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大学生心理研究

  • 大学生防御风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胡海青;王小桃;

    目的分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使用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结果父母养育方式在YF1,YF2和YF4上性别差异显著;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某些防御机制的使用相关。方差分析发现,C1在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各类型;C1,C2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因子;C1在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C3,C4;C1在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这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种类型(P<0.05)。结论负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会造成子女过多的依赖不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的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利于子女使用成熟防御机制,而较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

    2009年02期 v.17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

    周芳;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本、专科在校大学生414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资料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5.8%。大学生自杀意念在性别、年级、本专科、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家庭经济收入上有显著性差异(χ2=5.567,P<0.05)。结论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比率较高,最穷和最富的人是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

    2009年02期 v.17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于文军;杨林山;

    目的考察深圳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状况。方法运用冯廷勇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深圳高校210名在校大学本科生进行测试。结果1学习适应性在各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3,206)=6.49,P<0.01。进一步分析大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其它年级(P<0.05),大三年级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大二年级的学生F(1,118)=5.674,P<0.05。其它年级间差异不显著;2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高于男生F(1,208)=5.26,P<0.05;3在学习态度、教学模式、学习动机、环境因素等维度上年级主效应差异显著(P<0.01,P<0.05,P<0.05,P<0.05)。结论与内地高校比较深圳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有其自身特点,教育层面上应积极引导。

    2009年02期 v.17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父母职业、学历对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鲁娟;周锦琦;李健;

    目的分析父母职业、学历对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UPI,SCL-90测查,比较父母不同职业和学历的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父母职业是商人的军医大学生的SCL-90总均分较高,父母学历是文盲的军医大学生的UPI总分和SCL-90总均分较高。结论父母职业和学历对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父母职业是商人、父母学历是文盲的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较低。

    2009年02期 v.17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民办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对策

    张莉;

    目的了解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我校2007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我院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国大学生中处于中等水平;女生在社交退缩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在焦虑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结论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对筛查出的高危学生重点关注、跟踪干预,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009年02期 v.17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广州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关系研究

    陈琳琳;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出现率及获得社会支持状况。方法整群随机取样,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对广州市5所高校的4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12.6%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②社会支持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③女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④农村大学生主观支持显著高于来自城镇大学生;⑤非独生子女在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⑥主观支持方面,人均月家庭收入500元及以下显著高于1500~2500元以及2500元以上大学生得分。结论有针对性增加社会支持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2009年02期 v.17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信任、心理控制源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王仲星;王欣星;张涵;周伟;

    目的探讨信任、心理控制源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用信任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和机遇量表(IPC)和Campbell幸福感量表对327名医学生施测。结果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著差异;信赖、内控性和有势力的他人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三者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分别为10.7%,5.8%和1.9%。结论信任和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2009年02期 v.17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广州、香港两地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性态度、性知识、行为发生可能性及双重标准

    邓欣媚;林佳;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香港和广州两地大学生的性态度、性知识和性双重标准的调查,找出两地大学生性观念上的地区差异。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5位香港大二学生及65位广州大二学生在性态度、性知识、相关行为发生可能性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广州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更开放,在相关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上更高。男性的性态度、性知识、相关性行为得分也高于女性。在性的双重标准方面,两地都存在双重标准,而广州大学生性的双重标准程度更高。结论开明的性教育对正确树立大学生性观念和消除性双重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02期 v.17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理工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李莉;罗佳;毕来峰;

    目的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理工科院校3327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7.96%的新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新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与06年新生心理普查结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07级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一般。

    2009年02期 v.17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格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性研究

    王玉;

    目的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讲授《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并且在课前与课后两次使用16PF量表对选课学生进行课前与课后测查。结果学生主观报告该课程对于有效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在16PF测试结果上,除一项因子有显著性变化外,其他因子得分虽较课前有变化,但经t检验,并未达到显著性。结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可以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其中一些因素的影响值得讨论。

    2009年02期 v.17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陈铎;张继明;沈丽莉;廖振华;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倾向的相关。方法使用社交焦虑自评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收集数据。结果①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中存在网络成瘾,其中高危险网络成瘾倾向者占3%;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和文理科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有紧密关系。

    2009年02期 v.17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2 ]
  • 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孙艳玲;郭斯萍;李海红;

    目的探讨幽默风格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默风格量表(HSQ,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和UCLA孤独量表对江西某高校34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自强型、亲和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和孤独感呈显著年级差异;2孤独感与自强型、亲和型幽默显著负相关,与嘲讽型、自贬型幽默显著正相关;34种幽默类型对孤独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可解释总变异量的36%,F(4,381)=47.362,P<0.001。结论幽默风格与孤独感关系密切,其中自强型幽默对孤独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009年02期 v.17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社会期望与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

    谢钰涵;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期望与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期望量表(MCSD)与特质焦虑量表(T-AI)对2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社会期望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在性别、专业和年级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社会期望水平与特质焦虑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社会期望水平可能受到特质焦虑水平的影响。

    2009年02期 v.17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职学生人格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龚芸;彭运石;

    目的了解高职学生人格和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大五人格问卷对湖南4所高职院校的679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性别差异;2高职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高于男生;农村学生主观支持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主观支持上显著高于大一学生;3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人格稳定性、外向性、开明性、责任心相关显著(P<0.01)。结论必须重视高职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2009年02期 v.17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中小学生心理研究

  •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障碍的研究

    杜海霞;郭素芹;郭芳;李强;郭敬华;李玉玲;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损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对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的76例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功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1患者组100-1、记图、再认、再生、触摸、理解、背数和记忆智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2患者组有41例(53.95%)、对照组有7例(11.67%)、常模中有15.87%的人记忆智商在85分以下,患者组较对照组及常模均有显著高的记忆异常发生率(χ2=26.246,μ=9.067;P<0.01);3患者组阴性症状与再认、触摸及全量表分呈负相关(P<0.05,P<0.01);PANSS量表总分与记图呈负相关(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记忆障碍,且记忆损害与阴性症状有关。

    2009年02期 v.17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

    汪翠兰;樊嘉禄;陶芳标;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健康干预对提高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方法将24名学习困难初中生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心理健康干预,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评价两组学生干预前后及1个月后追踪后测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和追踪后测相比评分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或P<0.05),后测与追踪后测相比各因子分无显著性变化,但总分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后测与对照组后测评分相比也产生了显著性变化(P<0.01)。而对照组前测、后测和追踪后测评分均未产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综合心理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学习困难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2期 v.17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12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分析

    方琳;

    目的了解从化市3~6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制订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表,以问卷形式对11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37.23%,居前3位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好发脾气、多动问题和进食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在男女间和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方法、主要带养人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消除和减少不良影响因素,重视家庭环境和教养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009年02期 v.17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情绪障碍儿童行为与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关系

    张轶杰;康红英;陈蛟;周利国;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特点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82例情绪障碍儿童和82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情绪障碍儿童父母双方都存在管教过严、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保护过多,而关心理解和支持不够等消极的养育方式。结论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2009年02期 v.17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西安、赤峰两地高考生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的对比研究

    刘曼玲;郭井明;

    目的了解两地高考生考试焦虑的现状,探索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方法采用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测查西安、赤峰两地两校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制定缓解方案并应用于实验组,然后对两所学校的缓解方案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高考生的考试焦虑情况比较明显,文化、经济、民族不同的两校高考生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所学校高考生缓解方案的效果均明显。即西安实验组A班第一、二次测评为19.21、15.77,t=6.15,P<0.01;赤峰实验组C班第一、二次测评为19.15、15.56,t=6.21,P<0.01。结论高考生考试焦虑普遍存在,地域分布并无显著差异,所制定的压力缓解方案简便易行且有实效。

    2009年02期 v.17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感的中介

    陈灿锐;申荷永;高岚;

    目的探究应对方式、希望和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简易量表,成人希望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1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希望、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40~0.47,P<0.01),消极应对与希望、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23~-0.31,P<0.01);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应对方式是希望影响幸福感的不完全中介;3路径分析表明,希望直接影响幸福感并通过积极和消极应对两条路径影响幸福感,χ2/df=4.83,RMSE=0.05,CFI=0.96,NNFI=0.90。结论应对方式是希望影响幸福感的中介变量。

    2009年02期 v.17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孙蕴韬;顾红;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成就动机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成就动机量表(AMS)对学生进行测评。回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影响差异不显著;2父亲温暖因子与初中生的追求成功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青少年回避失败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成就动机相关不显著,但初中生成就动机与抚养方式中父亲的情感温暖维度有关联。

    2009年02期 v.17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特点

    董莉;陈尚宝;闻素霞;

    目的探讨新疆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特点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幼儿父母教育观念的差异。方法使用《父母教育观念问卷》对新疆2519名3~6岁幼儿父母进行教育观念的调查。结果父亲和母亲在环境决定,被动接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少数民族父母与汉族父母在遗传决定,主动探索,被动接受等方面差异显著(P<0.001)。结论父亲和母亲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少数民族父母和汉族父母在教育观念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2009年02期 v.17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吴洪梅;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2009年02期 v.17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李义安;娄文婧;

    目的检验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自我认同感量表(SI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602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个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为48.53%,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在0.422~0.621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27;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与其人格特点、一般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结论从总体上看,自我认同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认同感的工具使用。

    2009年02期 v.17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6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0 ] |[阅读次数:3 ]

精神卫生研究

  • 住院抑郁症患者团体治疗研究

    张翠红;陈佐明;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患者团体治疗的效果。方法符合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60例,实验组30例进行联合治疗(药物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30例进行药物治疗。结果采用HAMD、SDS、SES及应付方式问卷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HAMD、SDS评分均下降,而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自尊评分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应付方式中自责及合理化应付方式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减少自责,提高自尊。

    2009年02期 v.17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国产阿立哌唑与奋乃静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陈广阳;余志中;刘锐;蒋健昌;

    目的以奋乃静为对照,探讨国产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立哌唑研究组和奋乃静对照组各4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8周末进行PANSS评分和TESS评价疗效。结果阿立哌唑组和奋乃静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减分率方面,阿立哌唑组与奋乃静组有明显性差异。阿立哌唑组主要不良反应有轻度头昏、瞌睡、体重增加等。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药物,特别是在改善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009年02期 v.17 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建国;张国富;祁富生;刘素芳;余志中;徐彩霞;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征及心理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4名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学生,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羞涩量表对其心理特质做出评定。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完成。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心理特质和人格特征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质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9年02期 v.17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舍曲林治疗60例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春武;赵宏;吴辉;

    目的评价舍曲林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病人投以舍曲林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疗效,不良反应量表评价副作用。结果有效率为83.3%,痊愈率为56.7%,无明显心血管不良反应。结论舍曲林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抗焦虑剂,尤适用于老年病人。

    2009年02期 v.17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反复发作性精神分裂症的服药认识观及相关因素研究

    黄英;邓克琴;杨坤芳;刘丽;罗庭芳;黄学芬;兰淑芳;

    目的通过药物治疗态度调查问卷(DAI-30)探讨精神分裂症服药依从性低下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复发性精神分裂症再入院者为研究对象,DAI-30作为评定工具,调查入院1周时和治疗6周后的药物治疗认识得分,分析与BPRS分支的相关性和职业/文化背景,病程长短,服药种类等与DAI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的DAI评分无论在入院初还是6周治疗后均显示分值较低,且与BPRS分值高低呈现明显负相关。体力劳动组的DAI分在入院初和6周时均明显低于脑力劳动和无业组(P=0.03或P=0.00),无人照料组6周时DAI分低于有人照料组(P=0.02),服用SGA组6周时DAI分明显高于FGA和FGA+SGA组(P=0.001)。其他因素比较中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论工作性质、照料环境及药物种类对精神分裂症服药认识会产生明显影响。

    2009年02期 v.17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心理治疗强迫性障碍15例临床分析

    李素娟;金萍;祝春梅;

    目的探讨强迫性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几种心理治疗学派的方法或理论,并将治疗分为4个步骤,对强迫性障碍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结果15例病人中,治愈5例,显效8例,进步2例。结论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可以使病人达到消除症状、解除根源及人格完善。

    2009年02期 v.17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鲁谨;张桂青;张萍华;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老年抑郁量表(G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为调查工具,对426名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4%的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患者的性别、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其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社会支持问卷中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影响抑郁症状的发生;应对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及幻想等因子也影响抑郁症状的发生。结论性别、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是影响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的重要因素。

    2009年02期 v.17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失眠症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

    宋传福;李江涌;程万良;夏仲;项银荣;

    目的了解门诊失眠症患者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2002年1月~6月及2007年1月~6月在门诊首次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用药及一般资料进行调查。结果2002年共有46例,其中单用精神药物22例(47.83%),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首;联用精神药物24例(52.17%),以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抗抑郁剂为首;药物使用频度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首,并有2例(4.35%)合用抗精神病药物。2007年共有61例,其中单用精神药物19例(31.15%),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首;联用精神药物42例(68.85%),以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抗抑郁剂为首,其中联用米氮平或佐匹克隆显著增多;药物使用频度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首,亦有2例(3.28%)合用抗精神病药物。结论目前门诊失眠症患者临床用药变化较大,米氮平或佐匹克隆显著增多,避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2009年02期 v.17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对抑郁症的康复效果观察

    于瑞彦;李健;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技术对抑郁症病人康复的效果。方法样本为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实验组进行2个月的放松训练,采用HAMD和自编患者问卷调查表评定其效果。结果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放松训练技术能缓解紧张焦虑,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2009年02期 v.17 25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研究

  • 阿立哌唑治疗氟哌啶醇所致女性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汪莉;张斌;徐乐平;施建安;邵亚琴;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氟哌啶醇所致女性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氟哌啶醇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维持原氟哌啶醇治疗的同时,分别加阿立哌唑(30例)及安慰剂(30例)治疗,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评定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同时观察高催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6周末,阿立哌唑组PRL26.1±9.4μg/L较治疗前99.4±31.3μg/L下降(P=0.000),安慰剂组PRL91.3±38.3μg/L与治疗前96.9±30.8μg/L无显著性差异(P=0.230);2治疗6周末,阿立哌唑组PRL下降值73.2±27.2μg/L高于安慰剂组5.7±25.3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00);3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均低,对原氟哌啶醇治疗的疗效均无不良影响。结论阿立哌唑可安全、有效治疗氟哌啶醇所致的女性高催乳素血症。

    2009年02期 v.17 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Ⅱ型糖尿病伴发的抑郁情绪的社会心理支持治疗

    康彬;黄勇;秦海萍;

    目的通过调查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反应,探讨社会心理支持对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52例型糖尿病病例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严重指数≥0.50诊断为抑郁症。将61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抗抑郁治疗,B组31例抗抑郁治疗+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结果1252例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合并抑郁症,占24.21%;2A、B两组患者治疗8周、12周后FBG、2hPBG、HbA1c均有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意义(P<0.05),但组间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24周后FBG、2hPBG、HbA1c组间比较出现差异,B组较A组FBG、2hPBG、HbA1c控制得更好,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在抗抑郁的基础上,实施社会心理干预治疗更有利于原发病的控制及并发症的产生。

    2009年02期 v.17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影响

    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62例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另一组为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组(心理干预组)。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均采用SDS、SAS评分,在出院时进行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总体评估。结果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SAS、SDS首次评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3周后再次评定,心理干预组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值比较显示:两组SAS、SDS评分均下降,但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0.01);心理干预组住院天数为21~51天,平均25.3±5.8天;对照组住院天数为22~65天,平均34.2±7.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理干预组临床疗效总体评价优于对照组(χ2=6.42,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

    2009年02期 v.17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

    刘学员;赵蕾;谢岳云;唐慧明;李静;廖立;卢水焕;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方法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测定289例60岁以上的住院老年人,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老年人的ADL测定及SCL-90均与年龄相关,SCL-90与ADL、躯体生活自理能力(PSMS)、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相关(P<0.01);用SCL-90或SCL-90的心理因子做应变量,用ADL的16项指标及年龄做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有2~5个ADL指标进入了各自回归方程,与做家务、行走、洗衣、吃药等指标呈正相关,与做饭菜、处理钱物、使用车辆、打电话等指标呈负相关;躯体化、恐怖、人际关系敏感进入了影响PSMS、IADL的回归方程,与躯体化、恐怖因子呈正相关,与人际关系敏感呈负相关;焦虑、抑郁进入了影响IADL的回归方程,IADL与抑郁呈正相关,与焦虑呈负相关(P<0.05)。结论IADL较PSMS对心理因子影响明显,躯体化、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因子对ADL影响明显。

    2009年02期 v.17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综合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恐惧心理的影响

    施灵波;姜东升;詹艳;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恐惧心理的影响。方法对172例接受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6例),对干预组进行全程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恐惧程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对结肠镜检查恐惧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轻患者结肠镜检查恐惧感,提高检查成功率。

    2009年02期 v.17 20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执行功能中的心理控制

    孙晓宇;兰光华;

    目的探讨型糖尿病患者执行功能中的心理控制和反应的可塑性。方法对65例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WCST和Stroop测试。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Stroop测试和WCST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WCST与Stroop测试成绩相关。结论中年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控制和反应的可塑性可能影响执行功能。

    2009年02期 v.17 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腺样体肥大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

    郑秀瑾;魏红;张谊;

    目的探讨腺样体肥大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对70名10~19岁腺样体肥大患者采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2.0版)进行认知功能检查。结果除无意义图形再认以外,基本认知能力总分及各分项分均为两个高年龄组低于10~12岁组。总分13~15岁组与10~12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39);汉字比较13~15、16~19岁组分别与10~12岁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7、0.001);双字词再认16~19岁组与10~12岁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29)。两个高年龄组基本认知能力的印象评定均显著差于10~12岁组。除无意义图形再认外,总分及各分项分均为男性差于女性,其中总分及汉字比较、双字词再认男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8、0.000、0.028)。结论腺样体肥大是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因素,认知速度、记忆能力的损害尤为显著;12岁是一重要的分界年龄;同等基线条件下男性的认知功能损害重于女性。建议早期手术治疗,对于男性相对放松手术指征,以减少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2009年02期 v.17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7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心绞痛的心理干预

    李祝密;

    目的探讨70岁以上(包括70岁)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心理特点,以便对病人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2组(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住院后胸痛发作次数、胸痛持续时间等病情变化。结果干预组较对照组胸痛发作次数减少,胸痛持续时间短,胸痛程度减轻(P<0.05)。结论心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稳定病情,减少胸痛发作次数有显著作用。

    2009年02期 v.17 24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甲状腺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患者生命质量和情绪的影响

    李佳宁;唐宏宇;傅宏亮;

    目的对接受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实施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并评价对其生活质量和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甲状腺131I治疗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干预组利用住院期间实施4次结构式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后进行情绪和生活质量测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SAS、SD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在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倦、恶心呕吐、失眠、食欲、便秘、总体健康方面,干预前后的差异有显著性;而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的方面较少:认知功能、气促、食欲和便秘。结论结构式心理干预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住院期间可以有效实施,经过心理干预的患者,其情绪和生命质量多方面均有改善。

    2009年02期 v.17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 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点分析

    瞿雪峰;余林;吴明霞;

    目的通过对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进行测查,为看守所做好管教工作提供心理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陈量表(SCL-90)和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对看守所159名在押人员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看守所在押人员SCL-90的各个因子得分以及总均分均异常显著的高于全国常模;2EPQ问卷的各个维度得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达到异常显著水平;3人格特质N维度(情绪性)与SCL-90的所有因子均呈高度正相关,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结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此类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

    2009年02期 v.17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88例区级医院护士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

    张新平;宋树坤;

    目的了解目前北方中等城市区级医院临床护士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8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SCL-90除了强迫、恐怖症状2个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因子均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常模组;2EPQ量表中P量表分显著高于常模,其他3个因子无明显差异;3SCL-90各个因子分与EPQ的N量表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最高,均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E量表分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与总分、精神病、强迫症状、抑郁、恐怖等呈显著负相关;P量表分与除强迫和恐怖因子呈负相关外其他各因子呈正相关;L量表分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与焦虑、偏执症状有显著负相关。结论个性特征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9年02期 v.17 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

    张虎祥;张胜林;杨建文;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现阶段工作压力的状况,为缓解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建立符合高校教师心理需要的心理支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工作压力量表对高校15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来源是多元的,其中工作负担压力、职业声望压力、职业发展压力的强度居前3位,男女教师在工作负担压力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01);不同教龄的教师在工作负担压力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聘任压力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他维度上不存在差异,总体来看,5~9年与10~19年教龄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压力总分与应对方式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59,P<0.01)。结论高校教师普遍压力较大,学校应构建心理支持系统,力争从教师自身应对方式上使教师减轻压力感,使教师正确认识工作压力,提高自身的承受力,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工作压力。

    2009年02期 v.17 216-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市某区工商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汪作为;张少平;

    目的评估工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采取整取的方式,在对工商管理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时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工商管理人员的SCL-90人际关系因子均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3.86,P<0.01),总均分及其他各因子均分与后者无明显差异(P>0.05)。女性总均分(t=-2.30,P<0.05)及躯体化(t=-2.16,P<0.05)、强迫(t=-2.85,P<0.05)、人际关系敏感(t=-3.22,P<0.05)、恐怖(t=-2.10,P<0.05)、偏执因子(t=-2.00,P<0.05)均分明显高于男性。30~39岁年龄段组躯体化因子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F=5.63,P<0.05)。结论工商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年龄有关,需引起重视。

    2009年02期 v.17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铁路在职职工睡眠行为的现况调查

    董玉军;党同梅;吴琼;刘连启;窦怀洲;任显峰;

    目的探讨铁路在职职工睡眠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2名济南铁路分局在职职工。对所抽样本进行睡眠行为与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BQS)及一般项目调查表的调查。全部资料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铁路在职职工一般晚10时半左右上床,入睡时间需要24分钟左右,早上6时40分左右起床,每晚睡眠7小时零10分钟左右。有超过1/3的男性和超过1/2的女性有午睡的习惯,而超过40%的男性和超过30%的女性午睡的原因是因为上夜班。结论铁路在职职工的睡眠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铁路主管部门需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应对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以提高睡眠质量。

    2009年02期 v.17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运钞车押运员MMPI测查结果比较分析

    柯东龙;林泽涯;高淑贞;

    目的分析评价运钞车押运员的心理健康状态,为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76名押运员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问卷(MMPI)测查,测查结果与中国常模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个量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分,具有显著性差异,司机和解款员与持枪押运员两组之间比较没有差异性。结论运钞车押运员存在心理问题,应予关注,并建立心理援助系统。

    2009年02期 v.17 22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格特征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艳玲;李建伟;

    目的探讨人格特征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以266名城市居民作为被试,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结论外向性和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009年02期 v.17 226-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心理危机与干预

  • 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民警应激反应调查研究

    罗勇;郑友军;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重灾区民警的应激反应状况和强度,为后期的心理援助提供有力的实证资料。方法使用自编的民警灾后应激调查问卷,对重灾区224名一线民警和非重灾区159名民警进行调查。结果重灾区民警部分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的分值较高,北川民警最为突出;北川民警与其他重灾区民警在各因子和总均分上基本存在显著差异,安县次之;重灾区与非重灾区民警的灾后应激反应的各因子和总均分的t值均在P<0.001条件下显著。结论①重灾区民警普遍存在较重的灾后应激反应,部分民警出现应激相关障碍,以北川民警为甚;②重灾区中不同地区民警的应激反应程度有所不同,呈灾情越重的地区的民警应激反应越强的趋势;③重灾区民警存在的应激反应强度远远大于非重灾区民警。

    2009年02期 v.17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地震灾难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

    黄媛;张敏强;

    目的针对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性事件后人们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提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就重大灾难性事件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探讨。结果经历特大地震这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后,假如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极有可能给受害者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今后的正常生活。结论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02期 v.17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官兵早期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杨红梅;张晓明;张康莉;

    目的探讨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发生的8.0级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某部官兵的早期心理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9名抗震救灾官兵,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访谈方式进行测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名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官兵,表现出的心理病理症状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为主,心理干预后情况缓解。结论在艰苦、恶劣、危险的环境中高强度、长时间工作,面对血腥、凄惨的震后场面和心情压抑的灾民,心理会受到损害。及时地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技术,可减轻或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2009年02期 v.17 24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汶川地震后遇难者亲属心理危机早期干预的方法及临床效应分析

    张晓明;

    目的探讨地震灾难中遇难者亲属心理危机早期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汶川地震后78名心理危机的遇难者亲属采用四步法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干预后使用危机干预分类评估量表(THF)和应激症状结构访谈评估表进行干预前后心理变化比较。结果THF显示78名亲属在认知、情感方面症状减轻明显(P<0.05),应激症状结构访谈评估显示创伤体验重复出现痛苦的程度,罪恶感或愤怒程度,苦恼和社会功能障碍程度降低显著(P<0.01)。主要是在面对类似或象征创伤事件时唤起的精神痛苦和生理反应降低,饮食和采取措施应对现实有所改善。结论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四步法效果明显,可帮助遇难者亲属度过危机,恢复生机。

    2009年02期 v.17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综 述

  • 中医学的审证求因原则对纠正认知歪曲的作用

    胡萍;岳晓东;

    根据中医学"审证求因"的原则,认知疗法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对原发性认知歪曲的成因认识不足、对于情绪对认知歪曲的反作用认识不足、"知识库"和"推理机"因素调动不够和对认知歪曲背后的观念调整重视不足,可以分别通过根除原发性认知歪曲、安定负性情绪以阻断认知歪曲与负性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充实"知识库"和完善"推理机"以及调整构成认知歪曲的"上级观念"来完善认知疗法,针对认知歪曲的产生原因,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消除。这样,将使认知歪曲的化解过程更加轻松自然,效果更为彻底巩固,对来访者的成长裨益更大。

    2009年02期 v.17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刘杰;孟会敏;

    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009年02期 v.17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6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0 ] |[阅读次数:12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的特点与思考

    胡佩诚;彭龙庆;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处理的方法与原则。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25年之久的胡佩诚教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6年12月~2008年5月心理门诊治疗的318个病例进行了归纳、整理与分析。结果从一个局部,反映了近年来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求治的人群特征、疾病特点;同时也展现了胡佩诚教授在综合医院心理咨询治疗方法的经验。结论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处理的方法有其特殊的规律与原则,需要关注与研究。

    2009年02期 v.17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咨询师对会商与转介的心理观念误区研究

    李先锋;张新萍;王求是;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师在遇到不适于自己的来访者时,采取会商与转介的问题解决程序的现况、原因和正确理念。方法邀约广东省内35位心理咨询师进行的"专题—开放式"心理访谈。结果发现了4种典型的妨碍心理咨询师采取会商与转介行动的心理观念误区。结论形成了促进心理咨询师深入理解和积极接受会商和转介的学术观点。

    2009年02期 v.17 2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