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艳兰;赖小林;
目的探讨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方法采用SCCS和GWB量表测量法,辅以个别访谈法,对广东汕头大学15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施测。结果1自我和谐在学科上差异显著,尤其表现在刻板性分量表上;性别差异只存在自我灵活上;年级、婚姻状况以及学生来源都不显著。与大学生相比,在读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显著优于大学生;2高自我和谐组与低自我和谐组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3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幸福感总分、精力、生活满足与兴趣、愉快(忧郁)心境、情感行为控制和松弛紧张两两显著负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幸福感总分、精力、愉快(忧郁)心境、情感行为控制和松弛紧张两两显著负相关。自我灵活性与精力、情感行为控制两两显著正相关。结论广东汕头大学硕士研究生自我和谐基本良好,但需关注理科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2009年01期 v.1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薛朝霞;卢莉;梁执群;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C)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山西医科大学2005级临床系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在大学生各类生活事件的发生频度和应激强度排序中,学习压力最为突出;2在学习压力方面,女性高于男性,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高于城市大学生;3影响大学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的因素主要有神经质人格、母亲学历、合理化应对方式和主观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神经质人格、母亲学历、总体社会支持、自责及合理化应对方式。结论大学生家庭、性别、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可能是导致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9年01期 v.17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东;李秀艳;
目的探讨医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提供合理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帮助,并为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232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1男医学生焦虑水平要高于女医学生;2从总体上看,女医学生比男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3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正相关;4应对方式与焦虑程度有关。结论消极应对方式是引起医学生焦虑的重要心理因素,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医学生的焦虑症状。
2009年01期 v.17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杨美荣;王腾宵;李建明;
目的了解大学生抑郁的现况及抑郁情绪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对某大学的1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试中无抑郁者占73.0%,轻度抑郁占14.2%,中至重度抑郁占10.1%,重度抑郁占2.7%。抑郁水平与自责、退避、幻想及合理化这4个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抑郁组和无抑郁组在"幻想"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相关。
2009年01期 v.1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徐娜;
目的研究体育锻炼是否能增进肢残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方法在校肢残大学生18名,经过为期10周、每周3次、每次时长6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活动前后分别用SCL-90、EFI及TSCS施测。结果1SCL-90除恐怖因子、躯体化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多因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EFI积极参与感、精神振作感和安静感3个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TSCS中生理自我PH、家庭自我FA、自我满意SA3个因子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1),道德自我ME、心理自我PER、社会自我SO、自我概念ID4个因子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自我概念总分与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恐怖、抑郁、强迫症状呈高度负相关。结论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肢残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心理健康程度越高,越会较少出现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
2009年01期 v.17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施利承;金璐;孔小卫;
目的比较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方法采用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CCTDI)的中文修订版(CTDI-CV),对南京地区4所高校的225名本科生、211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南京地区高校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不明显;文、医专业本科生优于研究生,理、工科专业反之;本科阶段,批判性思维倾向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医、文、理、工专业,研究生阶段为工科、理科、文科、医科;女生在认知成熟度上优于男生,男生在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上优于女生。结论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批判性思维发展(尤其是医科和文科学生)有待重视、有待引导。
2009年01期 v.17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裴利华;
目的考察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对大学生幸福感和心理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07级新生中随机抽取4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个班)。对实验班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CWB)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辅导后实验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幸福感有所增强。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下降,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分的变化非常显著(P<0.01)。各因子分≥3.0者由8人减少到2人,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下降,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占8.10%,Z=-2.333,P<0.05)。学生体会也显示很高的学习满意度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结论积极心理辅导综合模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1期 v.17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杨晓慧;景璐石;闫煌;刘如燕;朱莹;董航;石俊;尹雄英;王一舟;
目的了解医学生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两者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分层整群抽样法调查某医学院在校医学生706名,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有7.5%的医学生有自杀意念,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自杀意念与抑郁障碍中,不同专业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专业女生患病率较高。抑郁障碍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念产生呈正相关(P<0.01)。抑郁因子(失败感,社交退缩,自我失望感,悲观,自我形象改变)与自杀意念的产生有较强相关性(P<0.05)。结论医学生中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抑郁障碍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相关性,因此,高校应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调查,对高危群体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9年01期 v.17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于福洋;李颖;刘佳;唐海波;
目的探讨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22名研究生进行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研究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2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间相关显著;3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大部分相关显著;4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师范类研究生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2009年01期 v.17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杨贵英;
目的调查医学新生的人格特征,分析医学生人格培养的方向。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CCSPS)对泸州医学院2006级新生2182人和2007级新生2348人,共4530人进行调查。结果医学新生在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随和全部7个维度上的T分主要集中在中段;活跃、坚韧、利他、随和4个因素的T分均值低于常模(P<0.001);2007级活跃、坚韧、重情得分高于2006级(P<0.001);大城市学生活跃、随和分高,农村学生严谨、重情分高(P<0.001);活跃、坚韧、随和3个维度两两之间相关系数>0.4(P<0.001)。结论医学新生的总体人格特征趋于大众化且存在发展的态势。对其进行人格培养时,应重点培养全体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2009年01期 v.1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施春华;盛海娟;林晓娇;
目的探讨研究生人格类型与其应付方式的关系,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用MBTI人格类型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南京某综合性大学的468名研究生进行测量。结果在应付方式问卷上,成熟的应付方式得分较高,不成熟和混合型的应付方式得分显著较低(P<0.001);某些应付方式存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MBTI人格类型量表上,16种人格类型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最多的是ESTJ(外倾感觉思维判断)型,占总数的12.4%。部分人格维度和人口学因素可以作为应付方式状况的有效判别变量。结论研究生的人格维度、人格类型与其应付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
2009年01期 v.1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邢丹;
目的探讨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知、条件认知、调节方法认知三项认知特征,以求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临床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以94名特困大学生为被试。结果1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在71.28~79.04间。概念认知、条件认知、方法认知之均数±标准差值分别为2.14±0.65、1.35±0.48和2.41±1.39;2在性别、学科因素上,特困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自评水平和各认知特征上差异不显著;性别与学科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各认知维度上性别差异、学科差异均不显著,性别与学科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无论性别与学科,特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同的特征,即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呈中等偏上,对概念认知、条件认知在各维度上总体趋于平衡,但却采用着单一的调节方式。
2009年01期 v.17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娟;
目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江苏省南通市某所高职院校257名学生,使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42.8%的学生处于生命意义不明确状态,26.1%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生命意义感与父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母亲的"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父亲的"温暖理解"、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独立作用;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2009年01期 v.1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程素萍;张潮;贾建荣;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具体探究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各个成分的作用。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SSRS)对山西4所大学共28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了测查。结果1男生的主观支持显著高于女生。而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支持总分,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2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显著相关。主观支持与心理健康大部分因子显著相关;3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最明显;4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作用都不显著,客观支持对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以及精神病性作用非常显著,支持利用度对焦虑和敌对的作用非常显著。结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
2009年01期 v.17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尹静;马世超;
目的探讨高校组织气氛、学生学习状态、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利用编制的高校组织气氛自我知觉问卷、大学生学习自主性自我陈述问卷、学业成就他评问卷对234名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校组织气氛、学习成就分别对学习状态产生影响。结论高校组织气氛未能以学习成绩为中介影响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也未能通过高校组织气氛影响学习状态;高校组织气氛、学业成就独立影响学习状态。
2009年01期 v.17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唐海波;李朝旭;李建伟;于福洋;
目的探究大学生对理想友谊的认知及其与现实友谊认知的关系。方法以开放式问卷搜集理想友谊特征的条目,制成正式调查问卷测试大学生。结果大学生对理想友谊的认知由尊重和忠诚、互惠互助、奉献、投缘、理性5个维度构成。尊重和忠诚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互惠互助维度存在显著的文理差异,奉献维度存在显著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结论大学生理想友谊由5个维度构成;理想友谊认知和现实友谊认知存在差异。
2009年01期 v.17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罗丽芳;陈梦华;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3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生的社交自尊显著高于女生,家庭亲密度显著低于女生;2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社交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3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具有预测作用;4与女生相比,男生的家庭适应性对其社交自尊有更好的预测力。结论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社交自尊有一定影响。
2009年01期 v.17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苗;刘丹;
目的考察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进食障碍问卷(ED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测查北京两所大学共622名本科一年级女生。结果北京大一女生存在进食障碍倾向;生长在大城市的女生求瘦倾向得分明显高于生长在农村或中小城市的女生;体重关注者和非体重关注者相比,其家庭角色和情感介入两个功能更不健康。结论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倾向较为严重,进食障碍症状及其心理因素与家庭功能相关。
2009年01期 v.17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蒋湘祁;张亚楠;
目的调查分析大型国企环境下成长的高中生社会适应与家庭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与社交焦虑量表(LSAS)对华北油田地区23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当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的学历因素呈正相关;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学习压力等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都与家庭关系相关显著(P<0.05);家庭收入与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均呈负相关。结论1当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正常,与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的学历成正相关,并且家庭关系状况和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关系显著(P<0.01);2性别和高中生的社会焦虑有显著相关,其他家庭因素对高中生的社交焦虑的影响不显著;家庭收入与高中生的社交焦虑呈负相关;3家庭收入与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均呈负相关;尤其是在强迫和适应不良两因子中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
2009年01期 v.17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贤芬;万国斌;
目的探讨父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状态对HBsAg阳性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3~7岁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CPTS)、中国8~12岁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CST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以及自制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对123例父母一方或双方为HBsAg阳性,75例父母HBsAg均为阴性的HBsAg阳性儿童进行测试和比较,并收集患儿个人及父母的健康状况等信息。结果1在低年龄组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在趣避性和心境2个气质维度上得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高年龄组两组儿童在节律性、趋避性和心境3个气质维度上得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2实验组儿童在退缩、焦虑/抑郁、社交问题以及行为问题总分等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父母为HBsAg携带者对HBsAg阳性儿童的心理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HBsAg阳性儿童及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2009年01期 v.1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华;杨东;冯建;
目的探讨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的现状,为学校、家庭、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自编留守中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问卷对乐山、自贡几所中学共539名中学生(其中留守学生278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在纯孤独感因子上分值均高于非留守中学生,呈现显著差异(P<0.05);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留守女生在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留守男生(P<0.01);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水平存在年级差异,在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的纬度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留守高中生高于留守初中生。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不容乐观,主观体验孤独感水平普遍较高。
2009年01期 v.17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谢守付;李奕;姜季妍;张叶;张亮;顾广中;
目的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点、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选取成瘾组和正常对照组,对两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瘾组的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其父母养教方式EF2、EF3、EF5、EM3、EM4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其人格P、N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成瘾组较多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两组之间社会支持无明显差异。结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其父母养教方式、人格和不良的应对方式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
2009年01期 v.17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鹿美丽;刘婷婷;
目的探索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量表对4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中生自我中心在年级、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城乡学生只在印象整饰假想观众上差异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个人神话全能性上差异显著(P<0.05);2高中生自我价值感在性别、城乡上差异不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P<0.01);3高中生自我中心与其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4高中生自我中心对其自我价值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自我中心与其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2009年01期 v.1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王英春;邹泓;
目的考察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和人格5因素问卷,对北京市某普通中学59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呈现出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袒露能力高于男生(F=6.03,P<0.05;F=9.78,P<0.01);初一和初二学生在发起交往上的得分高于初三(F=5.89,P<0.01);初一学生冲突解决的能力高于初二、初三(F=3.50,P<0.05);2除情绪性之外,人格5因素与人际关系能力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人格5因素对于人际关系能力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的预测力。结论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出年级和性别差异;初中生的人格与人际关系能力具有一定联系。
2009年01期 v.1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唐立;张莎;李辉;
目的探讨中专新生师生关系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方法以306名中专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师生关系问卷和学校适应性行为量表进行测查,收回有效问卷290份。结果中专男新生在冲突性、依恋性、亲密性与回避性4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新生;城市中专新生在依恋性、亲密性与回避性3个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专新生;除冲突性与人际技能、学业技能、社会能力总分;依恋性与人际技能、敌意-易怒、苛求-破坏以及回避性与苛求-破坏相关不显著外,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性相关显著;师生关系各维度对学校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中专新生的学校适应性。
2009年01期 v.1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祁正庆;
目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608名初中1~3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校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独生子女的学校适应感中学业负担感低于非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方面好于非独生子女。结论这种现象与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现状相关联。
2009年01期 v.1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张岗英;
目的调查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为探索适合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对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对西北五省(区)农村中学生1090人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省份、不同性别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显著差异;智力因素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人格和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发展并不相同,呈波动起伏状态。结论西北地区农村中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良好。
2009年01期 v.1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付兆君;郑军;刘晶;崔丽;刘玉华;王露今;徐先荣;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飞行员工作绩效的改变。方法对自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并患有睡眠障碍的14名飞行员及睡眠正常的10名飞行员进行任务测试,测试项目包括:听觉Oddball任务、视觉Sterberg任务及手控跟踪+听觉Oddball双任务。结果睡眠障碍组飞行员的听觉Oddball反应时(P<0.01)、视觉Sterberg反应时(P<0.05)及双任务中的听觉Oddball反应时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有P<0.05)。睡眠障碍组飞行员的视觉Sterberg反应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双任务中的跟踪误差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障碍飞行员的操作任务工作绩效显著降低。
2009年01期 v.1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黄成;周晖;冼玉喜;张豹;
目的了解教师职业承诺与教师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问卷法测量了222名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压力和职业倦怠。结果1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压力和职业倦怠不存在学历、教龄、性别、职称、校别上的显著差异;2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r=0.516,P<0.01);3)情感承诺对压力与倦怠的调节作用呈边缘显著(β=-0.101,P=0.053),规范承诺对压力与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β=-0.141,P=0.01)。结论职业承诺对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2009年01期 v.1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崔久荣;王志强;吐达洪;
目的探讨亚健康状态居民的情绪障碍。方法随机抽取2335名所辖居民,以亚健康状态自测-16问卷选择出525名亚健康状态居民作为研究组,另1810名为对照组。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自评。结果研究组焦虑或抑郁亚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伴有可疑焦虑和抑郁障碍为26.48%和40.76%,以及焦虑和抑郁重度水平分别为10.86%和0%;焦虑抑郁并存为28.00%,其中重度占0%。结论本研究表明亚健康状态者伴有较多的情绪障碍,特别是抑郁障碍或共病状态所占比例较焦虑障碍更高,临床实践中应给予重视。
2009年01期 v.17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雪萍;张波;
目的研究河北与新疆地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538名教师采用工作满意度通用量表、世卫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幸福感指数量表测量。结果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存在地区、城乡差异;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对工作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可建立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
2009年01期 v.1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斌;江琴;林贤浩;
目的了解男性成年罪犯在服刑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SCL-90)对罪犯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罪犯的刑期长短、年龄大小、犯罪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罪犯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明显高于正常人群,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尤以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较为明显。而且刑期、年龄、犯罪类型对罪犯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监狱的服刑罪犯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异常,并且需要对不同的罪犯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2009年01期 v.17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张建育;罗龙飞;
目的探讨男犯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特征的关系。方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0名赣州监狱的男犯进行团体测试。结果男犯在亲密度、成功性、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常模;男犯在人格量表精神质、内外向和神经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常模,在掩饰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常模;男犯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特征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男犯家庭环境特征与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2009年01期 v.17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兴梅;吕剑峰;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素质教育干预对特种部队战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特种部队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我们运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针对特种部队战士心理卫生特点,设计了全面提高战士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和实施程序,并对某特种部队的91名战士进行团体教育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教育干预前后战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结果团体心理素质教育干预后,特种部队战士的SCL-90各因子得分明显下降,尤其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意等因子得分与干预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团体心理素质教育干预是战士们容易接受的,能够有效提高战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2009年01期 v.17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李晓玉;高冬东;高峰;
目的对党政干部组织公民行为、离职意向、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自编的组织公民行为问卷、离职意向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工作绩效问卷对党政干部进行调查,用相关分析、路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党政干部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意向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离职意向、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党政干部组织公民行为、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离职意向。
2009年01期 v.1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罗勇;王伟力;肖则兰;
目的调查监所内未成年犯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思考。方法采用访谈方式和运用SCL-90量表对四川泸州市公安局看守所34名未成年犯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成年犯在SCL-90上的总分和总均分,以及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7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组并显著。结论在监所内的未成年犯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政府和司法机构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该问题。
2009年01期 v.1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馨;袁野;刘建安;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对产后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27例2006年1月~2007年2月间在广州市某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事件评定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产妇SDS平均分35.94±7.68。产后明显抑郁症状发生率25.8。负性生活事件、客观支持以及积极和消极的应付方式均对产后明显抑郁症状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明显产后抑郁症状发生者往往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缺乏客观支持,且较多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处理和对待问题,提示我们在预防和干预上应采取多层次综合措施,以降低产后抑郁水平。
2009年01期 v.1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翠玲;王大华;唐丹;刘永广;申继亮;
目的考察老年人在20个月期间抑郁及各相关变量发生的变化以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时间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的测查。结果1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明显下降,所有被试中觉知下降的占66.67%。自评健康状况在70岁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领悟社会支持比较稳定,所有被试中觉知不变的占78.44%。抑郁变化不大,没有比较明显的趋势;2在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中,抑郁是原因变量。在与自评健康状况的关系中,抑郁是结果变量。而与觉知日常环境感只存在简单相关。结论各变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且抑郁并不总是扮演结果变量的角色。
2009年01期 v.17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蕴;黄雪薇;
目的综合研究肺癌患者的心身状况特点及改善对策。方法通过中文全文数据库全面检索近10年国内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排除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后,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6个有关肺癌患者心身状况与常模的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病例组506人。结果对比常模,肺癌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结果显示,躯体化症状评分升高0.32(95%CI0.28~0.37)、强迫症状评分升高0.19(95%CI0.15~0.24)、人际关系评分升高0.20(95%CI0.15~0.24)、抑郁症状评分升高0.48(95%CI0.43~0.53)、焦虑症状升高0.46(95%CI0.41~0.50)、敌对评分升高0.16(95%CI0.11~0.21)、恐怖症状评分升高0.43(95%CI0.39~0.47)、偏执症状评分升高0.31(95%CI0.26~0.35)、精神病性评分升高0.43(95%CI0.39~0.48),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不良心身状况,有必要对肺癌患者进行心身调节及加强心理卫生的保健。
2009年01期 v.17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杜晓光;谢新立;孟玉葆;李幼辉;
目的通过对甲亢~(131)Ⅰ治疗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当前甲亢发病和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从而更具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甲亢~(131)Ⅰ治疗一次性治愈率。方法对219例符合~(131)Ⅰ治疗条件的甲亢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取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结果有67.1%的甲亢患者存在长期的不良精神刺激,无心理诱因而发病的患者占32.9%。结论长期的心理压力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是甲亢发病和病情的迁延不愈主要原因,甲亢患者采用~(131)Ⅰ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2009年01期 v.17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郭琳;侯桂芝;周晓梅;
目的了解地震2周后来院就诊人员的心理状态,依据心理状态提供心理维护。方法设计与地震相关的躯体、情绪、行为、认知相关的项目,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症状检出前5项依次为:恐惧害怕、地震后对精神的影响、反复思考有关事情、容易哭泣、担心再次发生与地震相关的事情。症状的反应强度为轻度最高在48%,中度症状最高在19%,已婚患者、年龄在41岁以上就诊患者对地震后过度敏感或警觉,生理反应明显高于未婚患者,高于20~30岁年龄组。结论地震引发的灾难不仅会给亲身经历的人带来心理的影响,也会给关注地震消息的人带来波及,故应重视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的维护。
2009年01期 v.17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谷岩;刘晓玲;姜涛;张本;马文有;郭建兵;张学治;
目的分析白内障患者手术引发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157例白内障手术患者参加调查。在术前1~2周,手术前,手术结束后和术后第2天分别测量患者状态性焦虑水平。同时在术前测量影响患者焦虑的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负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手术方式、第一/第二只术眼、治疗信息的了解程度等。结果状态焦虑评分在4个时点分别为:T14.5±2,T24.5±1.87,T32.75±0.85,T43.25±1.2(F=12.61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术前视功能、第一/二只眼、特质焦虑、社会支持、手术相关知识与术前术后的状态性焦虑相关有显著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视功能、特质焦虑、社会支持和手术相关知识是术前状态性焦虑的预测因素。而术后状态性焦虑的预测因素为性别、术前视功能、第一/二只眼、特质焦虑、社会支持和知识。结论患者的特质焦虑水平、女性、对手术治疗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术前的视功能水平及社会功能等变量是术前、术后焦虑稳定的预测因素。
2009年01期 v.1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崔凤梅;刘丽娜;范钟方;钱文茹;辛丽君;王金施;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86例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知行为干预,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状态。结果干预后患者SDS评分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地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痊愈。
2009年01期 v.17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宋名扬;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马普替林治疗脑卒中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用帕罗西汀和马普替林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其中治疗后1周末,帕罗西汀组评分下降较马普替林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6周末,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较马普替林组少而轻。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与马普替林相当,但起效快、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2009年01期 v.17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秀芳;栗克清;李喜泼;武浩然;马起民;董秀清;高晓奇;王成武;李冰;史永双;李铁全;李克松;石岩;冯芳;赵玉君;韩冬梅;张君;周晓坤;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周岁的人群10073名,以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为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为调查的诊断工具。功能状况评价采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1.90‰(95‰CI:37.77‰~46.04‰),时点患病率为26.38‰(95‰CI:23.08‰~29.69‰)。女性终生及时点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1),农村女性的终生和时点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农村男性(P<0.01)。女性30岁以上患病率较高。重性抑郁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比率男性56.10%,女性55.95%,两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受损程度重度发生率男性为68.29%,女性48.81%,男性高于女性(P<0.05)。结论重性抑郁障碍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障碍,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的患病率高,男性心理、社会及职业功能损伤程度的重度发生率高于女性。
2009年01期 v.17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黄芹;温云辉;李惠仙;唐岩;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9例,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1]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经干预后,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且干预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减少复发,疗效肯定。
2009年01期 v.1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任翠玉;史玲;杨云龙;李玉欣;原岩波;
目的介绍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手段,为改善和加强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方法对近年来有关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回顾、归纳总结。结果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社会功能、预防复发有明显的作用,但存在一些问题。结论精神疾病院外综合康复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2009年01期 v.1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于瑞彦;李健;马丽;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7月~2004年6月120例首次住我院治疗并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同样的药物维思通维持治疗。对研究组进行半年继续健康教育;于试验前及1年半后,分别对两组的复发率、自知力评分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研究组复发率(10.6%)低于对照组(30.2%,P<0.05);研究组自知力评分试验后[(2.9±0.8)分]低于试验前[(3.0±1.2)分],P<0.05,而对照组由(2.8±1.2)分升至(5.4±2.4)分,(P<0.01),研究组BPRS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9年01期 v.17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方洁;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体疗效相仿,两组减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轻,安全性好。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可用于老年抑郁症患者。
2009年01期 v.17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