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跃刚;连卓;李兰芹;
目的比较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对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单盲法,将28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组和氯丙咪嗪组(n=14),疗程10周。在疗前,疗后2、4、6、8、10周末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组起效快,第2周末各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从第4周末始各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第4、6、8、10周两组间各分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组总体疗效优于氯丙咪嗪组,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培酮合并氯丙咪嗪治疗难治性强迫症较单用氯丙咪嗪好,且起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2009年07期 v.17 769-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琦;袁国桢;李桂林;姚建军;程灶火;储兴;季庆;刘朝军;刘庆海;王爱荣;史桂芝;王宝恒;成义仁;李克;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提取20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rs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患者组内有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AA的频率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无明显关联,与自杀行为有关联,其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自杀行为易感性相关。
2009年07期 v.17 771-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孙东;江琴普;李建锋;李薇;杨老虎;
目的探讨国产阿力哌唑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4例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力哌唑组(42例)和利培酮组(42例),进行临床对照试验。两组药物治疗剂量分别为10~30mg/d和3~6mg/d,疗程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阿力哌唑组85.71%,利培酮组88.10%,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力哌唑组和利培酮组的总体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但不良反应表现存在异同。结论国产阿力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且较利培酮较少引起月经紊乱、泌乳、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2009年07期 v.17 774-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东英;卢芸凌;薛立庆;陆小兵;杨梦心;童梓顺;
目的观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探讨其与精神病理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检测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00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并比较,并结合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血浆Hcy水平(16.24±7.67μmol/L)高于对照组(10.41±4.51μmol/L),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15μmol/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2,P<0.05)。Hcy水平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总分呈正相关(r=0.48/0.45,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升高,高Hcy水平与精神病理症状(特别是阴性症状)有关。
2009年07期 v.17 77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卢锦秀;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6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合并一般支持治疗(33例),对照组予以单纯支持治疗(33例),疗程8周。于干预前及干预后2、4、6、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用HAMD和HAMA的减分率判定疗效;于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末评定护士观察量表(NOSIE)中的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和抑郁4项因子分;用NOSIE中的4个因子分评定社会功能康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显效24例(72.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例(51.52%)。NOSIE评定显示研究组社会功能的改善、社会兴趣的提高及抑郁症状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可有效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缩短疗程,促进康复。
2009年07期 v.17 778-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左丽娜;王艳;张克让;杜巧荣;薛云珍;
目的比较不同发病年龄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分别评定123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得分并比较不同年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言语智商、总智商、WCST分类数和WCST概念化百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其中言语智商的LSD事后检验显示:18~34岁组显著高于35~49岁组(P=0.000)、50岁以上组(P=0.019);总智商的LSD事后检验显示:18~34岁组显著高于35~49岁组(P=0.001)、50岁以上组(P=0.005)。WSCT分类数的LSD事后检验显示:18~34岁组显著高于35~49岁组(P=0.047)、50岁以上组(P=0.015);WSCT概念化百分数的LSD事后检验显示:18~34岁组显著高于50岁以上组(P=0.012)。结论不同发病年龄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不同,他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心理病理基础。
2009年07期 v.17 780-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峥;李幼辉;郭慧荣;曹素霞;宋学勤;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中,神经症患者的分布及特点,为临床医生的预防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依据CCMD-3诊断标准,回顾1668例神经症患者资料,对性别、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等项目进行统计,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神经症患者中,强迫症48.5%,焦虑症23.8%,躯体形式障碍22.6%,恐惧症2.9%,神经衰弱0.4%。其中女性占51.7%,高中及以上文化者占67.9%,农村者为51.9%。学生人数占神经症总人数的45.7%。结论强迫症成为神经症中患病率最高的疾病;学生成为神经症的高发人群。
2009年07期 v.17 782-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萍;何少颖;白丽英;刘微;任志洪;
目的探讨一种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以13例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为研究工具,通过平均疗程为2周的朗读训练,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朗读训练对抑郁症患者心理康复的作用。结果1朗读训练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量表的总分、总均分、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分数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2朗读训练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量表中的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人际关系敏感及抑郁分数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分数的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两个疗效评估也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被试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有积极作用。
2009年07期 v.17 784-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刁咏梅;王俊凤;李少波;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与应激源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组680例年龄16~18岁的首发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自制深入访谈提纲的测评,与常模比较,并做相关分析。结果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常模,消极应对表现突出;应激源和SCL-90得分均高于常模,(P<0.05或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应激源总分、消极应对方式和SCL-90总分呈高度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应激源、应对方式高度相关;应激源和应对方式之间相互关系影响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
2009年07期 v.17 78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素娟;金萍;祝春梅;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几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或理论,按步骤地对抑郁症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结果30例病人中,治愈11例,显效14例,进步5例。结论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可以使病人消除症状,解除根源及完善人格。
2009年07期 v.17 790-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明;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神经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46例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精神科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观察8周。于心理干预前及心理干预8W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况。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总分均高于正常值,心理干预8周末,两组均较心理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1或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P<0.01或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增强神经症患者的自信心,消除不良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
2009年07期 v.17 792-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永宏;王菊花;苟先梅;郑占营;
目的研究急性应激障碍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6例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急性应激障碍以受教育程度低、从事体力劳动及性格内向的女性为多发,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运动障碍、情绪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和躯体症状等多个方面,宜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结论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受多种易感因素影响,临床症状呈多样性,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疗法效果显著。
2009年07期 v.17 793-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程勇鹏;刘国庆;
目的进一步认识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关于奎硫平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析的文献,使用了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活质量表(QOL-100),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标准的有7篇,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生活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占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精神支柱维度7方面,奎硫平与非奎硫平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效应依次为2.16,1.75,7.73,2.94,3.43,5.57,0.61,95%CI依次为2.12,3.09;1.02,2.47;6.22,9.23;1.98,2.89;2.30,4.56;3.53,7.60;-0.06,1.27。除精神支柱外,其他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其他精神病药物相比,奎硫平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明显。
2009年07期 v.17 795-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鲁从林;张峰;周浩;杨勇;吴华玲;周忠莲;
目的探讨降低精神病人住院死亡率及医疗纠纷的措施。方法对我科1998年至2007年共10年期间住院死亡的精神病人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总住院7682人次,住院期间死亡12例,死亡率0.16%;死亡原因:自杀4例,躯体疾病死亡3例,中毒3例,猝死及多脏器衰竭各1例;死亡案例中,有6例发生医疗纠纷。结论自杀是我科住院精神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躯体疾病致死、中毒死亡;对风险较大的患者,从各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更有利于降低精神病人住院死亡率及医疗纠纷。
2009年07期 v.17 895-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慧民;崔冠宇;杜一菲;
目的调查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对342名河南省县、乡、村三级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的艾滋病医护人员进行测试,采用SPSS13.0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总检出率为33.9%,医、护之间,男、女之间,工作在县、乡、村不同级别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之间心理健康不良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在年龄、职称、从事艾滋病工作年限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不良的检出率差异非常显著(P<0.05~0.01)。结论应关注艾滋病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年轻、职称低、从事艾滋病工作时间短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
2009年07期 v.17 805-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光燕;石磊;
目的了解在江苏南通治疗的汶川大地震伤员在灾后1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付方式。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付方式问卷对在江苏南通接受治疗的四川受灾伤员及家属(灾中未受伤)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伤员及家属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超过常模,并且受灾伤员组的焦虑因子(2.31±0.57)、抑郁因子(2.03±0.62)明显高于家属组(1.76±0.54、1.68±0.57);应付方式问卷结果提示伤员组以不成熟型应付方式为主,其中以退避(2.513±0.436)、幻想(2.396±0.463)应付为主,而家属组则以合理化(2.788±0.481)、自责(2.274±0.467)应付为主。结论中国汶川大地震除了对幸存者造成躯体的严重伤害外,对幸存者的心理更造成伤害,尤其是灾中受伤者。有针对的对幸存者给予积极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
2009年07期 v.17 807-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谭秀凤;张荣;
目的调查南昌市及部分县乡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应试教育体制改革提供相关数据。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问卷对794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教师总样本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水平有显著差异,尤以躯体化症状突出。2重点中学教师的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中学教师,以抑郁因子最明显。3男女教师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均处在同一健康水平。4对目前的教育体制80.5%的人不赞成或认为有弊端,80.8%的教师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亟待改革,67%的教师感觉压力来自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工作环境.有心理问题时仅有21%的教师愿意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服务。结论应试教育体制改革可以促进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7期 v.17 809-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卢莉;药红梅;薛朝霞;
目的了解医生职业紧张现状及与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太原市某中型医院的全体医生202人为调查对象,发放职业紧张量表(OSI-R)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结果临床医生个体紧张反应总均分96.32±14.75,其中尤以心理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突出;A型行为医生职业紧张反应得分均显著高于B型行为组;A型行为医生职业任务中任务过重和责任两项得分显著高于B型行为组;个体应变能力得分上A型行为与B型行为医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医生职业压力不容忽视,A型行为可能是临床医生职业紧张感的危险因素。
2009年07期 v.17 81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康莉;
目的探讨突发事件中救援官兵心理干预操作的原则和策略。方法在汶川8.0地震时,对第一时间参加救援的1475名官兵实施60场次团体互动示范式心理干预,干预过程中实施以下原则:所有不正常反应均给予合理正常化解释;所有互动均在示范基础之上实施;所有心理评估均与心理支持干预统一操作,以及运用所干预的目标均与当前的任务结合,团体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预防策略。结果救援官兵主动参与意识增强,认知、情绪和行为调整后自我感觉改善明显,对干预活动的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满意度较高。结论突发事件中对救援官兵实施团体示范互动式心理干预的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2009年07期 v.17 813-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曾玲娟;
目的探讨南宁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对127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和工作满意度中除进修升迁外的各个维度、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工作满意度中的工作本身满意度和园长管理与领导2个维度、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是预测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2009年07期 v.17 815-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梁爱琼;李权超;王应立;于泱;
目的了解青年官兵性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对某部队808名男性官兵进行调查。结果近90.0%的青年官兵对性知识了解不多,95%的人认为部队开展性知识教育很有必要;对待性冲动,采取克制的为39.2%,采取手淫的为44%;77.8%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42.4%的人有过婚前性行为;48.5%~64.0%的人认为公共场所、蚊虫叮咬等会传染艾滋病。结论青年官兵接受性教育和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程度不一,少数青年官兵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在部队适时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2009年07期 v.17 817-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雁冰;李曙亮;李香枝;
目的分析盲校青少年学生中,先天视障者与后天视障者心理症状的异同。方法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60例盲生进行调查。结果先天视障者的敌意、偏执因子分高于后天视障者,后天视障者的抑郁、恐怖因子分高于先天视障者。结论关心、尊重、帮助视障学生,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009年07期 v.17 818-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晏海珍;江建利;王浩;
目的综合分析武警官兵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增进官兵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武警某部1343名官兵为点查对象,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评工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人格特质中,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自律性高于全国常模,敏感性、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则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也高于全国军人常模;SCL-90各因子均分与16PF次级人格因素心理健康及内外向均呈显著负相关,与16PF次级人格因素心理适应呈正相关。结论武警官兵的个性特点与其任务相适应,有其特殊性。官兵个性特点影响着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7期 v.17 820-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彭虎军;
目的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QS)对60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趋于成熟;不同院校大学生在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差异显著(P<0.01);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因子存在相关(P<0.01)。结论根据应对方式特点,提高应对方式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07期 v.17 823-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晁粉芳;宋娴娴;梁红艳;陈少瑞;
目的考察在校大学生体像与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自尊与体像存在正相关,体像得分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体像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大三学生体像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学生;有体像烦恼的大学生自尊存在年级差异,其中大二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结论体像与自尊存在显著相关。
2009年07期 v.17 825-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倪士光;伍新春;张步先;
目的检验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MBI—GS杨惠贞修订版)的信、效度,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学业倦怠结构。方法对MBI—GS(杨惠贞修订)进行修订,施测于375名大学生,进行信效度分析;运用修订量表施测于1317名大学生,探讨学业倦怠的内部因素关系。结果总量表α系数为0.820,情绪衰竭、讥诮态度、低个人成就感的α系数分别为0.769、0.759、0.802;分半信度为0.757;总量表与3个分量表之间,均显著相关(P<0.01);总量表和3个分量表与效标呈显著性相关(P<0.01)。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拟合指数χ2/df=3.041,GFI=0.92,AGFI=0.89,NFI=0.87,RMSEA=0.07,CFI=0.91,RER=0.21。学业倦怠内部结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拟合指数为χ2/df=3.025,GFI=0.92,AGFI=0.89,NFI=0.87,CFI=0.91,RMSEA=0.07。结论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包含情绪衰竭、讥诮态度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因素,适用于国内大学生学业倦怠领域研究;大学生学业倦怠3维度关系是递进的,情绪衰竭预测讥诮态度,讥诮态度最终导致低个人成就感。
2009年07期 v.17 827-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马仁娥;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气质类型形成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对502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陈会昌等人修订的气质量表与沈其杰等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心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胆汁质、粘液质得分上存在差异(P<0.05)。城乡学生在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粘液质、抑郁质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2胆汁质与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矛盾性、成功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多血质与成功性、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粘液质与亲密度、成功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因子得分呈正相关(P<0.05;抑郁质与矛盾性、控制性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抑郁质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得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气质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2009年07期 v.17 831-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四华;
目的讨论客观性新近信息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及情绪反应。方法依据给予被试的反馈信息的不同将被试分为3组:正面组,负面组和控制组。通过计算机给3组被试呈现20道语文推理测验题,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完成并给按照事先随机划分的3组被试呈现不同的反馈信息,随后要求被试完成认知量表、情绪量表和自信心量表测试。结果1对信息本身的评价:语文能力信心维度正面组和负面组有显著差异(t=2.320,P=026);2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维度各组有显著差异(F(2,52)=13.9,P=0.000),经Posthoc-Tukey检验发现负面组(M=3.8)与控制组(M=5.000)以及负面组与正面组(M=5.400)有显著性差异;3自身能力维度各组有显著差异(F=(2,52)=3.823,P=0.028),进一步检验发现,正面组(M=5.350)与负面组(M=4.500)有明显的差别;各组的情绪反应方面有显著差异(F=(2,52)=12.56,P=0.000),进一步检验发现,正面组和控制组的得分显著高于负面组,而正面组得分虽然有高于控制组的趋势,但不显著。结论接受新近信息的正面组被试比负面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并将其内归因。
2009年07期 v.17 833-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牛宙;杨映薇;彭建国;
目的探索大学新生跆拳道练习对身体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效果。方法在珠海两所大学随机选取两组被试,实验组62人,控制组61人,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两次跆拳道练习的实验干预,控制组不加实验干预。实验前后均采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被试测试。结果1经过8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身体自我概念总得分(t=-3.883,P<0.01)与分量表协调(t=-3.398,P<0.001)、运动能力(t=-3.241,P<0.01)、整体身体(t=-3.329,P<0.01)、力量(t=-2.964,P<0.01)、灵活(t=-4.598,P<0.01)、耐力(t=-3.049,P<0.01)均较干预前高,且实验组中女生(P<0.01)身体自我概念的提高较男生(P<0.05)明显;2控制组身体自我概念总得分变化不显著(P=0.087>0.05),只有4个分量表有显著改变;3两组被试在一般自我效能上的改变均不显著,但实验组(P=0.247)一般自我效能的变化较控制组(P=0.954)大一些。结论跆拳道练习对身体自我概念的改变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大学女生;对一般自我效能的提高不明显,但较不参加者仍然变化明显。
2009年07期 v.17 835-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高丽娜;李丽娜;闫亚曼;
目的研究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情况以及其与心理控制源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9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在性别、年级、生源地及独生与否等方面不存在差异;2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而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其中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3心理控制源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时间管理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不受性别、年级、生源地及独生与否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时间管理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009年07期 v.17 838-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1 ] - 栗艳;姜峰;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的程度对其焦虑情绪的影响,为有针对性的提供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统一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821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自我与经验不和谐水平及自我灵活性水平不同的学生焦虑水平差异有显著性。2焦虑与自我和谐及其各因子间都存在显著相关。3自我刻板性、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灵活性对焦虑评分均有正性影响。结论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来改善其焦虑情绪。
2009年07期 v.17 840-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晗薇;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职业自我效能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并无显著差异,只是在传统女性职业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双性化类型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而其他3种类型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
2009年07期 v.17 842-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 ] - 潘清泉;周宗奎;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97名贫困大学生和343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通过与对照组非贫困大学生的对比,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较低,且其中的自信维度女生又显著低于男生。2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自信、希望、坚韧性和乐观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正向预测作用。3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子维度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差异,自信维度上还存在着性别差异,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积极应对方式在其中发挥着中介变量的作用。
2009年07期 v.17 844-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0 ] |[阅读次数:1 ] - 何昭红;梁永锋;周建波;
目的探讨团体咨询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某高校28名贫困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接受团体咨询,后者不作任何干预。对比两组成员自我接纳量表的得分差异,结合组员反馈和开放性团体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在自我接纳量表的总均分及自我评价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自我接纳因子上,3次测试得分有显著差异的趋势,事后多重比较表明自我接纳程度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在3次测试中,自我接纳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对性强、具有治疗功能辅导(咨询)关系的团体咨询对于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具有实效性和普适性。
2009年07期 v.17 847-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王艳;张郢;王玮;王峥;
目的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职业生涯决策困难问卷(CDDQ)对石家庄市5所本科院校的652名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决策犹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男大学生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的现象要少于女生;大三学生在缺乏准备分量表、犹豫不决因子、缺乏信息分量表、缺乏职业决策过程知识因子、缺乏有关自我的信息因子、缺乏有关职业的信息因子和缺乏获得信息途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大四学生;文科专业学生在做职业生涯决策时,其内部冲突大于理科学生。结论男大学生在做决策时更果断;大三学生在决策困难方面明显高于大四学生;文科生内部冲突高于理科学生。
2009年07期 v.17 849-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张黎;张奇;
目的探讨大学生非形式推理特点。方法以结构不良问题为论题,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测量辩手和非辩手的非形式推理能力。结果辩手和非辩手对各类推理结构的应用比例有显著的差异,辩手所给出的我方理由、他方理由和他方理由反驳数量显著多于非辩手;二者都存在着我方偏差,但我方偏差指数无显著差异;除可靠性外,辩手在推理内容的独创性和批判性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辩手,非辩手的概念表征错误和推理中断显著多于辩手;辩手给出的理由、关系和结论反驳数量显著多于非辩手。结论普通大学生的非形式推理水平要低于大学生辩手,组织大学生参加对有争议问题的辩论或讨论活动是提高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9年07期 v.17 851-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佳;
目的探讨人格在大一新生心理应激和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548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数据通过中介检验程序进行分析。结果高活跃、低爽直、高坚韧和高随和的人格特质降低了心理应激对大一新生的适应影响。结论大一新生人格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中间起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健全的人格,减少心理应激的影响,提高新生的学校生活适应水平。
2009年07期 v.17 855-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侯志瑾;梁凌寒;周司丽;
目的探讨以班杜拉的效能感理论为基础的小组干预对提高大学生生涯搜索效能感和生涯探索行为的效果;并比较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差异。方法将18名被试分为2个实验组和1个控制组,实验组进行5次小组干预,以生涯搜索自我效能量表(CSES)和生涯探索问卷(CEI)为前后测工具。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后测分数均显著高于前测分数,而控制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实验组2的后测分数均显著高于控制组,与实验组1差异不显著;而实验组1的后测分数除生涯探索问卷外,在效能感各维度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结论本研究的小组干预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涯搜索效能感和生涯探索行为有效,增加对工作世界的实践探索使干预效果更显著。
2009年07期 v.17 857-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郭梅英;张平;任丽敏;
目的探讨学业不良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测试116名学业不良大学生和128名普通大学生。结果两组乐群性、有恒性、敏感性、实验性量表标准分和次元人格因素Y3量表标准分在低、中、高3个分值段的人数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9.17,16.41,8.20,8.55,7.38,P<0.05~0.001);学业不良大学生组16PF的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量表标准分和次元人格因素Y2、Y4量表原始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组(t=-2.59,-2.43,-4.05,-2.89,-2.16,P<0.05~0.001);学业不良大学生组16PF的敏感性、怀疑性量表标准分和次元人格因素X4、Y3量表原始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组(t=3.35,2.77,2.97,3.08,P<0.01~0.001)。结论大学生学业不良可能与人格特征有关,大学生学业不良群体以较低的乐群性、有恒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创造力强者人格因素为主要人格特征。
2009年07期 v.17 859-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海英;李颖;于福洋;
目的探讨研究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22名研究生进行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研究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2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间相关显著;3自我和谐总分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相关显著;4社会支持、自我和谐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师范类研究生的社会支持、自我和谐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2009年07期 v.17 86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田玉兰;
目的研究对心理障碍大学生进行隐性干预的效果,并分析其不接受显性干预的原因。方法用SCL-90筛选出29名心理障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成隐性干预组和显性干预组并分别用隐性和显性干预方式干预;填写自编《大学生不接受心理工作者显性干预的原因调查问卷》进行因子分析。结果隐性干预效果和显性干预效果显著(P>0.05);症状缓减、自我封闭、信任困难和客观困难是心理障碍大学生不接受显性干预原因的4个因子。结论隐性干预是提高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高校干预工作应更具人性化;隐性干预值得并有待深入研究。
2009年07期 v.17 891-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凌飞;黄巧元;
目的从梅彼类型指标人格量表(MBTI)的态度维度入手,研究父子、母子在态度维度上的不同匹配与孩子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MBTI量表M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420对父母子匹配进行测试。结果1孩子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照顾者身份(母或父母同时)不会影响孩子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满程度的评分。2在父子、母子不同IE匹配下,孩子对家庭亲密度不满程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3在父子、母子不同JP匹配下,孩子对家庭适应性不满程度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E态度的孩子在家庭亲密度不满程度上的评分较低,特别是FCEE、MCEE、FCIE、MCIE匹配时;J态度的孩子在家庭适应性不满程度上的评分较低,特别是FCJJ、MCJJ、MCPJ匹配时。
2009年07期 v.17 869-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袁洁;薛云珍;
目的对Fennell认知问卷(CQ)进行中文修订,并考察其信度和效度。方法在完成问卷修订和预备测试的基础上,选取600名大学生进行了C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试,其中150名学生2周后参加了复测。分析中文修订版问卷的信、效度。结果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比较理想,修订版的CQ总体信度达到0.80,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CQ的5维度模型,且构成各维度的题目也同原版问卷相同。结论该CQ中文修订版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认知风格的测量工具。
2009年07期 v.17 872-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姝;
目的探讨视听整合持续测试(IVA-CPT)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辅助诊断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应用IVA-CPT操作评估软件对一组符合DSM-诊断标准的多动症儿童和一些正常儿童进行测试。结果根据DSM-诊断标准,76例ADHD患儿经IVA-CPT测试,结果异常,符合临床诊断的有69例,敏感度为90.79%;40例正常儿童中结果有异常的5例,特异度为87.5%;假阴性率为9.11%;假阳性率为12.5%。结论IVA-CPT是客观、标准、高精确度的持续性操作测试,在ADHD诊断中有较理想的辅助诊断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2009年07期 v.17 874-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锐;肖晶;杨晓来;朱熊兆;姚树桥;
目的建立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General Social and Academic Hassles Scale,SHS)中文版,并分析其信、效度。方法对1208名大学生进行SHS量表测评,分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总分与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比较SHS与量表CESD和MASQ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SHS中文版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重测信度为0.91;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09~0.57之间;总分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84~0.89之间,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58~0.70之间;条目对因子负荷系数在0.25~0.76之间,复相关系数在0.05~0.59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NFI(0.92)、CFI(0.91)、GFI(0.97)、NNFI(0.94)、REMEA(0.06)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与量表CESD、MASQ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SH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好的学生日常应激的评估工具。
2009年07期 v.17 876-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芳蓉;严由伟;白福宝;
目的探索互联网非标准化心理测验对大中专学生的心理影响程度。方法采用自编《互联网心理测验的心理影响度调查表》,对福建省442名大中专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91.6%的学生实施过互联网非标准化心理测验;80.18%的学生认为全部或多数是"知识游戏或娱乐";测试者心理影响度总均分为0.54分;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习活动、日常生活以及人生理想等5个方面,积极影响显著大于消极影响,而情绪状态则消极影响显著大于积极影响;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都显著大于女生。结论互联网非标准化心理测验整体上对大中专学生的心理影响比较微弱。
2009年07期 v.17 879-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