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新;陈宝佳;
目的考察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查;民办学生SCL-90结果高分组与低分组之间进行16种人格测验(16PF)的差异检验。结果民办医学生SCL-90阳性因子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焦虑、恐怖、抑郁、敌对、精神病症状、偏执和躯体化。除躯体化与偏执,两类学校SCL-90其它因子均有显著差异。SCL-90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多项人格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结论民办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二本医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敏感与焦虑情绪;SCL-90高分组比低分组具有更高的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紧张性、焦虑性。
2009年03期 v.17 26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祖娴;聂衍刚;田婧妤;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其自身婚恋观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35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与大学生的婚恋观显著相关(r=0.190,P<0.01),对父母关系知觉的3个维度高低分在大学生婚恋观上有显著差异(t=3.74,P<0.001);2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结构(F(1,59)=5.904,P<0.05)、年级(F(3,328)=3.629,P<0.05)和恋爱次数(F(3,328)=4.962,P<0.01)上存在差异;3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知觉的亲密度和矛盾性分别能预测大学生婚恋观的情感表达(2.9%)、对婚姻的期待(8.6%)和恋爱稳定性(1.7%)。结论父母婚姻关系对大学生婚恋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双亲家庭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年级和恋爱次数上有不同差异。
2009年03期 v.17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李皎皎;刘旭峰;陈奕霏;杨业兵;陈波艳;
目的通过职业暴露前后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探讨职业暴露信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信息损伤理论提供实证研究证据及相应干预依据。方法对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接触放射线前重点强调暴露源危害性,运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比较25名受试者暴露前和暴露后(暴露1周)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SCL-90各项得分均高于职业暴露后,其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总分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但焦虑、敌对和恐怖等因子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暴露前个体SDS抑郁指数得分和SAS得分均显著高于暴露后。结论暴露源危害性信息影响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信息损伤,对职业暴露个体在暴露前的专业教育和心理教育非常必要,同时暴露期间的心理干预不容忽视。
2009年03期 v.17 278-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智;陈镇雄;乔粉;倪安琪;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效能、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效能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261名大学生测查。结果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呈显著负相关,应对效能与学习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学习倦怠中的低成就感、讥诮和耗竭因子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应对效能的维度中,胜任力和自信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学习倦怠是学习投入的重要预测因子,回归方程为y=4.46-0.46×低成就感-0.27×讥诮+0.21×胜任力+0.12×自信水平-0.13×耗竭。
2009年03期 v.17 282-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1 ] - 鲁娟;华伟;李健;
目的对军医大学选拔入学学员的个性和气质提出建议。方法学员入学后即进行UPI和SCL-90测量,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员,在毕业前再次进行心理测量,并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气质量表分析心理水平无明显改善的学员的个性和气质特征。结果情绪相对不稳定、精神质水平相对较高的学员,或是"一般胆汁质-多血质混合型"和"一般多血质-粘液质混合型"的学员,经过军医大学的教育和锻炼,心理状况并无明显改善。结论在军医大学每年招收学员时,建议同等条件下不要选择这些学员。
2009年03期 v.17 284-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方柳;谭千保;谭新昊;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90名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2理科高职大学生相对文科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得分高;3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农村高职大学生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显著强于城市、城镇高职大学生;5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学科、大学受教育时间、生源地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其学校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2009年03期 v.17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贾绪计;
目的修订适合中国大学生的集体自尊量表。方法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自尊量表的施测,然后进行项目区分度、量表信度、效度的检验。结果集体自尊量表项目区分度良好;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在在0.69~0.84之间;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4个维度可解释总方差的56.89%,各维度因子载荷在0.431~0.758之间,结构效度良好。结论集体自尊量表有较好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调查中国大学生的集体自尊情况。
2009年03期 v.17 28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周忠琴;刘启贵;孙月吉;姜潮;
目的探讨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受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大连市高校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数据统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主要采用t、F、与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质、精神质、自杀行为、生命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等因子进入方程,均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筛查,对易感因子和易感人群的早期发现,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
2009年03期 v.17 290-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刘欣;陈青萍;
目的了解5.12大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SCL-90总分与临界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SSS各组得分未高于常模临界分值,但轻灾区组与重灾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PSSS得分、积极应对PC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NC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但对于重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仍需加强,防范出现延迟性的心理应激障碍。
2009年03期 v.17 294-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国华;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与差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参考。方法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在10981名1~4年级大学生中进行测试。结果1无论是从三类人群的检出率来看,还是从UPI总分来看,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异,即二、三年级较差,一、四年级较好;2从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来看,无论是总体情况还是不同年级之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一致,即是:对脏很在乎,思想不集中,在乎别人视线和注意周围的人,缺乏耐力,记忆力减退,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爱操心,情绪易被破坏,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缺乏自信心、热情和积极性。结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但普遍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比较一致。
2009年03期 v.17 297-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李旭红;金新;陈宝佳;
目的考察演讲与口才训练在提升大学生自信中的有效性。方法从自愿报名的学生中筛选20人进行演讲与口才训练并进行学习汇报展演,使用自卑感量表(FIS)在训练前后施测,进行差异检验;使用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PRCS)对所有报名学生在训练前后施测,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结果与自卑感量表结果成负相关;演讲与口才训练营成员自卑感量表结果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t=25.805,P<0.01);所有报名演讲者信心自评量表结果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t=19.363,P<0.01)。结论演讲与口才训练是提升大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尝试。
2009年03期 v.17 299-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梁钊亭;黎建斌;
目的了解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3名高校大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因素结构可分为5个纬度,分别是身心因素、学业自我效能感、时间安排因素、学习目标因素、教学因素;专业类型差异上,文科生的厌学因素评分最高,显著高于理科生,边缘性高于医学生;年级差异上,大二学生在"教学因素"上评分最高,显著高于大一学生;性别差异上,男生在"教学因素"上评分显著高于女生;交互作用分析,"教学因素"上,专业类型、年级、性别三者无交互作用,其他因素均出现交互作用。结论专业类型、年级、性别对大学生厌学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影响,并出现交互作用。
2009年03期 v.17 30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孙思玉;吴琼;王海兰;罗宇茜;管健;
目的对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水平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自编安全感量表对天津市4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生存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爱与被爱安全感因子上均表现出良好水平,但在自我实现安全感因子上表现出不安全感倾向,且4因子在学校间均有显著差异;在生存安全感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打算考证的数量上有性别和专业间的差异。结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降低其不安全感倾向。
2009年03期 v.17 304-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 汤家彦;姜国瑞;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亲密度(含理想与实际的亲密度)及家庭适应性(含理想与实际的适应性)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CV)和《人际信任量表》(IT)对某高校4个年级的220名学生进行测验。结果1大学生对同伴或家庭成员的信任与家庭理想亲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2大学生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与家庭理想适应性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普遍较低;对同伴或家庭成员信任程度高的大学生有高家庭亲密度的期望;对无直接关系者信任程度高的大学生有高家庭适应性的期望。
2009年03期 v.17 307-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5 ] - 朱其志;宫佳;刘传俊;刘照云;原媛;孙明珠;
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的特点,并考察其与焦虑状况的关系,借此探讨两者存在的内部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因子对江苏省14所高校拥有手机的535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Spearme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消费是手机消费的主要部分;性别、年级在每月收发短信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月收发短信条数多少与焦虑状况不存在显著性相关;陌生交流情况与焦虑状况呈显著性相关;工作短信情况与焦虑状况呈非常显著性相关;有关手机依赖程度的6个变量与焦虑状况呈非常显著性相关。结论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手机短信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与焦虑状况明显存在相关性。
2009年03期 v.17 319-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杨建文;张虎祥;张胜林;田宇;
目的探讨体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量表,抽取了某理工类大学在校一、二年级学生,测试了436个有效样本,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理工类大学低年级男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且具有显著差异(P<0.01);体育锻炼频度和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对学生心理健康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个因子的得分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2009年03期 v.17 32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小利;吴承红;
目的探讨心理学课程和个别主动干预对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有效性和程度。方法选取扬州大学参加心理咨询与治疗公选课的大一学生94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因子分大于2.5分的31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心理学课程和个别主动干预两种干预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结果心理学的课程对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明显改善作用(P<0.01),而有违"来访者自愿原则"的个别主动心理干预方式的效果,尚需今后进一步研究。结论心理学课程可以影响大学生SCL-90评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示高校应采用心理学课程或讲座为主、个别心理咨询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2009年03期 v.17 324-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索玲;张丽华;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关系。方法对40名大学生施测内隐联想测验,同时填答自尊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结果1大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外控总分与大学生外显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在成功事件上内控总分与其内隐自尊呈显著正相关;3高、低外显自尊大学生在外控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内隐自尊组大学生在能力、努力因素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组。结论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均有密切关系。
2009年03期 v.17 327-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何军;
目的探讨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点,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其人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音乐专业181名、非音乐专业183名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结果音乐专业大学生E、L得分与常模及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均高于常模及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而P、N得分显著低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P<0.05)。结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外向,且掩饰程度较高;音乐对其人格有一定的影响。
2009年03期 v.17 329-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淼;李江梅;刘小平;
目的调查研究警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UPI)对在校2007级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大学新生中有30.02%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25.25%人可能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结论警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该有针对性地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2009年03期 v.17 33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喜超;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收入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这一问题寻求改善现状的途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云南、新疆等边疆地区57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结果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低,问题学生的总检出率为21.88%。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学生(P<0.05),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学生。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2009年03期 v.17 33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杨润涛;徐挺;
目的研究自行编制的启悟疗法改善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效果。方法将某院校贫困大学生12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8周的启悟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自我和谐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心理干预后实验组自我和谐总分和3个因子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因子、自我的刻板性因子的分值下降,而自我的灵活性因子分值则上升。结论采用启悟疗法进行干预能显著改善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
2009年03期 v.17 335-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戴琴;冯正直;戴勤素;
目的为了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的归因方式。方法本研究以贝克抑郁量表(BDI)、自评抑郁量表(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为工具筛选出了79名正常对照组、170名抑郁情绪组、24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归因方式问卷测量。结果发现归因方式各因子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负性分与抑郁得分正相关,其余因子与抑郁得分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059~0.239之间;4组被试的归因方式各因了分有显著差异(F=6.019,F=7.410,F=24.997,F=18.514,F=16.023,F=6.095,F=5.148,F=36.540,F=6.841,P<0.01),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负性分上较高,在其他因子分上较低。除正性分、宿命维度和全面维度外,其余因子均为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与正常对照组、抑郁情绪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归因方式得分时抑郁得分(BDI)有显著差异(F=3.425,F=14.568,F=18.285,F=16.782,F=17.358,F=16.919,F=22.854,F=24.815,F=4.334,P<0.05),负性分越低抑郁水平越低,其余因了均为得分越低抑郁水平越高。结论归因方式与抑郁得分显著相关,消极的归因方式是抑郁的特质特征而非状态特征。
2009年03期 v.17 337-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杨润涛;徐挺;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的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05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分值均显著低于常模,而自我的灵活性分值则显著高于常模;在自我的刻板性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自我和谐在各专业上无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当前大学新生自我和谐的水平有所上升,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自我和谐度;而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则反之。
2009年03期 v.17 341-3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于琪;于千;田秀荣;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人格特征,为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对沈阳医学院2232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男生与女生在利他、重情、严谨、爽直4个维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严谨、利他、活跃、坚韧4个维度差异显著(P<0.05);城镇与农村生源学生在严谨、活跃、利他、坚韧4个维度差异显著(P<0.05);4个不同年级学生的CCSPS各维度平均数组间F值除重情维度外均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不同群体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对医学院校本科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2009年03期 v.17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禹玉兰;吴建玲;
目的了解医学院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现状和类型。方法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3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1医学生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各分量表因子分差异显著(F=165.17,P=0.000);2女生在"求助"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男生(t=3.595,P=0.000);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幻想"(t=2.283,P=0.023)和"自责"(t=2.357,P=0.019)的应付方式上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合理化"和"自责"应付方式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有差异显著(t=2.623,p=0.05)。结论医学生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应对方式,性别、年级和家庭来源上各因子分有差异。
2009年03期 v.17 374-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杭荣华;刘新民;肖国华;
目的了解高校男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点。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和自制调查问卷,对某高校护理系60名男生(以下简称A组)、护理系60名女生(以下简称B组)和60名本校非男护生(C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调查。结果1SCL-90结果:A组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B组(P<0.05或P<0.01);A组的总分、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C组(P<0.05或P<0.01);216PF结果:A组和C组在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忧虑性和紧张性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男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不良个性心理特征,应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心理和个性健康发展。
2009年03期 v.17 273-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允恩;陈昕;詹军;曲建英;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中受灾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受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193名在汶川地震中受灾学生,采用心理学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对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女生在SCL-90的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等因子的得分和男生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亲历教学楼倒塌与目击教学楼倒塌学生之间,SCL-90各因子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汶川地震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我们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不同性别,不同经历的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干预。
2009年03期 v.17 30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雪平;王余娟;
目的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如何通过成就动机影响学习满意度。方法本文通过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学习满意度问卷对448名初中生进行研究。结果1时间管理倾向具有年级和班级性质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追求成功动机只有性别差异,避免失败动机只有年级差异。学习满意度的性别和班级性质差异显著,但年级差异不显著;2高低时间管理倾向者在追求成功动机、避免失败动机和学习满意度上差异显著;3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路径分析表明时间效能感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效应,而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通过时间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学习满意度具有间接预测作用。结论时间管理倾向三维度均可通过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习满意度。
2009年03期 v.17 3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王玲;王丹;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状况、动因及影响因素,以及自我伤害行为与应对方式和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东省1741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率为15.1%,自我伤害行为的类型以外源性自伤最多,占62.45%,最早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年龄以12岁为多。自我伤害行为在年级分布、住宿与否、父母亲关系及是否发达地区等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同伴影响、家庭暴力行为、应对方式等因素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显著相关,同时,自我伤害行为与自杀意念也有比较显著的相关。结论年级因素、环境因素及应对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密切相关。
2009年03期 v.17 314-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陈秀元;
目的了解团体音乐治疗在震后儿童中的治疗效果,并探讨音乐治疗方式在危机干预中的优缺点。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研究法,对国内国外的类似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并应用描述性分析,对团体音乐治疗过程进行剖析。结果支持性的音乐对于创伤后1个月的儿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结构化的音乐治疗模式较适合于创伤后的儿童。团体音乐治疗可以促进儿童感知觉的表达。
2009年03期 v.17 316-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班启艳;陶云;于畅;
目的探讨我国傣族青少年应对风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云南景洪和江西685名傣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傣族青少年的应对风格逐渐趋于成熟,但在个别因子上,高年级学生出现了不利于适应和健康的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情绪表达应对(t=3.49,P<0.0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理智合理化应对(t=2.22,P<0.05),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多采用情绪行为应对(t=-2.02,P<0.05);贫困家庭的比非贫困家庭的较少采用行为生理应对(F=2.73,P<0.05),而较多选择否认压抑应对(F=2.80,P<0.05)。结论傣族青少年的应对风格具有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
2009年03期 v.17 376-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照云;朱其志;刘传俊;张静;
目的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状况异同。方法选取江苏省10所农村小学的三~六年级250名留守儿童以及相同数量非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的事实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交往情况存在差异;男女留守儿童,在E、N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E、N、L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突出,较非留守儿童人格内倾,情绪紧张,掩饰度高,男性较女性更严重。
2009年03期 v.17 379-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张巧明;邢辉燕;王琳;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普通高中的3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高中生对学习方法、考试、人际交往的焦虑程度依次降低;2女生考试焦虑程度明显高于男生;3在学习方法、考试焦虑、人际交往3个因子上各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加强高中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重视女生考试心理素质的训练。
2009年03期 v.17 38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徐伟;于成福;李作佳;
目的探讨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8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氮平和西酞普兰治疗,疗程6周。用HAMD、CGI、TESS3种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接近,但前者的起效时间快、不良反应少,尤其是对性功能影响更少。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起效快的抗抑郁药。
2009年03期 v.17 34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洪祥;朱伟;
目的观察米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诊断。将病例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氟西汀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HPK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组总有效率85.3%。氟西汀组84.3%。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米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安全、有效,副反应少。
2009年03期 v.17 345-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泉水;夏莉;刘晋洪;林勇强;郑彬彬;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呼出气体中异戊二烯浓度与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以住院精神分裂症为研究对象,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呼出气体中异戊二烯的浓度,同时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呼出气体中异戊二烯浓度与阳性症状正相关(r=0.705,P<0.01)。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3周后,异戊二烯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呼出的异戊二烯浓度与阳性症状相关,随阳性症状的加重,有增多的趋势。抗精神病药物对其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2009年03期 v.17 347-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新功;刘锟;王涛;
目的比较安非他酮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安非他酮组和舍曲林组,疗程8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安非他酮组和舍曲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起效均较快,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安非他酮与舍曲林均是治疗老年抑郁症较理想的药物。
2009年03期 v.17 349-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建明;常双海;寇建华;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G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7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西酞普兰治疗)43例和对照组(氯硝西泮)44例进行对照治疗,疗程6w。结果西酞普兰组HAMA减分平均为12.5±5.8分,对照组减分平均为7.7±6.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1),西酞普兰治疗14天后及其后各随访点HAMA减分与观察组比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酞普兰治疗组有效率88.4%;对照组有效率37%(χ2=8.22,P<0.01);研究组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且轻。结论西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起效快、安全有效、副反应低、依从性高。
2009年03期 v.17 350-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蔡云帆;黄芹;温云辉;康建华;唐岩;李惠仙;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38例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社会技能训练,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1]进行评定。结果训练组BPRS、SANS及SDSS治疗前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对照组量表总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技能训练对减轻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有效。
2009年03期 v.17 35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陆友;黄芹;温云辉;蔡云帆;唐岩;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因素。方法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对136例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与患者的精神症状、住院时间、家庭结构有关。结论积极治疗患者的精神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增加假出院次数及时间,积极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对减轻病人社会功能缺陷,提高其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03期 v.17 357-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黄承繁;柏彩云;谢新凤;韦桂香;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片与利培酮片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分别用阿立哌唑片和利培酮片治疗24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24周末,阿立哌唑组的有效率与利培酮组相近,TESS评分与利培酮组相近,泌乳、闭经和体的增加发生率较少,GQOLI-74评分与利培酮组相当。结论阿立哌唑片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与利培酮相当,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03期 v.17 359-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孔香;
目的探讨神经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患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基本量表这一个性纬度方面的个性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应用MMPI测试软件对96例神经症患者,75例癔症患者及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进行测试,记录3组患者基本量表得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基本量表得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除k和MF量表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神经症患者HS、D、Hy、Pd、Pt和Si量表分均显著高于癔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P<0.05或P<0.01);癔症组F和Ma量表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组(P<0.05),L、Hs、D、Pd、Pa、Pt、Sc、Ma、Si各量表分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组(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L分最高,与癔症和神经症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神经症、癔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偏离,且3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2009年03期 v.17 36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