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平;
目的采用家庭治疗促进自闭症儿童心理康复。方法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正在接受结构化教育、感觉综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的自闭症儿童中,随机选择1/2比例(5名)儿童同时进行家庭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感觉能力(t=3.769,P=0.003)、交往能力(t=2.567,P=0.039)、躯体运动能力(t=2.687,P=0.035)、总分(t=2.719,P=0.033)的得分显著改善,其他项目也存在着下降的趋势。结论家庭治疗可以促进自闭症儿童心理康复,提升患儿的感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躯体运动能力。
2009年12期 v.17 1409-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张月良;罗明;刘霞;衡克礼;李沛亨;陈云秀;蔡旭明;冯杰;程庭静;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疑病、躯体化等精神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1278例进行调查评定,筛查后再进行精神科诊断。结果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总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且SAS总粗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40.69%,SDS总粗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35.99%,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症状者占总调查人数的25.01%。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的年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社会支持系统均有关。医院住院患者的SCL-90总分、均分,9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疑病和躯体化等精神症状,住院患者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综合医院医生识别精神症状率低。
2009年12期 v.17 1411-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耿峰;董毅;刘寰忠;夏海涛;郁道鹏;蔡春岚;郜见亮;谢军;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量表(SSMI)对3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同时做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精神症状评估。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SSMI-C总分的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包括:病程(r=0.12,P<0.05),PANSS抑郁因子分(r=0.18,P<0.01),SES评分(r=-0.40,P<0.01),GSES评分(r=-0.22,P<0.01),EPQ的P分(r=0.22,P<0.01)、E分(r=-0.22,P<0.01)、N分(r=0.42,P<0.01)和L分(r=-0.25,P<0.01),SCSQ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r=-0.14,P<0.05)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r=0.19,P<0.01),SSRS的客观支持评分(r=-0.25,P<0.01)、主观支持评分(r=-0.18,P<0.01)和支持利用度评分(r=-0.25,P<0.01)。回归分析结果:EPQ的P分、SES评分、SSRS的客观支持评分和PANSS抑郁因子分进入回归模型,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30、-0.23、-0.19、0.1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多个因素有关,其中神经质人格特征、自尊水平、社会客观支持和抑郁情绪对患者的病耻感体验水平有着预测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413-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孙德生;尹焕新;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和阿立哌唑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副反应较轻。结论奎硫平和阿立哌唑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疗效,且疗效相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2009年12期 v.17 1416-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俊仙;高平来;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奎硫平组各30例,治疗6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利培酮组总有效率为83.3%,奎硫平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主要副反应是肌强直,表情呆板;奎硫平组主要副反应是困倦,头晕。结论利培酮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疗效,两药副反应均较轻。
2009年12期 v.17 1420-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蒋幸衍;黄寅平;徐清;陆雅娜;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结果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显著疗效,但阿立哌唑组在改善(CQOLI-74)总分、躯体健康及社会功能维度均优于利培酮组。利培酮组不良反应比阿立哌唑组多。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阿立哌唑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提高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优于利培酮。
2009年12期 v.17 1421-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昆武;黄朝红;周莉;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06例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53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6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2009年12期 v.17 1423-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梁福安;闻会英;齐巧玲;王会琴;张少军;赵玉玲;张金桥;冯梅;刘伟;陈兰;李子龙;李静;刘彦辉;
目的探讨暴力违法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特征。方法采用脑电记录仪对400例司法鉴定涉嫌暴力违法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描记。结果暴力组脑电图异常频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暴力组癫痫样放电征在左侧、右侧与双侧的表达频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癫痫样放电征左侧大脑半球表达频度显著高于右侧(P<0.005);暴力组癫痫样放电征涉及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频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癫痫样放电征多在颞叶、额叶表达;暴力组癫痫样放电征总体表达频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违法行为可能与大脑损害及大脑癫痫样放电征有关,大脑异常放电冲动刺激可能是导致患者暴力违法的重要因素。
2009年12期 v.17 1425-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沐志强;杨顺英;李弼;
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美国NEO-PI-R人格问卷对110例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NEO-PI-R的人格维度的E、C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具有低E和低C分。两组在30种特质层面中的N1、E1、E4、E6、O6、A3、C4及C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
2009年12期 v.17 1427-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忠;李丽;王立娟;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心电图QTc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齐拉西酮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8周末测量心电图QTc。结果齐拉西酮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8周末心电图QTc总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齐拉西酮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心电图QTc无延长现象。
2009年12期 v.17 1429-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学志;谷岩;于振剑;王刚;姜宝顺;王长奇;
目的探讨劳拉西泮结合心理干预在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符合CCMD-3诊断的广泛性焦虑性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单用劳拉西泮治疗;研究组33例,为劳拉西泮结合心理干预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治疗2、4、6、8周末以及半年后随访时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末两组SAS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明显的下降(P<0.01);治疗6周末两组间SAS和HAMA评分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半年后随访,两组间SAS和HAMA评分以及复发率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劳拉西泮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更好,尤其是远期疗效效果显著,推荐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
2009年12期 v.17 1430-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储耀辉;张香云;陈金萍;李兴艳;刘建从;魏玉莲;
目的探讨2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得分在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司法鉴定与非鉴定组的异同。方法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者43例,非鉴定者44例,分别进行2项必选数字记忆测验(BFDMT)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查(WAIS-RC),对鉴定组和非鉴定组之间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MR鉴定组总分、容易条目得分明显低于非鉴定组(分别为P<0.05、P<0.001),在困难条目得分上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鉴定组的智商、言语智商值都明显低于非鉴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操作智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R鉴定组BFDMT测验总分、容易条目分、困难条目分与WAIS-RC测验的智商总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BFDMT得分的高低有助于司法鉴定MR患者的诊断。
2009年12期 v.17 1418-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建琴;杨金伟;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实验组实施案例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讲授式教学,结课后采用调查问卷和统一命题测验两种方法来检测案例教学的效果。结果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心理学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10个项目上的应答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组测验成绩(81.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6.13分),两组成绩比较,t=12.05,P<0.001。结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009年12期 v.17 1450-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广亚;张理义;汪广剑;陈方斌;
目的应用ROC曲线评价精神疾病预测量表(MDPS)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7例住院患者使用MDPS评定,并以CCMD-3为金标准诊断精神分裂症145例为病例组,其余112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病例组MDPS的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精神疾病预测量表总分及精神病性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55.3%、84.4%。以精神病性因子≥6为临界值,预测精神分裂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及Youden指数分别为70.3%、83.9%、4.37、0.542。结论精神疾病预测量表简便、准确、实用,具有临床使用价值,适合推广用于精神疾病的预测。
2009年12期 v.17 1452-1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丽娜;王聪哲;杨绍清;许春梅;李妲;张郢;朱小茼;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效果。方法对华北煤炭医学院某系08级50名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对团体辅导前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得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大学新生交往焦虑的前测得分明显高于常模(t=2.148,P<0.05);团体心理辅导后大学新生的交往焦虑的评分明显下降(t=-3.759,P<0.01)。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454-1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卢勤;
5.12地震后,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承办了中国移动100865心理援助热线,两个月间接听咨询电话7360个。心理热线在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接受现实、重建社会支持上起到了明显效果,并成功干预有明显自杀意图的个案18例,其中有自杀行为的3例,有伤害他人行为并欲杀他人的危机事件1例,对28例需要进一步跟踪的个案进行3个月和半年后随访,显示干预效果良好。通过此次积累的经验,对心理热线在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同时对未来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2009年12期 v.17 1456-1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强;王柏根;卢菁菁;
目的了解有明显敌对倾向的高一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中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51名高一学生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敌对倾向分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测量,并以敌对倾向分量表的因子分为依据分为3组,即≥3分组、<3分≥2分组和<2分组,比较这3组之间EPQ各因子的均分。结果851名高一学生中有27名存在明显的敌对倾向,占3.17%;方差分析提示EPQ量表的L、N、P因子标准分在3个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LSD-t检验N因子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0.001);<2分组与其它2组在L、P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其它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21.15%高一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敌对倾向,3.17%高一学生有明显的敌对倾向;高N因子分是引起高一学生敌对倾向明显的主要个性特征,并与P因子分偏高和L因子分偏低有关。完善中学生个性可能是降低敌对倾向,促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2009年12期 v.17 1436-1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余祖伟;孙配贞;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及学校满意度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线上游戏成瘾量表、自尊量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1427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对网游成瘾存在负向预测作用;2学校生活满意度在自尊与网游成瘾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4%。结论自尊可以预测网游成瘾倾向,低自尊者更容易网游成瘾;学校满意度在自尊与网游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438-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柏根;王强;卢菁菁;
目的建立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由受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分批测量2005、2006年两届高一新生1727名,比较两届学生SCL-90、EPQ测量结果;SCL-90测量结果与刘恒等2004年建立的我国中学生SCL-90常模(对照组)比较。结果两届学生总数分别为851和876名,其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别为77和124名,分别占总测试人数的9.05%和14.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68,P<0.005);06届高一新生SCL-90测量结果所有因子分与05届高一新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384~7.320,P=0.000~0.017);两届高一新生SCL-90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除06届的偏执因子(U=0.871,P>0.05)外,其它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2.176~9.861,P<0.05~0.001)。结论重点高中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中学生常模,学习压力可以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2009年12期 v.17 1441-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陶宇;李彩娜;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及其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自我控制量表修订版及根特教养方式量表对96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成瘾与自我控制、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显著;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的消极控制维度与网络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母亲消极控制维度的中介因素。
2009年12期 v.17 14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1 ] - 林文瑞;王壬;
目的了解农民工子女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特点。方法采用访谈提纲施测和个案访谈。结果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在儿童社交问题解决目标、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适当性、解决社交问题所选策略的原因解释等较多选项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民工子女在社交问题解决策略的许多方面不如城市学生,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际的指导和教育。
2009年12期 v.17 1447-1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东伟;唐爱香;张会欣;李永生;马瑞;张郢;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大学班集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1个班级的45名同学进行为期1个月的训练。结果大学生的总体人际困扰程度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得分(t=-2.88,P<0.01);大学生在人际交谈困扰程度(t=-2.46,P<0.05)、人际交往困扰程度(t=-2.88,P<0.05)2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班集体健康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团体成员贡献水平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t=2.27,P<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降低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和提高班集体的健康度。
2009年12期 v.17 1459-1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金生;
目的探讨自我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班抽取大学生328名,采用自我认同确定性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和攻击性量表(BAQ)进行测试。结果个人认同确定性与心理问题评定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认同确定性与除愤怒之外的各分量表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形象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敌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个人认同确定性对抑郁的预测作用最为明显;社会认同确定性对社交焦虑和苦恼的预测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对攻击性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自我认同确定性与抑郁、社交回避和苦恼、攻击性之间确有明显的关联。
2009年12期 v.17 1461-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董佳羽;张芳;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成瘾、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方法以420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网络成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2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中介效用检验中,学习倦怠在专业承诺与网络成瘾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学习倦怠在网络成瘾与专业承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464-1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晨;班兰美;李彩娜;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困扰现状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7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人际困扰整体水平较低,男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困扰上显著高于女生,大三学生在交谈交流、待人接物和人际困扰总分上显著高于大四学生;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的年级、性别差异;3人际困扰总分及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相关显著,不同人际困扰水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困扰能显著预测其主观幸福感。结论大学生的人际困扰与其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人际困扰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009年12期 v.17 1466-1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嫘;
目的探讨高师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795名高师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高师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接近中等水平,尤以情绪低落严重;性别、年级、学科分别对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和总的学习倦怠有显著的影响;高师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程度较低,对学习倦怠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结论建立高师大学生学习倦怠的防御机制应重视自我和谐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2009年12期 v.17 1469-1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嫱;任文芳;
目的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在专业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总均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受到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2009年12期 v.17 1473-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高金金;訾非;宗春山;何明华;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奥运志愿者的志愿动机的研究,为今后大型赛事的志愿者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提供启示。方法对27位大学生奥运志愿者采取半开放式朋辈访谈的方法获得质化数据,采用编码和类属分析的方式分析文本数据,归纳志愿者志愿动机的类型。结果本研究将志愿动机归纳为两大类:"个人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其中个人动机又包括"体验与满足好奇心的需要"和"自我提升的需要";社会性动机包括"回报社会"和"荣誉感"两种动机。大学生奥运志愿者的志愿动机以个人动机最为突出,但社会性动机也比较普遍。结论在志愿者管理中,了解每一种志愿工作的志愿者动机特点,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009年12期 v.17 1475-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
目的探讨大学生不同个性对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及个人空间圈的方位效应。方法实验设计为4(性别组合:男向男,男向女,女向男,女向女)×2(内外向:内向,外向)×2(情绪稳定性:稳定,不稳定)×4(方位:前,后,左,右)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性别组合,内外向,情绪稳定性为组间变量,方位为组内变量;实验因变量为主试与被试间距离。结果1性别组合(男向男,男向女,女向男,女向女)、内外向及情绪稳定性对个人空间圈的作用不显著;2不同方位(正前、正后、正左、正右)对个人空间圈距离有异常显著的影响[F(3,63)=27.628,P<0.001]。结论个人空间圈存在方位效应。
2009年12期 v.17 1478-1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苟增强;巩杏泽;
目的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肖计划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对沧州市3所高职高专院校309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上、在应对方式的合理化和自责因子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恐怖呈负相关;求助与抑郁、精神病性呈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之间呈正相关。结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并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2009年12期 v.17 1481-1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雅妮;周颖华;吴均林;
目的了解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及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学选修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自编调查问卷对某医学院8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97.6%的医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选修课对自身有启发、帮助作用。但在遇到心理困扰难以解决时,57.6%的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医学生大多希望采取网上咨询和高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009年12期 v.17 1483-1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月琴;
目的了解青岛地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以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UPI)为工具对6500名大学新生施测。结果青岛地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占20.4%;大学新生有无"振兴中华"、"提高教养水平"和"积极参加社团"入学动机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t=9.64,P<0.01;t=3.66,P<0.01;t=3.22,P<0.01)。结论要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动机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及社团文化教育。
2009年12期 v.17 1486-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青;李笃武;孙宏伟;张彧;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承诺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从山东省各高校随机抽取400名教师作为样本,采用工作压力量表,组织承诺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其中来自评价体制的压力最大(4.99±1.13);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总体较高(4.47±0.99),规范承诺水平最高(5.03±1.14),情感承诺水平次之(4.61±1.26);2科研压力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r=-0.204,P<0.05),并对工作绩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04,P<0.05)。评价体制压力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r=-0.224,P<0.05),并对工作绩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4,P<0.05);3组织承诺是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对二者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结论1目前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较为严重,其中来自评价体制方面的压力最为突出;2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呈负相关,是工作绩效的重要预测变量;3组织承诺对工作压力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488-1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王军;
目的探讨辅导员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工作压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安徽省5所大学113名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总体工作压力方面,已婚辅导员工作压力显著高于未婚辅导员;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辅导员工作压力呈显著负相关,对辅导员工作压力有预测作用。结论加强对辅导员的积极应对指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2009年12期 v.17 1491-1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雪琴;陈天亮;静进;
目的了解广州市医务人员对心理因素与疾病关系以及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及对策的看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22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59.1%的医务人员认为心理卫生保健因素与疾病普遍相关;69.4%的医务人员认为人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水平较低;66.7%的医务人员认为大部分的民群有心理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但75.3%的医务人员认为患者缺乏主动寻求心理卫生保健服务的意识。当前广州市大部分医院缺乏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的培训。结论人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水平有待提高,广州市应尽快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使心理卫生服务真正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2009年12期 v.17 1494-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本亮;王虎;荣良群;鹿德智;
目的对1015名徐矿集团职工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心理因素对职工生活及安全生产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运用心理测试系统对普查量表结果归类和对比分析。结果一线井下职工在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因子中分数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一线井下职工进行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2009年12期 v.17 1496-1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吴继霞;吕倩倩;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与人格特质、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卫生系统新职工进行调查。结果焦虑与情绪性、精神质呈正相关,与掩饰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抑郁与情绪性、精神质呈正相关,与掩饰性、内外倾、一般自我效能呈负相关;焦虑和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焦虑和抑郁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结论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效能感有密切关系,情绪性和一般效能感对焦虑、抑郁的影响作用突出。
2009年12期 v.17 1498-1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程祺;李孝明;
目的调查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情况,探讨人格态度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竞争态度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以及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短式量表,对国有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1过度竞争者的工作满意度低,良性竞争者工作满意度高;2内控倾向较强,对工作的满意感高,外控倾向较强,对工作的满意感低;3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得分高者,工作满意度低。结论人格态度因素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2009年12期 v.17 1501-1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林海程;林勇强;李刚;冯梅珍;范长河;全东明;许明智;钟天平;
目的探讨广州市某区警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团体测试方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某区警察评估,得有效问卷969份。结果广州市某区警察SCL-90各因子分均低于1986年全国常模,大多数低于1999年的全国常模;单因子分在3分以上比例较低,身高体重指数良好;婚姻、家庭类型、经济状态、从事警察的心态、是否经常轮值夜班以及自身的躯体疾病状态对心理健康有影响。结论广州市某区的警察基本素质良好,整体心理健康;调整从警态度,积极面对自身躯体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等,有利于警察更好的工作。
2009年12期 v.17 1503-1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义成;
目的了解青年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调查,并与中国常模和警察院校学生样本比较。结果青年警察总均分阳性反应以上者占总体的21.00%;阳性因子个体发生率前5位的是:恐怖19.00%;偏执17.00%;焦虑15.00%;敌对13.00%;人际关系敏感10.00%;与中国常模比较,呈极显著差异(P<0.001)的因子依次为:恐怖、偏执;呈非常显著差异(P<0.01)的因子是敌对;呈显著差异(P<0.05)的因子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好于警察院校学生对照组并呈极显著差异(P<0.001)的因子依次是:强迫、偏执、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躯体化、敌对、抑郁,在恐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年警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12期 v.17 1506-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真;王琼;李洁;
目的探讨井下矿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所辖7个井区井下作业煤矿工人195人为被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简易应对方式评定量表(SCSQ)进行测量。结果井下矿工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部分因子高于地面矿工;不同井区、不同工龄、有否经历矿难的井下煤矿工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消极应对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井下矿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差于全国一般人群及地面矿工;井下矿工心理健康受其所在井区和工龄的影响;矿难会加重敌对情绪;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消极应对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009年12期 v.17 1508-1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何义成;
目的了解年轻警察的人格状况。方法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FP)对年轻警察进行个性特征测试。结果年轻警察M、O、Q1、Q4因素的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理不健康者占总数的25.00%,被试总体85.00%没有成就、70.00%无创造力、15.00%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结论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年轻警察的心理干预,强化个性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训练。
2009年12期 v.17 1510-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蒋重清;姚潇囡;刘亚轩;许晶;
目的探讨城市老年人社会角色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从"现任、看重、满意"三维视角调查了辽宁省大连市、丹东市、朝阳市219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及其主观幸福感。结果老年人的满意角色数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力(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62);老年人在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和夫/妻角色上的满意可以增进其主观幸福感;那些"现在是而且看重也满意"自己作为父/母、爷爷/奶奶、夫/妻角色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孤寡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最低。结论老有所为、家庭和谐、亲情密切对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增进效果。
2009年12期 v.17 1512-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敖贵;
目的对我国当前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行业管理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人体会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要冷静思考和对待,行业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结论结合国情,积极稳妥地发展我国心理咨询事业。加大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力度,整顿规范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
2009年12期 v.17 1515-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梁福安;李少成;闻会英;齐巧玲;王会琴;张少军;张金桥;冯梅;李子龙;陈兰;刘彦辉;李静;2009年12期 v.17 1518-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唐平;宋杨;陈屹;
目的在长期心理门诊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和总结出一种具有科学性、独特性和有效性,且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心理治疗方法。方法案例研究与实践总结,对比分析与概括,理论分析与逻辑检验。结果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BT)是建立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传统心理学的四大理论、心身相互作用规律和积极心理学等综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现代认知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和行为治疗以及"障碍性思维记录表"的深入分析、总结和提炼得出的一种独特的专业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心理治疗方法。结论积极认知行为治疗是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一种具体心理治疗方法。
2009年12期 v.17 1521-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章国燕;张靓;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价值取向是敏感的问题。心理咨询中回避价值参与是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价值中立"。但是,如果基层部队的心理医生在咨询中坚持"价值中立"原则的绝对性,可能使得咨询关系难以稳定,对青年官兵心理咨询产生不利的影响。纯粹的"价值中立"是不现实的,基层部队心理咨询需要科学合理的价值参与。
2009年12期 v.17 1524-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君;李焰;
目的介评从家庭治疗领域中派生出来的叙事治疗。方法整理和回顾近年来叙事治疗的研究和文献,评述了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技术和临床应用。结果叙事治疗强调个体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文化的压制。通过外化、解构、重写等技术,个体把自我认同从文化的压制中解放出来,就会获得力量,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生命挑战。叙事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治疗进食障碍、自闭症等。结论该疗法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它要求治疗师"不知道"的立场对有经验的治疗师是个挑战。未来研究方向是叙事治疗的本土化。
2009年12期 v.17 1526-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1 ]
- 王再萍;李辉;罗小兰;朱红;
在临床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中,遭遇情感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在来访者述说他们的痛苦的背后,是他们对于信息的筛查和过滤,那些符合他们模式的信息被选择,被加强进入到他们所叙说的故事中,而那些不符合他们模式的信息则被忽略。因此解决这类问题可从他们的故事入手,采用叙事治疗的方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1个个案的3次咨询,系统介绍叙事治疗的过程及来访者的变化。
2009年12期 v.17 1529-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尚晓可;金洪源;
目的探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对情绪性腹痛干预的有效性,为情绪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基线实验设计,运用条件性情绪干预法对情绪性腹痛来访者进行9天临床干预,每天1次,每次1.5小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和腹痛症状体验分值的变化评估干预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结束后,来访者的HAMA得分由前测的35分降至8分,低于14分的临界值;基线观察阶段来访者症状体验分值很高,干预后指标值迅速降低并达到稳定,6个月回访无复发迹象。结论条件性情绪干预法是治疗情绪性腹痛的有效方法。
2009年12期 v.17 1531-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慧;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1名患有抑郁症的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治疗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来访者进行测试为68分,属于中度抑郁。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为期5天的5次放松训练,治疗后其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为46分,达到正常值,来访者的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除。结论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适合于推广和使用。
2009年12期 v.17 1535-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