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精神卫生研究

  • 62例神经症大学生临床研究

    咸丽玲;胡月;鲍英善;

    目的研究神经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躯体症状的关系,为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神经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SDS和SCL-90对大连理工大学校医院共62例神经症患者分析。结果神经症患者躯体症状从强到弱依次为:睡眠障碍、疲乏、胃肠不适、头晕、头痛和心慌。结论以躯体症状就诊是校医院神经症患者的特点,神经症躯体症状与心理障碍互为因果,神经症配合心理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更好。

    2009年11期 v.17 1281-1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良森田疗法与安眠药物对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闾金杰;拜有根;黄胜华;叶成启;周婷婷;

    目的比较改良森田疗法和安眠药物对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1例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分成3组,A组单纯药物治疗;B组单纯改良森田治疗;C组为安眠药物合并改良森田疗法治疗,疗程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1](PSQ I)、焦虑自评量表[2](SAS)、抑郁自评量表[2](SDS)评定疗效,半年后再随访。结果安眠药物治疗失眠起效快,短期效果好;森田疗法不但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且能改善与失眠相关的心理状态,远期疗效较好且优于联合组。结论改良森田疗法是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的较好方法。

    2009年11期 v.17 1282-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患际交往的初步研究

    徐晶宇;王晓婉;胡娟;徐亚金;符丹萍;

    目的探讨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患际交往现状与特点。方法采用自制的患际交往问卷及信任他人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调查工具,分别于住院早期(1周末)、后期(4周末),对394名精神科封闭式病房的住院患者进行测试。结果①住院早期、后期分别有51.8%、83.2%的患者认同患际交往的重要性;满意率分别为50.3%、54.1%;②住院早期,患际交往主要受模糊动机支配(54.8%),人际吸引以疾病相似性(59.4%)为主;住院后期,以感情需要为优势动机(77.0%),人际吸引以人格品质(64.5%)为主;③住院早期、后期,患者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分别为(2.05±0.63)分、(1.97±0.66)分,均高于普通人群(均P=0.000);信任他人量表评分分别为(1.87±0.78)分、(1.88±0.76)分,均与普通人群相近(P=0.960、0.781);④住院后期,患际交往时间、交往人数、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高于住院早期(P=0.038~0.000);⑤患际信息沟通对医疗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结论在精神科封闭式病房住院治疗过程中,患际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医疗关系,需予重视并进一步研究。

    2009年11期 v.17 1284-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区情绪识别缺陷及其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

    程赓;董毅;汪凯;朱春燕;李孝明;耿峰;张凤凤;陈新宇;

    目的比较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眼区基本、复杂情绪识别能力的差异,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区情绪识别能力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和眼区复杂情绪识别任务(ECEDT)对1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同时对患者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 SS)、焦虑自评量表(SA 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患者组EBEDT总正确数(13.77±3.71)和怒正确数(2.07±1.17)以及ECEDT正确数(17.85±4.37)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87±2.56)、(3.08±0.85)和(20.49±3.56),均P<0.01]。控制PAN SS总分的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A S评分与EBEDT总正确数(r=-0.306,P<0.01)、悲(r=-0.245,P<0.05)、喜(r=-0.250,P<0.05)、惊(r=-0.260,P<0.01)的正确数,以及ECEDT总正确数(r=-0.209,P<0.05)呈负相关;SDS评分与EBEDT总正确数(r=-0.318,P<0.01)及喜(r=-0.233,P<0.05)、怒(r=-0.263,P<0.01)和惊(r=-0.223,P<0.05)的正确数呈负相关。结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眼区的基本和复杂情绪识别能力缺陷,其眼区情绪识别能力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存在相关。

    2009年11期 v.17 1287-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及对预后影响调查

    刘人申;汪作为;

    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以及睡眠障碍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抑郁症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前PSQI评分与性别(F=8.67,P<0.01)、受教育年限(r=-0.33,P<0.01)、躯体疾病(F=6.68,P<0.01)、家族史(F=4.04,P<0.05)、首发与否(F=20.43,P<0.01)、积极应对分(r=-0.44,P<0.01)、消极应对分(r=0.23,P<0.01)、HAMD(r=0.22,P<0.05)、HAMA(r=0.31,P<0.01)、SIOSS(r=0.56,P<0.01)明显相关,治疗后PSQI评分与HAMD、HAMA、SIOSS均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危险因素较多,对疾病结局有不良影响。

    2009年11期 v.17 1290-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共病的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对照研究

    路保慧;汪丛敏;陈会然;张春长;刘梦慧;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及二者联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共病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共病患者92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认知行为组、抗焦虑药物组、二者联合治疗组,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HAMA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认知行为组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药物和二者联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焦虑症共病均有显著疗效,安全性好,联合治疗显出一定优势。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2009年11期 v.17 1292-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舍曲林与氯丙嗪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

    王英群;

    目的比较舍曲林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强迫症60例,随机分为舍曲林与氯丙咪嗪两组,舍曲林组给予舍曲林50-100m g/d;氯丙咪嗪组给予氯丙咪嗪150~225m g/d,观察8周。结果两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舍曲林组第1周末起效,氯丙咪嗪组第4周起效,起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副反应两组比较舍曲林组小(P<0.01)。结论舍曲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强迫症药物。

    2009年11期 v.17 1294-1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风险认知状况初探

    李欣忆;张春艳;

    目的调查兰州市某美沙酮门诊的维持治疗人员对吸毒事件的风险认知状况。方法采用风险认知调查表和背景资料调查问卷、复吸倾向问卷对200名治疗人员进行测量,对照组150人按要求完成风险认知调查表。结果①治疗人员对吸毒事件的风险认知评分与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因素无显著相关,与戒毒次数有显著负相关,与服用美沙酮的时间有显著正相关,与复吸倾向有显著负相关;②治疗人员对吸毒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普通人群。结论治疗人员对吸毒事件的风险认知可能是复吸的一个预测因子,有必要采用认知干预方法提高治疗人员对吸毒及其他高危事件的风险认知水平。

    2009年11期 v.17 1295-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张富;毛庆娟;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名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度洛西汀和氟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评定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度洛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但度洛西汀起效更快;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安全有效。

    2009年11期 v.17 1298-1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张帆;熊昆武;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与奎硫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及奎硫平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能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疗效与奎硫平相当,不良反应较奎硫平更少。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2009年11期 v.17 1299-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短期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地震后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

    周为;何庆华;

    目的观察短期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地震后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汶川地震后首次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为期2周的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并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的睡眠因子及每晚总睡眠时间来评定疗效。结果研究组的睡眠因子在治疗第1周末即有显著下降,在第2周末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第2周末总睡眠时间均有显著增加,但研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短期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地震后失眠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2009年11期 v.17 1301-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奎硫平及齐拉西酮对心电图QTc影响的研究

    刘忠;王立娟;李丽;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心电图QTc的影响。方法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及齐拉西酮组,应用奎硫平与齐拉西酮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8周末测量心电图QTc作对照研究。结果奎硫平组及齐拉西酮组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8周末心电图QTc总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奎硫平组各时段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齐拉西酮组随时间延长QTc缩短,各时段Q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奎硫平与齐拉西酮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心电图QTc无延长现象。

    2009年11期 v.17 1302-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心身医学研究

  • 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

    管筱玲;杨艳杰;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以年龄19岁~80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均接受常规临床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综合心理干预。采用合理的脑卒中临床试验疗效判定方法评价康复效果。结果①组内比较,心理干预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提高,抑郁症状减轻;②组间比较,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予以脑卒中后患者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2009年11期 v.17 1304-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崔凤梅;闫玉娟;边如玉;马海英;刘艳丽;高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 IEF)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49.54±18.98,社会支持总分为36.81±9.10,其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923,P<0.01)。其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维度与SSRS的10个条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21~0.946,P<0.05,P<0.01)。结论加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2009年11期 v.17 1311-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影响研究

    王桂英;刘艳雪;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样本来自我院住院的100例子宫全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于患者入院后第2天、术前1天及术后第3天进行SA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手术室护士实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程护理措施。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所有子宫全切患者术前均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术前1天的SA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分值降低,而对照组则上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第3天S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子宫全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降低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减轻应激反应程度,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对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可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9年11期 v.17 1313-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团体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影响效果研究

    王宇;张曼华;史从戎;张宏伟;

    目的以建立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支持小组的形式,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实施地点为湖南省某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愿参加小组心理辅导和干预的HIV/AIDS患者19人组成2个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为期4次,每次3小时的团体心理干预,采用激惹、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ID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及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小组成员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易激惹状态有所改善;在寻求社会支持和应对问题的方式方面也有显著变化。结论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其社会支持和同伴支持、改善应对策略有一定效果,值得应用和进一步的推广。

    2009年11期 v.17 1316-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住院离退休老干部抑郁相关因素调查及分析

    李芹英;孔英;赵爽;焦淑莉;郑愈梅;

    目的探讨住院离退休老干部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及老年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20例离退休老干部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数据。结果住院离退休老干部抑郁总的发生率为34.5%,其中轻度抑郁发生率为31.4%,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为3.2%。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老年抑郁症与婚姻、子女关心、业余爱好、受教育程度、躯体疾病、健康自评、继续工作、日常锻炼有关(P<0.05)。结论注意观察离退休老人的情绪变化,从躯体、心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给予重视。

    2009年11期 v.17 1321-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放松训练对改善CT增强检查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观察

    耿跃然;于瑞彦;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技术改善CT增强检查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样本为我室2009年1月~2009年3月因各种原因需做CT增强检查的病人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 S)和心率、血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定其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实施放松治疗后交流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对照组病人检查后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放松训练使CT增强检查患者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提高了检查质量。

    2009年11期 v.17 1337-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疆克拉玛依社区老年人的孤独状况与心理卫生水平分析

    高新义;周晨;陈培文;王荣平;杨凤池;

    目的调查克拉玛依区不同性别、收入水平、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孤独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克拉玛依区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样克拉玛依区5个街道老年人926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Rasch型孤独量表,测查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孤独水平,进一步分析孤独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克拉玛依区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水平低于全国常模(1986);孤独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结论运用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在社区老年人中开展心理辅导,构建适于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模式对提高社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11期 v.17 1339-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职业群体心理研究

  • 深圳特区内医务人员情绪健康状况调查

    位照国;戎笛声;邱友胜;周志坚;

    目的了解深圳特区内医务人员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深圳特区内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采用工作生活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比较分析SAS、SDS标准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焦虑抑郁情绪的有关影响因素。结果共计抽取1423名医务人员,SAS、SDS标准分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群常模(P<0.01),护士组SAS、SDS得分高于医生和医技人员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经常遭遇患者方暴力(言语或行为)、躯体健康自评因素对大部分医务人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有贡献,不同性别职业分组内有各自不同的影响因素。结论深圳特区内医务人员较国内普通人群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其中护士的焦虑抑郁情绪负荷重于临床医生和医技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成因各自不同,躯体健康状况和遭遇患者方的暴力性言语和行为是造成深圳特区内医务人员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深圳特区内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2009年11期 v.17 1306-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边检基层民警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张燕贞;治国;李应禧;

    目的探讨边检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MBI-H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33名边检基层民警进行测量。结果1边检基层民警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低下较严重,去人性化中等;2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3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因子与SCL-90各因子及总均分的相关均非常显著(P<0.01),个人成就感因子与SCL-90的抑郁和敌意因子相关显著(P<0.05)。结论边检基层民警的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

    2009年11期 v.17 1309-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深圳南疆工业区劳务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郭丽花;崔萍;

    目的了解深圳劳务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261名劳务工进行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劳务工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差异性显著;低年龄段劳务工得分高于高年龄段,除了躯体化、恐怖和偏执3个因子外,其余6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劳务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年轻劳务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症状。

    2009年11期 v.17 1315-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警察职业倦怠研究

    李儒林;

    目的调查356名警察职业倦怠情况。方法采用个别施测和集体施测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李超平教授在国内修订的MBI-GS对320名警察进行调查。结果1警察在情感衰竭维度上达严重水平,特别是女性警察、警龄较长的警察和高学历警察,但在整体警察的成就感维度上获得分值较高;2男性警察在玩世不恭维度上显著高于女性;3未婚警察在玩世不恭维度上显著高于已婚警察;4高学历警察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维度上显著高于低学历警察。结论以MBI-GS为工具对警察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研究,警察在倦怠3个维度上的得分中表明成就感较高,情绪衰竭水平较严重。

    2009年11期 v.17 1319-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

    牛田华;孟庆跃;宋涛;李向云;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农村抽取老年人603例,利用Kessler10量表对调查人群的心理健康进行测量,自制影响因素问卷,采用面对面访谈形式获取资料,应用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结果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分为20.322±8.123,受躯体健康状况、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每周锻炼次数、两周内是否患病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决策部门应关注经济收入低、躯体健康状况不好、与子女关系欠佳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9年11期 v.17 1324-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陈琼琼;王滨;曲羽佳;

    目的探讨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甘肃省262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测试。结果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SCL-90评分较一般人群高;阳性因子分≥2的检出率最高为强迫症状,≥3检出率最高为抑郁症状;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医务人员躯体化表现较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严重;不同级别医院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结论甘肃省基层医务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引起关注。

    2009年11期 v.17 1326-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苏北地区失地农民心理异常与社会保障多因素研究

    卓朗;张训保;刘益明;程志国;吴文俊;

    目的了解失地农民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和社会保障现状,分析当前形势下,失地农民的身心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状况和对社会关怀的需求状况。为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徐州市两社区失地农民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0份。结果失地农民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有近一半的失地农民心理异常。超过一半的农民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或差。超过60%的人没有职业,超过65%的人没有医疗保险,超过80%的人没有养老保险,超过90%的没有失业保险。年龄低、无职业、健康状况差、无经济帮助、无社会保障措施成为心理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失地农民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有近一半的失地农民心理异常。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失地的农民的社会支持。

    2009年11期 v.17 1328-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双37”高射炮兵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田彬;

    目的探讨"双37"高射炮兵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43名"双37"高射炮兵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进行了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的"双37"高射炮兵在SCL-90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双37"高射炮兵自我概念及各因子(自我批评因子除外)均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的正相关。对"双37"高射炮兵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心理自我,其次是生理自我。结论引导"双37"高射炮兵正确评价自己、悦纳自己是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2009年11期 v.17 1331-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煤炭企业管理者心身健康状况研究

    马文有;裴华;张凤阁;张本;陈龙;马新英;

    目的探讨煤炭企业管理者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在开滦10万人口的总样本中,抽取比例为5%,即(10万人×5%=5000人)为样本,其中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法确定管理者样本1146人。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编心身疾病调查表、一般心理健康量表、一般心境量表(又称简明心境量表)测查样本的心身状况。结果管理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仍有2.74%到26.14%的管理者存在心身症状,存在较多心身症状的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五官系统。80%左右的管理者心理健康,20%的管理者存在焦虑、紧张、烦恼、沮丧、疲劳和压力感等心理问题。管理者总体上以正性情绪为主,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情绪。结论管理者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较多心身症状,20%的管理者存在心理问题。总体上以正性情绪为主,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情绪。

    2009年11期 v.17 13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研究

  • 军医大学生个性和气质追踪调查

    鲁娟;崔乔礼;李健;

    目的追踪调查军医大学生的个性和气质。方法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气质量表,对某军医大学入校学员进行调查,3年后(实习前)再次对这些学员进行调查。结果军医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N分下降。情绪稳定性得到增强;气质类型构成比发生了变化(P<0.05)。女学员的性格更外向,护理学员的性格更外向、情绪更稳定。结论军医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个性和气质都不稳定,仍然是个性和气质的可塑期;军校环境可能有利于学员的情绪稳定的提高。

    2009年11期 v.17 1335-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王凯旋;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5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在学生类型上,大学生的时间监控观(t=2.34,P<0.05)、总体时间管理倾向(t=2.20,P<0.05)、计划(t=2.34,P<0.05)、反馈性(t=2.23,P<0.05)存在显著差异。生活满意度中除了健康满意度(t=-0.04,P>0.05)因子外的各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不同水平时间管理倾向在生活满意度(t=8.36,P<0.001)上呈现出显著差异。③时间监控观(β=0.235 P<0.001)对总体生活满意度有最强的直接预测力,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β=0.570 P<0.001;β=0.196 P<0.001)对总体生活满意度起间接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2009年11期 v.17 1342-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某公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个性状况调查分析

    杨春;巴华杰;林子清;

    目的了解公安院校研究生群体的个性状况,对警察研究生的整体个性特征进行评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EPQ中国简版)对某公安院校研究生一年、研究生三年的研究生中随机抽取176名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74份。与中国青年常模进行对比。结果与全国青年男女常模相比,男女研究生EPQ的E分较高(P<0.05),女研究生N分较低(P<0.05);男女研究生P分较均低(P<0.01);男女研究生L分较低(P<0.05);不同群体间个性各因子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公安院校研究生的个性特征良好,较全国青年常模有更加外向合群、情绪稳定的优点。

    2009年11期 v.17 1345-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

    王红;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1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根据查阅文献的自编问卷。结果37位专职教师中,女性31人,占83.78%;男性6人,占16.22%。硕士学历29人,占78.38%;博士和本科学历分别4人,分别占10.63%。所学专业为心理学者30人,占81.03%;其他专业者7人,占18.82%。讲师职称20人,占54.05%;教授、副教授职称8人,占21.62%;助教职称9人,占24.32%。从事心理工作年限不超过5年的21人,占56.76%;5至10年之间的9人,占24.32%;超过10年的7人,占18.82%。结论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着男女比例失调,工作年限短,职称水平低等问题。

    2009年11期 v.17 1347-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研究

    黄月胜;王剑;陈蜀湘;

    目的考察贫困大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其人格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化版(NEO-FFI)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作为测查工具,对湖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其中409名贫困大学生与抽取的457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在神经质、责任心特质上和朋友支持、居住环境、经济支持来源及参与活动情况上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人格的经验开放性在贫困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上主效应或交互作用显著;贫困大学生神经质因子与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人格的其余各因子除经验开放性与责任心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与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外倾性和责任心是社会支持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贫困大学生相对非贫困大学生具有高神经质、高责任心的人格特质,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支持具有性别和专业差异,人格特质对社会支持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09年11期 v.17 1349-1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医科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的相互关系探讨

    戴革;雷良忻;邓稳根;杨丽霞;姚耀飞;

    目的了解医科大学生孤独状况,探讨孤独感与自尊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0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有相当多的医科大学生表示经常体验到孤独,医科大学生的孤独感在家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而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医科大学生的孤独分数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可以作为孤独的有效预测指标。结论自尊得分低的医科大学生其孤独得分高,医科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研究和干预。

    2009年11期 v.17 1352-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晓彧;王有智;王文霞;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及其与心理应激、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178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显著高于常模水平,学习存在明显的适应不良;②大学新生适应和心理应激、人格存在显著的相关;③人格在心理应激和大学新生适应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大学新生适应与心理应激、人格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能够显著预测大学新生适应。

    2009年11期 v.17 1354-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控力、心理健康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

    龙建;李水洪;曾银珠;

    目的探讨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控力与学业成就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学习自控力量表、SCL-90量表对653名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学业成就高组自控力总分显著高于学业成就低组,男生表现明显;女生学业成就高组的SCL-90除"其他"因子外均显著低于学业成就低组。结论自控力强者学业成就高,心理健康水平高自控力是影响男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心理健康是影响女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因素。

    2009年11期 v.17 1357-1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

    徐礼平;王平;

    目的探究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胡艳红改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对104名有"留守经历"医学生和100名无"留守经历"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有、无"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社会支持、信息收集4个因素上均有差异(P<0.05);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自我评价因素上性别差异显著(P<0.05);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的"留守经历"对医学生择业效能感有直接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层面。

    2009年11期 v.17 1359-1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

  • 高中生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张立;毛晋平;张素娴;

    目的探讨高中生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责任心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3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高中生责任心总体水平较高;②高中生在学业义务责任心上不仅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男),还有显著年级差异;③高中生在总体责任心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高一<高三>高二);④父母亲温暖因子与责任心有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亲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因子与责任心有显著负相关(P<0.01;P<0.05);⑤父母亲温暖因子对总体、学业义务、集体义务和家庭义务责任心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母亲温暖因子对社会义务责任心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8.568;P<0.01);父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对家庭义务责任心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28.772;P<0.001),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对总体、社会义务责任心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P<0.01);母亲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因子对总体责任心有预测作用(F=8.584;P<0.001)。结论温暖理解的正向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责任心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009年11期 v.17 1362-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留守高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胡萍;王志中;

    目的探讨留守高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现状,了解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96名留守高中生和56名非留守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支持在不同年龄、周生活费、监护类型及与父母联系频率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留守高中生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评分均存在回归关系(P<0.05)。结论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相对缺乏,提高留守高中生的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改善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举措。

    2009年11期 v.17 1365-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干预性研究

    张理义;宋梓祥;李光耀;涂德华;李宁;陈春霞;徐志熊;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心身健康特点及其干预效果。方法使用简易心身健康调查表对867名震区青少年和1016名非震区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所有心身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震区女生、高年龄组青少年心身因子分分别高于男生和低年龄组(P<0.01~0.05)。震区青少年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155~0.494,P<0.01)。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多因素影响。给予心理及药物干预后心身症状明显好转,好转率97.3%。结论震区青少年心身健康受到明显损害,经干预后好转。

    2009年11期 v.17 1368-1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矿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陈芳蓉;刘明艳;白福宝;

    目的探讨矿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萍乡市某中学2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矿工子女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②矿工子女心理健康性别差异不明显,只在恐怖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③父母的职业不同其养育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矿工父亲在惩罚严厉和过分保护上得分高于非矿工父亲;④矿工子女心理健康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存在明显的相关。结论矿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与其父母养育方式有密切关系。积极的情感表达是矿工子女健康心理的保护因素,而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则是矿工子女心理问题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

    2009年11期 v.17 1371-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亲子分离特征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影响分析

    何资桥;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特征对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方法完全随机抽取湖南农村112名留守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进行测量。结果亲子分离年龄对儿童情绪稳定性发展影响的转折期发生在9岁以后,分离年龄越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越大;亲子分离时间对儿童神经质人格发展有显著影响,分离时间越长,儿童情绪越不稳定;男性儿童的人格更易受到亲子分离的影响。结论亲子分离特征对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009年11期 v.17 1373-1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高中生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颜秋实;井西学;孟肖路;

    目的探讨高中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就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描述问卷(SDQ-Ⅱ)对187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并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数据。结果①高中生自我概念在年级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②高中生自我概念在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③不同学业成就组学生除在体能自我、与父母关系自我、诚实可信自我、情绪稳定性自我4个子量表上得分不存在差异外,在其他各子量表和学业自我、非学业自我分量表以及自我概念总分上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①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趋于稳定;②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自我概念;③学业成就高的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为积极。

    2009年11期 v.17 1376-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高考生专业决策的结构研究

    马恩;孔宪福;宋广文;刘彦楼;

    目的探讨高考生专业决策的结构。方法在对以往相关研究理论分析以及对大一学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高考生专业决策问卷"。结果高考生专业决策结构由个人发展前景、专业吸引力、兴趣特长、他人指导4个维度构成。结论编制的高考生专业决策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可作为高考生专业决策的测评工具。

    2009年11期 v.17 1384-1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心理评估与咨询

  •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

    张丽华;张索玲;宁微;

    目的探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方法对560名中小学生施测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师生关系满意度量表和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然后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就相关程度而言,同伴关系与自尊相关程度高于师生关系与自尊的相关;②同伴关系直接对青少年自尊产生重要影响;师生关系对自尊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同伴关系间接实现的,即同伴关系起到了中介作用。结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师生关系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对自尊产生影响。

    2009年11期 v.17 1378-1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5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0 ] |[阅读次数:0 ]
  • 中学生好奇心的测量

    何祖娴;梁福成;吴秀敏;孙晶;

    目的编译1份中学生好奇心量表用于测量中国中学生的好奇心。方法首先,挑选合适的国外量表,对其项目进行翻译和筛选,初步确定62个试测项目;然后对220名高一学生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进一步筛选题目,探索量表结构;最后,选取520名高一学生正式施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析其信度和效度。结果确定好奇心的4个维度,共38条项目的量表结构,Cronbach'sα系数为0.9089,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论本研究编译出的中学生好奇心量表信效度指标良好,可以作为中学生好奇心特点及其与其他个性特质关系的研究工具。

    2009年11期 v.17 1381-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公务员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韩阳;刘畅;

    目的编制公务员工作倦怠量表。方法在进行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对个案访谈等工作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在642名公务员中进行实测,并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证明理论结构的合理性。结果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870~0.8795之间;分半信度和再测信度也都超过0.60。量表的3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相关。结论公务员工作倦怠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测量学标准。

    2009年11期 v.17 1386-1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电话心理咨询规范化探讨

    李明;庞书勤;

    目的分析我国电话心理咨询的现状,探讨改进方法。方法文献分析。对1990年~2009年期间有关电话心理咨询的23篇研究性论文进行分析。结果在实施机构、名称、时间、技术培训、宣传、伦理、资金等方面存在问题。结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套完善的电话心理咨询体系势在必行。

    2009年11期 v.17 1389-1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赵富才;周君倩;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设计了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团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和实施程序,并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16名大学生进行了训练,并对其在辅导前后均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在适宜的团体中,形成新的情绪管理状态,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结论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09年11期 v.17 1391-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心理测验中因素分析方法的比较

    赵广平;曾天德;

    目的为解决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对历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两者关系及使用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方法从EFA和CFA的数学基础、哲学基础及实际调查数据处理结果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EFA和CFA同属数据处理方法,遵循不同的逻辑路线,数据处理结果各有合理之处。结论在实际应用中,CFA与EFA可以作为研究过程的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两者结合运用能够相得益彰,更好地反映实际调查数据的内部结构。

    2009年11期 v.17 1393-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皮质醇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范越阳;施建农;

    皮质醇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终端产物,它可能是将心理压力转化为神经症的生理中介,因而在消极情绪、情绪障碍等相关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皮质醇的分泌以天为周期,其浓度在早晨睡醒后的1个小时内达到峰值,之后由快到慢地降低,到午夜时达到当天的最低点。文章着重于皮质醇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重点介绍皮质醇测量的样本选择、测量介质、混淆因素以及取样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则说明了常用的皮质醇参数。

    2009年11期 v.17 1396-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元认知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析

    赵强;

    目的本文从元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视角探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方法从心理健康标准与元认知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状况进行综述并逻辑检验。结果元认知是贯穿各个心理健康各维度的重要成分;元认知是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对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也是预测心理健康有效而可靠的指标。结论我们认为元认知良好是评判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准。

    2009年11期 v.17 1400-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更年期女性性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宋艳慧;王卓然;彭涛;

    目的了解目前有关更年期女性的性健康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进一步的研究策略。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综述更年期女性的性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结果更年期女性的性健康受到年龄、更年期状况、激素水平的综合影响,同时,更年期女性的性认知、伴侣关系、心理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同样有相应的影响作用。结论更年期女性的性健康的研究大多依旧局限于生物医学模式,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仍以激素治疗为主,而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性健康的影响并未受到充分重视,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加强。

    2009年11期 v.17 1402-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1例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咨询

    崔静静;魏谨;汪海燕;刘华山;

    目的探索团体咨询对改善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积极促进残疾人的自我接纳和生活信心。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团体咨询方案,通过5次团体咨询活动,对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的中老年残疾人进行干预;并用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①小组成员的自评症状得分显著下降,心理健康水平提高;②组员对团体活动的效果评价较好;③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团体咨询的效果表示认可。结论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可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

    2009年11期 v.17 1405-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合理情绪疗法纠正大学生认知偏差的个案研究

    段忠阳;杨小芳;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个案研究法。结果合理情绪疗法中的具体化技术,能很好地纠正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绝对化、过度概括、糟糕至极)。结论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疗法中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化技术,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思维及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率。

    2009年11期 v.17 1407-1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