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传芝;刘朝军;姚宁;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成为难治性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需要提供客观指征。方法将256例药物难治性老年抑郁症与同期的非难治性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1∶1对照研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成为难治性的老年抑郁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应激性生活事件(OR=3.655,95%CI:1.805~7.321),神经质(OR=4.459,95%CI:1.790~10.889),伴有精神病性症状(OR=4.361,95%CI:2.183~8.410),慢性起病(OR=0.132,95%CI:0.019~0.916),1年内未及时治疗(OR=0.408,95%CI:0.207~0.829)。结论具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神经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慢性起病、1年内未及时治疗是难治性老年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2009年06期 v.17 641-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忠智;陈春武;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98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组的显效率为83.67%,有效率95.92%;利培酮组的显效率为79.59%,有效率93.88%。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阿立哌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3%,利培酮组为26.5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阿立哌唑的副反应低于利培酮,对肥胖患者和女性患者尤其适用。
2009年06期 v.17 64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钟欣;陶然;沙莎;祖思;杨凤池;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青少年人群成瘾基本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戴维斯在线认知量表(OCS)、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马氏量表IV版本1(MachScaleIV),对2008年3月1日~7月31日收入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治疗中心的81名14~25岁的网瘾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对网络成瘾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网瘾青少年人群内中学生与大学生OCS中的冲动控制减弱,分量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瘾青少年人群的网瘾总分与FAD中的情感介入(AI)呈显著正相关(P<0.05)。如扩大回归进入标准为P<0.1,排除标准为P>0.11,得网瘾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与FAD中的情感介入(AI)呈正相关(P=0.022)及与日平均上网时间呈正相关(P=0.087)。结论网瘾青少年不论男女、教育程度都是一个独立人群,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及日平均上网时间对网瘾青少年人群的网瘾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2009年06期 v.17 645-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0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邓春继;蔡巧颖;杜波;
目的通过观察血液动力学及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评价丙泊酚、依托咪酯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方法100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丙泊酚组(甲组)和依托咪酯组(乙组)。全麻诱导后,给予琥珀胆碱肌松后行电休克治疗,记录麻醉前、麻醉后、电治疗时、电治疗结束时、呼吸恢复时的MAP、HR。于麻醉前及电治疗结束时抽取肘静脉血2ml。用放免法检测皮质醇(Cor)浓度,以酶免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果电治疗后两组病人HR、MAP均明显增高。甲组变化较乙组大(P<0.05)。乙组治疗后Cor浓度、NE浓度均低于甲组(P<0.05)。结论丙泊酚、依托咪酯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不同。在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及减少应激反应方面,依托咪酯优于丙泊酚。
2009年06期 v.17 648-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建中;袁周玲;袁菁;
目的比较米氮平和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米氮平和舍曲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显效率分别为83.3%和80.0%,疗效相当(P>0.05)。治疗8周末HAMD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HAMD及SDS评分舍曲林组第2周末显著下降,而米氮平组治疗第1周末即显著下降。副反应方面,米氮平组以嗜睡、眩晕、头疼为主,舍曲林组以头昏、恶心、口干为主。结论米氮平和舍曲林均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安全和有效药物。
2009年06期 v.17 650-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君毅;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米氮平与马普替林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显效率为76.7%,马普替林组为75.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米氮平与马普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相当,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2009年06期 v.17 652-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莹;张建;曹红军;李德重;
目的探讨舍曲林和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将72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舍曲林和氯丙咪嗪治疗8周。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舍曲林组和氯丙咪嗪组疗效相似,两组显效率经检验异差无显著性意义(P>0.05);舍曲林组副反应较氯丙咪嗪组少且轻微。结论舍曲林与氯丙咪嗪对强迫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舍曲林具有日服剂量小,给药简便,副反应轻微等优点。
2009年06期 v.17 653-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春继;栗克清;杜波;原岩波;
目的探讨日间康复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精神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维思通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日间康复训练。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个人与社会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8周后研究组GWS、CGI、PS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间康复训练能减轻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幸福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交技能,降低社会功能缺损。
2009年06期 v.17 655-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姝;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结合生物反馈与单纯药物治疗两种方法促进多动症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将门诊的75例多动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和观察组(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做1次IVA—VPT(视听整合连续执行测试)测试,比较两组的6项商数值。结果对照组各商数值明显低于观察组P<0.001)。结论药物治疗结合生物反馈训练能明显提高各商数值,使多动患儿注意力集中,活动减少。
2009年06期 v.17 657-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于兆阳;魏保华;张洪秋;郑春;李艳;罗小年;
目的探讨家庭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综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药物治疗和家庭综合干预,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结果3年末干预组BPRS分及SDSS分、复发率、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家庭综合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预防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2009年06期 v.17 762-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红婷;党海红;
目的了解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现状。方法采用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结果呈现出近年来国内外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研究现状。结论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癌症患者的心理干预对于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9年06期 v.17 658-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孙录;何萍;赵静波;
目的了解广州市老城区正常初产妇产后抑郁心境的发生情况,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自制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对广州市4个老城区32个街道的999名产后3月内的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老城区正常初产妇产后抑郁心境的检出率为17.52%(175/999);居住地近郊区、居住条件困难、孕次、有流引产史、本次剖宫产和生活事件是产后抑郁心境发生的危险因素,B型血、社会支持、产后居住条件优越、2人居住的家庭结构是减少产后抑郁心境的因素。结论产后抑郁心境的发生率较高,应重视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2009年06期 v.17 660-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莫煊;李金贤;邹韶红;张义;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心理科联络会诊病人的原因、科室分布、病种构成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所有病人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种构成中以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列前3位;科室分布以神经内科及心血管内科为主,会诊后的治疗有效率为93.2%。结论综合医院心理科联络会诊非常重要且治疗有效。
2009年06期 v.17 662-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崔燕;
目的观察A型肉毒素素(BTXA)对偏侧面肌痉挛(HFS)患者痉挛程度的改善和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对40例HFS患者进行局部注射BTXA,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对患者的痉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焦虑状况。结果57.5%的HFS患者在BTXA治疗后1个月痉挛完全缓解,32.5%的HFS患者在BTXA治疗后1个月痉挛明显缓解,而且治疗后患者焦虑状况的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局部注射BTXA可迅速缓解或消除HFS患者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2009年06期 v.17 663-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花;宋少俊;郭鸿慧;
目的探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50例孕期门诊宣教中学习拉玛泽分娩呼吸法初产妇为观察组与同期50例孕期门诊宣教中未经拉玛泽分娩呼吸法培训产妇做对照,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拉玛泽分娩法,对照组不应用拉玛泽分娩法。分别对初产妇的心理反应、疼痛程度、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产程及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焦虑、抑郁、疼痛者少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1或P<0.05);观察组产程(除第三产程外)短于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降低,阴道自然分娩率增高,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拉玛泽分娩减痛法可有效改善产妇的情绪,促进自然分娩,提高产科质量。
2009年06期 v.17 66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梁永红;李良冀;杨业兵;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人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ReviewManager4.2分析软件,对8篇文献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数据及4篇文献中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数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6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EPQ中的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患者的心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进程及预后。因此,加强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干预意义重大。
2009年06期 v.17 668-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马文有;于振剑;谷岩;马新英;刘松涛;李幼君;于秀萍;
目的探讨脑外伤综合征患者性格特点,寻找相对客观的评估其病情的方法。方法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评定患者的人格特点。以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测量情绪状态,以判定患者对量表的理解,间接了解其获益心理和补偿心理。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MPI各因子分70分以上者Q:1例(3.12%),F:22例(68.75%),K:2例(6.25%),Hs:2例(6.25%),D:10例(31.25%),Hy:21例(65.62%),Pd:12例(37.50%),Mf:5例(15.62%),Pa:15例(46.87%),Pt:16例(50.00%),Sc:5例(15.62%),Ma:2例(6.25%),Si:4例(12.50%);SAS:50分以下:0例,51~62分:15例(46.87%),63~74分:12例(37.50%),75分以上6例(18.75%);SDS:50分以下:0例,51~62分:11例(34.37%),63~74分:16例(50.00%),75分以上6例(18.75%);SAS最小值51,最大值88;SDS最小值56,最大值92。反映主观焦虑抑郁情绪的SAS、SDS分值的升高与MMPI因子F分升高相一致,同时表现在MMPI因子Pa、Pt、Sc、Si分值的升高。结论脑外伤综合征患者有夸大病情的倾向;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不适;主观焦虑抑郁情绪和精神病症状表现明显;常多疑、敌意和好争论。
2009年06期 v.17 756-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萍;孙宏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哮喘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以期为哮喘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0例)和非干预组(106例),在入院第2天采用哮喘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述情障碍(TAS-26)及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对患者进行测查。非干预组行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出院前1天,应用TAS-26、POMS-SF进行测查。结果除因子外,与常模比较,哮喘患者组的TA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干预组TAS总分、、因子分及POMS总分、各负性因子分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或P<0.01);干预组POMS的VA因子分高于非干预组(P<0.01)。结论哮喘患者存有明显的述情障碍,心理干预能改善其述情障碍,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情绪。
2009年06期 v.17 760-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瑞敏;
目的了解移动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测查了移动公司共132名员工(获得有效问卷113份)的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所用问卷分别是职业倦怠问卷(MBI中文修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4,0.806,0.968。结果1职业倦怠3个维度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存在显著相关;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消极应对方式与症状自评量表存在显著正相关;3职业倦怠量表的情感枯竭、讥诮态度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的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应。结论移动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之间存在相关。职业倦怠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效应。
2009年06期 v.17 670-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温磊;七十三;
目的以Luthans建立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对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干预,考察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以修订以后的心理资本问卷和员工满意度问卷为测量工具。结果实验组(n=18)与对照组(n=20)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显著差异,对前测结果进行控制的协方差分析也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研究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提高心理资本的有效方法。
2009年06期 v.17 672-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0 ] - 姜国瑞;汤家彦;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是否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情况的士兵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情况,探讨士兵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京军区基层部队随机选取的310名士兵进行测验。结果1单亲家庭的士兵获得的来自母亲的拒绝与否认显著高于完整家庭的士兵;2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亲的惩罚、严厉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士兵,获得的来自父母的偏爱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士兵;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士兵的心理健康的各项目总均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士兵父母更有可能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2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影响。
2009年06期 v.17 675-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廖孟江;邢占军;
目的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应用于基督徒群体的测量特性进行检验,对基督教徒主观幸福感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范围内随机取样(n=304),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基督徒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组群分析。结果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基督徒群体时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基督徒主观幸福感在主观幸福感总量表以及10个分量表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居民平均水平;性别和年龄状况分别不同程度的影响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收入程度对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城市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
2009年06期 v.17 678-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萍;张宁;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教学效能感量表对46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来源的职业压力对教学效能感各维度的影响不同;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要与主观支持有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要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有关。结论职业压力越大,社会支持越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
2009年06期 v.17 680-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高翠翠;朱丽娟;李春燕;
目的编制空中乘务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方法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发展量表的初步理论结构,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理论结构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结果1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该量表包括16个因子,共解释变异总量的79.851%;2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22、0.901和0.896;3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都比较理想。结论编制的空中乘务员心理素质测评量表共包含16个因子,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009年06期 v.17 682-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新友;李恒芬;肖伟霞;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EMBU)对64例符合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和64例健康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因子得分高(P<0.0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P<0.05),其他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青少年网络成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9年06期 v.17 685-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亚宁;李越;吴国强;刘芳;
目的考察党政管理干部应激心理、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307名党政管理干部进行团体用社会心理应激调查表、自我效能感、总体情感指数量表测量。结果1应激心理各方面(生活事件、情绪状态、应对方式、应激心理总分)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289);2不同心理应激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t=-2.425,P<0.05),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t=-4.41,P<0.001)。结论应激心理、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
2009年06期 v.17 69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新英;王长奇;王雪利;马文有;牛俊红;刘恩佑;王聪哲;杨惠茹;
目的对不同科室护理工作者压力水平进行研究。方法将87例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组,92例综合内科护士作为对照组,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护士工作压力量表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研究组评定结果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及其他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两组之间在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精神科护士比综合内科护士工作压力大,心身健康差。
2009年06期 v.17 758-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姚应平;
目的旨在了解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师干预现状。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中小学生及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另通过自编的教师干预问卷了解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现状。结果接受调查的826名小学生中,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达73人(8.8%);接受调查的初中生324人,心理不健康的58人(18%);接受调查的高中生284人,心理不健康的63人(22.2%);大学生参与调查339人,心理不健康53人(15.6%);教师干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教师为387人,就"父母离异,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这一问题,教师选择"从来没有关心过此类事情"的占87.9%,教师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的占79.1%。结论需要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力度,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意识以及具体行动的落实均不令人满意。
2009年06期 v.17 68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牛宏伟;
目的研究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的焦虑状况、应对方式以及两者的关系,为学生高考前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154名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28.6%的学生处于高度焦虑中;学生性别和文理科在焦虑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求助和幻想来应对考前焦虑,理科生较文科生更多地使用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考前焦虑与解决问题、求助呈负相关,而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自责和解决问题进入了回归方程。结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高中生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应对方式,减少自责的使用。
2009年06期 v.17 689-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仁会;邓晓铃;
目的探讨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惧怕否定评价的影响。方法使用惧怕否定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500名初高中生进行测定。结果1初高中生惧怕否定评价得分在平均水平以上,说明他们对别人的否定评价较为担忧,女生惧怕否定评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母亲文化程度在大学以下的初高中生,其惧怕否定评价得分在平均水平以上,说明他们惧怕否定评价;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初高中生,其惧怕否定评价得分低于平均水平,说明他们较少担忧别人的否定评价;3惧怕否定评价和初高中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有着显著的正相关;4初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对惧怕否定评价有预测作用,人际关系的解释量为8%,学习压力的解释量为1%。结论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其惧怕否定有显著影响,如果能减少他们生活事件的发生,则可能减少其惧怕否定评价的程度,从而有助于其良好自我评价的形成和发展。
2009年06期 v.17 694-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利军;胡小燕;
目的探究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与高中生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顺德5所主要完全高中共296名高中生以班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男高中生孤独感程度显著高于女高中生;来自农村的高中生社交孤立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2相关分析表明:高中生孤独感的各个维度与内外向性人格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内外向性人格有显著的正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内外向性人格和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各个维度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内外向性人格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内外向性人格、社会支持是影响高中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
2009年06期 v.17 696-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雪双;付建中;
目的调查高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市3所高中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男、女生总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与高中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2009年06期 v.17 699-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佃省;谢光荣;
目的研究社会支持等因素对青少年课外锻炼的影响,促进中学生课外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法采用锻炼社会支持量表、跨理论模型五锻炼阶段量表及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对分层整群选取的706名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资料。结果青少年课外锻炼所处阶段、对课外锻炼的态度、所拥有的积极锻炼伙伴数目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均<0.01);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课外锻炼的态度等与青少年目前课外锻炼所处阶段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家人或朋友经常陪伴锻炼、提醒鼓励锻炼或邀请去健身场所锻炼等都会促进青少年锻炼活动的增加及规律锻炼习惯的养成。
2009年06期 v.17 702-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黄雪梅;黄乔;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团体辅导方法对样本进行训练,评估其训练后即时和两年后的效果。结果在抑郁自评量表(SDS)、交往焦虑量表(IAS)、社交苦恼与回避量表(SAD)的各项得分中,实验组后测与前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在训练后即时和两年后得分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团体咨询辅导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两年后评估其效果稳定。
2009年06期 v.17 700-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曾转萍;杨翌;
目的了解医药商学院学生的自杀意念率以及不同假设情况下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为自杀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问卷调查490名1~3年级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的自杀意念。用EPI软件进行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0名调查对象中,306人在近1年里有过消极生活态度的占62.4%;有被动死亡意念的175人,占35.7%;近1年有自杀意念的107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21.8%;近1个月有自杀意念的63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2.9%。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排在前10位的假设情况依次是:吸毒成瘾、感染艾滋病病毒、不治之症、被强奸或被强暴、配偶死亡、是别人的累赘且未来没有希望、慢性精神病、严重抑郁或忧郁、长期酗酒、因赌博而大量欠债。因吸毒成瘾、感染艾滋病病毒、不治之症和被强奸或被强暴产生自杀的念头大于25%,25种假设情况下考虑自杀的念头都没有超过50%。结论医药商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较高,当医药商学院学生处于吸毒成瘾、感染艾滋病病毒、不治之症和被强奸或被强暴等状态下,应密切关注,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2009年06期 v.17 705-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莉;申卫华;
目的编制大学生英语学习意志调查问卷。方法在查阅文献和开展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大学生英语学习意志的初始调查问卷。通过205人的预测、655人的正式测试进行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结果大学生英语学习意志调查问卷的41个题项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大学生英语学习意志由学习自觉性、学习自制性和学习坚韧性3个因素构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2,分半信度为0.905。结论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学生英语学习意志的测量。
2009年06期 v.17 707-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凤梅;
目的探讨藏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31名在校青海藏族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藏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藏族大学生其心理健康得分有显著性差异,对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生理自我,其次是道德自我。结论引导藏族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这是促进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2009年06期 v.17 710-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梅梓;胡淑芳;刘芳娥;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防御方式问卷对432名医学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付方式、防御方式存在密切相关;2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3高、低症状组在使用防御方式上存有差异。结论探讨大学生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成熟防御机能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6期 v.17 712-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凌;朱艳新;
目的本研究以文化和性别研究为背景,旨在了解未婚单身女博士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方法自编"未婚单身女博士婚恋观深度访谈提纲",以代表性个案选样为原则,邀请5位未婚单身的女性博士研究生接受访谈。结果女博士生在单身状态、择偶观、恋爱观和婚姻观方面,既与一般女性有相似的看法,又具有独特的观点。作为高学历、高年龄、高感情要求的女性,女博士生在择偶过程中往往感觉"高处不胜寒",因为择偶的社会限制和自我限制,她们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充满矛盾。结论通过本研究,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未婚单身女博士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看法。正确对待女博士生的婚恋问题,并予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2009年06期 v.17 714-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梁世钟;
目的对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倾向作一次总的效度检验与评估。方法从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网查阅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经过筛选得到有效资料24篇,利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抑郁水平对照研究的总效果为0.3,95%置信区间为-0.11~0.705,经过齐性检验,各项研究g值差异不显著。结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抑郁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2009年06期 v.17 717-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亚平;聂胜昀;马成;吕勇;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方法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结果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内隐性别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一致性;2不同性别角色分化类型在内隐联想测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联想测验中对女性化词的反应时与外显量表中男性气质的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无论内隐联想测验还是外显量表,其男性化与女性化特质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的性别认同良好,基本上已经接受并确认了自己的性别角色;2这说明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外显的性别自我概念可能是一致的。
2009年06期 v.17 719-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英武;赵英艳;
目的了解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对我院2008年获得国家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的512名贫困生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独立学院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但在性别、年级比较时,只在个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独立学院需要做进一步心理问题筛选的学生占总数的27%,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06期 v.17 722-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温斌;李晓波;朱慧敏;谢钢;李舒佳;
目的探讨在校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007级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研究生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Q评分总体人格特征属于中间型。EPQ的N分和P分与SCL-90各项因子存在正相关,而E分和L分与SCL-90各项因子存在负相关。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的N分与P分均较高,且与不同个性类型间问题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其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高神经质、高精神质和性格内向明显者出现不良心理问题的倾向性较大。
2009年06期 v.17 724-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李艳华;程利国;
目的比较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的疏离感状况。方法采用杨东编制的《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两地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两地大学生在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立感、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三学生的总体疏离感均为最高。结论香港和内地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疏离感,应从社会适应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调节和疏导不良情绪。
2009年06期 v.17 726-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鞠鑫;
目的了解高校商科专业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对策。方法采用UPI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集体施测2008级商科专业5623名新生。结果UPI量表评定为第一类的学生占15.31%,有自杀意念学生占1.76%,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EPQ问卷评定结果,商科专业新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常模差异显著;UPI归为第一类的学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非一类学生差异显著;UPI评定为有自杀意念学生在EPQ4个分量表上得分与无自杀意念学生差异显著。结论高校应加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根据不同性别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2009年06期 v.17 729-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鲍英善;胡月;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的特点,为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对912名大学生施测,运用SPSS11.0forwindowsXP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由强到弱的3个维度依次是: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大一、大三学生的客观支持明显高于大二;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大一要明显高于大二,大二明显高于大三;女大学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的得分;非重点大学学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社会支持总分上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学生;农村与乡镇的学生在主观支持方面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上乡镇学生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的专业差异不显著。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感的专业差异不显著,非重点大学学生社会支持感明显高于重点大学学生,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2009年06期 v.17 73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梅梓;胡淑芳;刘芳娥;
目的探讨应届医学毕业生抑郁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13名应届医学毕业生为实验组,189名非毕业生为对照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成人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ANSIE)等工具进行调查。结果1实验组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为44.6%,与对照组比较(22.2%)有显著差异(P<0.01);2实验组EPQ中P分和N分高于对照组;3社会支持量表实验组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明显低于对照组;4实验组外控心理倾向者较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者较少。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神经质个性、控制感倾向和应对方式是影响医学毕业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因素。结论部分应届医学毕业生存在明显的抑郁情绪。
2009年06期 v.17 734-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明艳;严由伟;白福宝;
目的探讨宿舍上网行为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宿舍上网情况调查表和Bread网络成瘾测查表,对闽粤两省1200名对象进行调查,并重点对时常在宿舍上网的392名大学生及其所受影响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宿舍上网的人数比率高、上网频率高、通宵上网率高的"三高"现象严重;大学生的上网时间绝大部分都用在交往娱乐活动上;宿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业、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情绪状态、生涯规划、爱情观等6个维度造成了非常显著的消极影响;宿舍的上网机会为网络成瘾提供了便利条件,宿舍网络致使成瘾率上升,成瘾率为3.05%。结论宿舍上网对大学生的心理维度造成了消极影响,并增加了其网络成瘾的倾向。
2009年06期 v.17 736-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秦萍;张勇;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D型人格量表(DS-14)、认知倾向问卷(CAOT)、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天津某高校217名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35.9%;2抑郁组贫困生乐观因子分低于对照组,悲观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且抑郁程度与乐观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抑郁组贫困生D型人格消极情感、社交抑制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且抑郁程度与消极情感、社会抑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1);3抑郁组贫困女生消极情感、社交抑制得分高于贫困男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可能与认知倾向、D型人格等因素相关。
2009年06期 v.17 74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禹玉兰;
目的对团体心理咨询改善高压力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控制及身心健康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按照入组条件选出28名高压力大学生作为被试,接受团体辅导8次,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和心理控制源量表进行前后测评估。结果1特质应对方式的积极应对因子较团体心理咨询前显著提高(t=4.514,P=0.001),消极应对因子显著降低(t=-3.405,P=0.006);2有势力的他人(t=2.911,P=0.014)和机遇因子(t=3.89,P=0.003)较团体心理咨询前显著降低,内控性因子有所提高但不显著;3症状量表中的躯体化(t=2.614,P=0.024)、人际关系敏感(t=5.11,P=0.000)、抑郁(t=5.694,P=0.000)、焦虑(t=4.476,P=0.001)、敌对(t=3.678,P=0.004)、恐怖(t=2.708,P=0.020)、偏执(t=5.491,P=0.000)及其他症状(t=3.286,P=0.007)均显著降低。结论团体心理咨询对改善高压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控制及身心健康是可行而有效的。
2009年06期 v.17 764-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