人民警察的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147名男性狱警进行调查。结果男性狱警在主观支持、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上存在来源地、工龄、工作岗位的显著差异性;男性狱警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男性狱警的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

    2009年08期 v.17 936-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广西仫佬族地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效果的研究

    蒋春清;陶建青;陈忠勋;饶秋凤;黄秋芳;韦春燕;罗小林;

    目的通过调查90名仫佬族地区护士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心理干预对护士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在心理干预前后进行测试,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护士SCL-90评分高于干预后和中国常模(P<0.05或<0.01),干预后与常模相当(P>0.05)或低于常模(P<0.05或<0.01)。干预前后积极应对评分无变化(P>0.05),干预后消极应对评分下降(P<0.01)。结论广西仫佬族地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心理干预可以改善仫佬族地区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2009年08期 v.17 939-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某部基层带兵干部人格特征研究

    严华;黎红华;陈文军;徐志鹏;崔敏;

    目的从总体上把握基层带兵干部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某部46名带兵干部作了测量,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基层带兵干部人格特征表现为乐观自信,随和,外向,热情,易于相处,善于处理各种问题,思维敏捷,注重现实,有主见,有敢作敢为精神等优点,但紧张性高,创造性不突出等。结论基层带兵干部的人格特征总体表现良好,这为设计简洁具体的心理测评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及为基层带兵干部的选拔、心理培训和评估提供了参考基础。

    2009年08期 v.17 944-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煤炭企业管理者主要社会应激源研究

    马文有;裴华;张凤阁;张本;陈龙;马新英;

    目的探讨煤炭企业管理者主要社会应激源状况。方法在开滦10万人口的总样本中,抽取比例为5%,即(10万人×5%=5000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确定管理者样本为1146人。以自制的"社会应激事件调查量表"(Cronbacn信度检验系数为0.98)调查管理者主要社会应激源。结果社会应激源的来源,企业经理、中层管理、一般管理居于首位的均是社会环境的改善;企业经理、中层管理居于第二位的均是工作压力,一般管理者居于第二位的是经济压力;企业经理、中层管理居于第三位的均是经济压力;一般管理者居于第三位的是工作压力。企业经理感受压力居首位的是社会环境,其次是工作压力,末位是家庭问题。中层管理感受压力居首位的亦是社会环境,其次是工作压力,末位是家庭问题。一般管理感受压力居首位的亦是社会环境,其次是经济压力,末位是家庭问题。结论管理者更易"先知先觉"企业和社会的变化情况。因各管理群体的社会角色和实践不同,他们对各压力因素的感受不同。各管理群体关注相对较少的第四位均是家庭生活问题。

    2009年08期 v.17 946-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心理评估与干预

  • 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民众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

    熊承清;许远理;

    目的考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一般民众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单题量表对509名民众进行调查。结果1量表5个条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70~0.80(P<0.001)之间,各个题目之间的相关在0.29~0.53(P<0.001)之间;2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5个项目的载荷在0.59~0.80(P<0.001)之间,解释42.2%的生活满意度的方差,拟合指数为:χ2=33.56,χ2/df=6.71,GFI=0.97,CFI=0.96,RMSEA=0.071;3生活满意度量表与积极情感分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达到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分量表达到极其显著的负相关;4信度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α系数为0.78,折半信度为0.70。结论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一般民众中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009年08期 v.17 948-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5 ] |[阅读次数:12 ]
  • F量表条目组合方案在男青年不同组别中的比较

    贡京京;苗丹民;张焱;张微微;李娟;魏亚洲;黄勇华;

    目的分析新编F量表在男性青年不同组别中的分数差异,探讨构成F量表不同方案的优劣。方法使用MMPI-215对全国18个省市的男性青年进行测试,利用计算机对测试结果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方案2和方案4鉴别效果最差;2方案3鉴别效果最好。结论1条目在正常组与障碍组的应答率的差值DF可作为筛选F量表条目的新标准;2在中国男性青年中入选F量表条目的传统的标准(即正常人群应答率)应设置在小于20%的范围内。

    2009年08期 v.17 950-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昆明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热线电话1年回顾

    孙仪;阮冶;

    目的回顾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热线电话来电者的资料以及咨询内容,探讨心理热线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性。方法对本中心开通心理热线以来3392例热线电话来电者的资料以及咨询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电者一般以19~40岁居多,咨询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精神病咨询、情绪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性心理问题等几个方面,男女对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性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结论心理咨询社会需求量大,涉及内容广,心理热线对心理危机干预有重要的作用。

    2009年08期 v.17 952-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大学生与研究生心理研究

  •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关系的研究

    魏征新;霍莉钦;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大学生324名,用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R)、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信任量表(TS)和惧怕否定评价量表(FNE)进行测查。结果324名大学生社交焦虑阳性筛查率30.6%。不安全型依恋对社交焦虑阳性的影响作用是对照组的2.45倍。不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作用最大,是对照组的5.59倍;迷恋型次之,为2.10倍。不同依恋类型社交焦虑阳性的被试在社交苦恼、惧怕负性否定评价、自尊和信任他人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是社交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安全型依恋,尤其是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情绪、认知影响最大。

    2009年08期 v.17 95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反思

    任杰;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结构及常模进行验证。方法使用SCL-90随机抽取广州地区4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SCL-90各因子信度为0.685~0.873,结构效度拟合指标为GFI=0.966,NFI=0.980,CFI=0.987,RMSEA=0.047,χ2/df=2.767。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普遍低于大学生常模,但都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和总分的年级差异显著(F1(2,411)=7.182,F2(2,411)=7.785,P<0.01;F3(2,411)=3.447,F4(2,411)=3.636,P<0.05),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及总分的文理科差异均显著(P<0.05,P<0.01)。结论应对SCL-90的常模进行权威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三年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学生,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文科生。

    2009年08期 v.17 958-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4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1 ]
  • 上海某重点高校研究生抑郁状况调查研究

    高志利;

    目的调查研究上海某重点高校研究生抑郁状况。方法随机抽查548名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为测查工具,同时从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家庭情况、个人经济情况、人际交往情况、个人情绪情感应激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对研究生群体抑郁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上海某重点高校研究生抑郁症检出率为18.6%。家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群体CES-D均分分值高于来自中小城市的研究生,两者有差异(P<0.05);父亲文化程度越低,子女CES-D均值越高;研究生个人经济状况越差,CES-D分值越高;人际交往活跃、经常参加社交活动并与导师联系密切的研究生,以及与同学关系好的研究生,CES-D均分分值愈低;睡眠质量越差,抑郁症状越严重;性别、专业组间均值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上海某重点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总体良好,68.6%为无抑郁症状,但仍有相当数量研究生表现出轻、中度以上抑郁情绪。家庭来自农村、父亲文化程度低、个人经济状况差、人际交往被动、睡眠质量不佳的研究生需要特别关注。

    2009年08期 v.17 96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科研院所研究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

    李虹;黄悦勤;

    目的探讨与中国研究生产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整体抽取21072名国家科研所的研究生,采用自评量表对研究生的一般心理健康状态(UPI)、抑郁状态(SDS)、自杀态度、人格特征(16PF)进行测量,采用Logistic方法对自杀意念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78%的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抑郁状态、自杀态度、年级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相关。人格因素作为整体与自杀意念有相关,但单个人格特征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结论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自杀态度和抑郁状态都有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克服抑郁状态、改变对自杀的社会态度能够降低自杀意念产生的风险。

    2009年08期 v.17 963-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医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

    刘小利;卢国华;

    目的探讨医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人际关系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内在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5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人际关系敏感与主观社会支持(r=-0.202,P<0.05)、社会支持总分(r=-0.21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有势力的他人(r=0.255,P<0.01)及机遇(r=0.254,P<0.01)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有势力的他人和社会支持总分能直接预测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β值分别为0.227,P<0.001;-0.180,P<0.05);社会支持完全以心理控制源为中介作用于人际关系敏感。结论社会支持通过心理控制源的中介作用影响人际关系敏感。

    2009年08期 v.17 966-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王显超;张颖;杨海;

    目的探讨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为军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498名军校学员进行测查。结果不同年级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72,P<0.05),高年级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纬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性相关,神经质及精神质均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稳定外向型和稳定内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内向不稳定型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结论人格特征是影响军校学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009年08期 v.17 969-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应激事件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张姝玥;陶塑;许燕;

    目的在大学新生中探讨应激事件、气质性乐观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SCL-90以及自编的气质性乐观问卷、应激事件调查表对某高校的4736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应激事件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负向预测作用,应激事件越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气质性乐观对应激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与乐观学生相比,悲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激事件之间的关系更密切。结论学生的乐观减弱了应激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负向联系。

    2009年08期 v.17 971-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某医科大学学生心理咨询6年工作回顾性分析

    焦建英;樊佳禄;叶建国;汪隽;朱玉;

    目的了解咨询中心来访者一般情况、来访原因、人数、男女差异等,为以后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某校心理咨询中心6年所接待的1199名学生来访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来访者中男少于女。主要咨询学习、恋爱和人际关系问题,抑郁、强迫、焦虑、精神分裂所占比例少,却是学生转精神病院治疗和休学的主要原因。咨询脱落率高。结论心理咨询机构应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咨询师应提高咨询水平。

    2009年08期 v.17 973-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刘佰桥;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新生入学后第2周,采用两种量表同时测量。结果UPI阳性率为12.48%,SCL-90阳性率为35.18%,两者共同筛选出的阳性人数占SCL-90阳性人数的27.25%,占UPI阳性人数的76.8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进行χ2检验,UPI差异显著(P<0.01);SCL-90差异不显著(P>0.05)。对有无自杀意念的学生抑郁因子分比较,差异显著(t=7.48,P<0.001)。用皮尔逊相关法对UPI与SCL-90总分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为0.697,P<0.01。结论两种量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不同,但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使用,能够提高筛查效率。

    2009年08期 v.17 97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身高、体重及身体满意度调查

    朱从书;刘陈陵;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与身体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547名大学生的身高、体重及身体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1男女大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1和1.60米,平均体重为61.48和50.29kg;男生希望身体更高和更胖,而女生希望更高和更瘦,75.5%的女生的理想体重指数低于18.5;2女生身体满意度比男生低(P<0.01);3身高是影响大学生身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男大学生希望体形更高壮,女大学生希望体形更高挑,性别、身高影响身体满意度。

    2009年08期 v.17 978-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社会生活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预测研究

    郑林科;王建利;葛宁;

    目的探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社会生活文化环境量表"调查4127名大学生,以多元回归分析拟合预测模型。结果大学生成长过程所处地区经济的富裕与贫困、所受基础教育的良好与不良、无论贫富所感受生活的幸福与不幸、追求艰苦奋斗与追求享乐主义、厌恶与喜欢西方枪暴恐怖影视等因素对其心理和谐产生正性与负性的显著影响(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与其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良好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有关。

    2009年08期 v.17 980-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的关系研究

    史琼;

    目的探讨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某所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两个班学生,采用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及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对其进行测评,有效参与者共71名,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交流恐惧程度与心理适应性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交流恐惧与心理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密切。

    2009年08期 v.17 982-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

    郑凯;何元庆;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方法通过问卷筛选,以24名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作为实验组,24名同质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运用综合性团体干预的方法,进行了为期6周的辅导。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在辅导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量表上得分无显著差异;辅导后实验组除在人际信任量表上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量表上得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常态学习下的对照组在各量表上得分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结论团体辅导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2009年08期 v.17 985-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消极完美主义者人格特征的质性研究

    马敏;訾非;

    目的通过对消极完美主义者(类)和非消极完美主义者(类)人格特点的比较,探讨其在认知、情绪、动机层面的异同。方法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4位消极和两位非消极完美主义者进行半结构化的个体访谈,对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定性分析,探讨两类人格的特点及组间差异。结果在认知层面:权威通常会让类感到压抑和压迫感,而类多持中性态度。类的自我评价中既包含消极评价也包含积极评价,而类以消极成分为主。受访者对人际环境均较为敏感,但类对他人评价高度敏感,类对人际环境有敏锐的洞悉力。情绪层面:类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并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类则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动机层面:类追求平稳舒适的生活,类青睐变化多样的生活。结论消极和非消极完美主义者在认知、动机、情绪层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多表现为消极和回避体验,后者多表现为积极体验。

    2009年08期 v.17 987-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生命认知对医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教育作用的研究

    周媛婷;刘翔;周秀莲;秦功礼;何红玲;魏蕾;

    目的探究生命认知对医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BECH-h、ASLEC、SSRS、TCSQ、EPQ及生命认知调查问卷对368名有不同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医学生进行生命认知教育前、后对比观察。结果教育后心理健康水平、无望感程度、应激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和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三维度得分与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01)。结论生命认知教育能提高研究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体系和积极应对能力,消除或降低无望感的程度,有助心理由"危险"转化为"机遇"。

    2009年08期 v.17 990-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用电影文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杨眉;

    目的以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法以电影文本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在课前与课后施测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并对施测结果做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电影文本成长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成熟,心理稳定和社会适应力等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电影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

    2009年08期 v.17 992-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分析与教育引导模式

    曾雅丽;吴善添;宋迎秋;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与现实压力及教育引导模式。方法观察目前高校整体情况和本校贫困大学生现实状况,结合学生工作和心理咨询、访谈。结果高校贫困生、特困生比例分别为20%、9.4%~12.4%,贫困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扰已成为制约部分在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结论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分析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层面的困扰及现实压力来源,高校学生工作应大力提倡切实有效、更具针对性的贫困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引导模式。

    2009年08期 v.17 994-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适应性问题的研究

    周凡;徐学俊;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事件与适应性问题。方法本研究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CSAS),考察了1394名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适应性问题。结果1目前,大学生面临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大;2武汉市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较好,情绪以正性为主,满意度较高;3人口学统计变量在生活事件和适应性的个别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4学习压力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另外,人际关系,健康对生活适应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生活事件是引起大学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诱发因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健康可以预测大学生生活适应性。

    2009年08期 v.17 996-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

  • 某省2008年军校招生心理检测340例情况分析

    叶锋;

    目的分析2008年军校招生心理检测情况,以探讨我国军校报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军队院校在今后的招生工作提供借鉴。方法使用2008年军队院校招收学员心理检测系统对340名高中毕业生进行检测。结果332名高中毕业生通过心理检测,合格率为97.6%。结论心理检测对挑选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应征入伍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学员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9年08期 v.17 1000-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分析

    杨永杰;朱相华;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敏感分高于男生(16.20±2.82vs14.25±3.67,P<0.01),急躁和悲观分低于男生(急躁7.68±3.17vs9.66±3.71,P<0.01;悲观8.23±3.25vs9.62±3.31,P<0.01)。2性虐待与情绪性维度无相关性,情绪性总分与儿童虐待无相关性,敏感与儿童虐待呈负相关(r=-0.177~-0.228,P<0.05),急躁和悲观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170~0.260,P<0.05)。3情感虐待和性别对敏感、急躁和悲观具有预测作用(Beta绝对值=0.178~0.280,t绝对值=2.394~3.900,P<0.05),性虐待仅对敏感因子具有较弱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0,t=2.510,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2009年08期 v.17 1002-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与成绩的关系

    彭丽华;李洋;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量表对14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总分以及母亲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父亲教养方式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自我效能感方面,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学业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父亲过分干涉、母亲温情理解和母亲惩罚严厉能够显著预测学业成绩。结论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父母教养方式也显著影响学业成绩。

    2009年08期 v.17 1005-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0 ]
  • 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谭雪晴;

    目的探讨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418名高师生进行测查。结果1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水平较高;2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P<0.01);4不同成就动机水平高师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显著(P<0.001)。结论成就动机水平越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

    2009年08期 v.17 1008-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3~5岁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的关系研究

    张庆辞;徐旭荣;

    目的考察3~5岁儿童的心理理论与元认知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幼儿88名,采用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和描述"去超市购物程序"任务、模糊信息的选择任务以及分类任务测查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结果心理理论中意外内容和意外地点任务和元认知任务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和元认知能力在发展轨迹上存在某种一致性。

    2009年08期 v.17 1009-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周瑾;梁福成;李庆玲;梁冰;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对287名农村高中生进行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测评。结果1女生对家庭和环境的满意度高于男生(P<0.05),但是男生对学习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女生,两者达到了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在对环境的满意度和正性情绪上有显著的年级差异(P<0.05);文科生比理科生对环境的满意度更高(P=0.05),但是理科生比文科生在家庭支持和健康适应上有更高的得分(P<0.05);2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就越大,正性情绪越少,而负性情绪就越多(P<0.01)。而高中生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生活满意度就越高,正性情绪越多,负性情绪越少(P<0.01)。结论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是影响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009年08期 v.17 1012-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廖美玲;阮思静;

    目的探讨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测查。结果1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达到16.6%;2不同年级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3不同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4母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情感温暖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结论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一般,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厦门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2009年08期 v.17 1015-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唐晶晶;沈克成;陈华峰;朱莉莉;王琛琛;王海茹;钮菊英;沈洪兵;沈冲;

    目的了解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年级特征及家庭来源差异。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镇的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381个被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结果获得有效问卷359份,应答率为94.2%。1)初一和初三学习方法得分检验分布均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初一学生平均得分与初三学生平均得分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级、性别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学习方法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学习欲望得分比较,初一和初三学生学的习动机过弱(10.9%、6.5%)、过强(14.5%、13.8%)、缺乏学习兴趣(6.3%、4.3%)及学习目标不明确(7.7%、2.9%)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学习动机过弱检出率女生低于男生(P<0.05),分别为6.5%和12.7%。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习欲望无显著影响(P>0.05),学习欲望的差异对各科学习成绩也无显著影响(P>0.05);3学习意志力得分比较表明,不同年级、性别以及父母亲文化程度对意志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意志力与学习成绩的关联分析发现,意志力仅与语文成绩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生学习动机好于男生,学习意志力对语文成绩有正面影响,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2009年08期 v.17 1018-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消息

综述

  •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现状及启示

    赵淑娟;郑秀娟;刘嘉邦;

    目的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1个新领域。方法文献综述法。结果介绍和分析了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研究经历的发展阶段、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及理论模型。结论心理弹性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研究应给予更多关注;期望对促进流动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及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有所帮助。

    2009年08期 v.17 1020-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1例由社交恐惧引起的学习倦怠的个案研究

    孙东媛;

    目的通过对1名社交恐惧障碍来访者的诊断与干预,探讨用心理技术治疗社交恐惧障碍的同时解决学生学习倦怠问题。方法来访者经医学鉴定、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结果以及典型行为表现诊断为社交恐惧障碍。采用观察法、谈话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技术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消除社交恐惧,同时解决学习倦怠问题。结果治疗后社交恐惧症状得到有效控制(P<0.01),学习倦怠得以解决。结论运用认知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技术对社交恐惧障碍治疗是有效并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倦怠,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2009年08期 v.17 1023-1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