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友;张秀丽;陈兴彩;杨世昌;
目的探讨酒依赖患者对其父母心理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64例住院酒依赖患者的父母与64例正常家庭中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酒依赖患者父母具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结论酒依赖患者对父母的心理行为造成了严重影响,其焦虑情绪应该及早给予心理干预。
2009年05期 v.17 513-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水亭;李小强;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8例脑梗塞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西酞普兰组与阿米替林组治疗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但西酞普兰起效快,不良反应轻,而阿米替林副反应大。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脑梗塞后抑郁症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可作为脑梗塞后抑郁的一线用药。
2009年05期 v.17 514-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芝芳;师建国;刘飞虎;罗园园;
目的评价量子共振检测常见精神症状的可靠性。方法精神科医师检查出的常见精神症状与量子共振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量子共振检测精神症状敌对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一致性(χ2=10.45,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检测精神症状攻击性也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一致性(χ2=9.50,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量子共振检测仪将为精神症状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2009年05期 v.17 516-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朱建忠;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舒必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予以阿立哌唑及舒必利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及阴性量表(PAN SS)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阿立哌唑和舒必利显效率分别为76.9%和74.4%,二者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阿立哌唑46.2%,舒必利66.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的特点。
2009年05期 v.17 518-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白生;余琳;
目的评价米氮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米氮平治疗,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3%,72.1%,米氮平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米氮平抗焦虑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2009年05期 v.17 520-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杨家义;姚坚;黄悦勤;阮冶;卢瑾;高长青;党卫民;罗诚;
目的了解各类精神障碍对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在对昆明市精神障碍现况调查的同时,用分层容量比例概率随机抽样法抽取5033名年龄15岁以上的居民进行自杀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行为的发生率(95%CI)分别为:5.89%(5.24%~6.54%)、1.71%(1.35%~2.06%)、0.96%(0.52%~1.00%)。精神障碍影响自杀相关行为较高的有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疼痛障碍、特殊恐怖、酒精依赖等。结论人群中有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中精神障碍是产生自杀相关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
2009年05期 v.17 522-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董汉振;蒲金玉;孙梦月;韩丽霞;孙鹏;路英智;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9例18~60岁,病程≥3年,进入康复期≥1月,PAN SS评分≤28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标准第4版(DSM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分别合并改良森田疗法训练(研究组)和基本康复训练(对照组),6周前后两组分别进行简明精神障碍评定量表(BPRS)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BPRS、SQLS测评无差异(t=1.093,0.118)。6周后两组BPRS总分无差异((t=1.865),两组训练治疗前后BPRS总分有显著性差异((t=8.980,5.862);研究组6周前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644),对照组无差异((t=0.243);两组6周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741)。结论改良森田疗法明显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2009年05期 v.17 525-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田志林;李秀珊;
目的观察利培酮合用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合用西酞普兰及单用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以强迫症量表(Y-BOC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用西酞普兰组显效率高于单用组,8周末Y-BOCS评分低于单用组。结论利培酮合用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安全有效。
2009年05期 v.17 638-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萍华;张桂青;鲁谨;
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生活质量问卷(QLQ-C30)、应付方式评定量表(YFFS)、社会支持问卷(ISSI)对238例癌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癌症患者中女性、不知病情、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低收入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较差;癌症患者的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3个维度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5,P<0.01),消极应对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医务人员应在重视患者生物属性的同时,重视他们的社会属性和心理状况,指导癌症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其社会支持,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09年05期 v.17 52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景玉敏;
目的探讨斜视儿童和健康儿童心理状况的差异,以及手术对斜视儿童心理状况改善的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对术前120名斜视儿童,术后48名斜视儿童和对照组120名健康儿童分别做调查问卷。结果①和对照组相比,手术前斜视儿童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P<0.001);②术后斜视儿童心理状况改善明显(P<0.001)。结论斜视给儿童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斜视儿童普遍存在社交焦虑、孤独和低自尊。手术可有效改善斜视儿童的心理状况。
2009年05期 v.17 530-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洁欣;奚艳红;孙相菊;
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2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模式依次为确定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的需求,共同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的方法;将正常118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随机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结果实验组自我管理能力94.5%,相关知识掌握率95.3%,并发症发生率10.5%,服务态度满意度10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应用于糖尿病病人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为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05期 v.17 53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蓉;
目的分析培养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对其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方法对3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分别在患者入院初期、手术后2周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 D)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结果入院初期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20.04±5.09、22.36±5.51,进行自我效能感培养后焦虑、抑郁评分为13.66±5.02、16.53±5.03,经配对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自我效能感培养,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
2009年05期 v.17 534-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传海;龚月香;贺朝晖;吴鹏飞;沈骐;周群;徐建龙;庄美芳;
目的为子宫切除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子宫切除病例125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抑郁自评量表(SDS)[2]、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3]于手术前后进行心理状态评定。结果SAS评分术前为43.51±10.25分,术后1周为42.33±10.47分,术后1月为40.50±7.33分;SDS评分为术前为44.17±8.44分,术后1周为40.50±10.86分,术后1月为45.72±9.03分。SDS术后与常模比较差异显著(P<0.01),SAS手术前后与常模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术后1月与术前相比SAS分数显著下降(P<0.01)。焦虑状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明显低于其他职业人群,抑郁倾向也明显低于农林牧渔劳动者、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无业人员。手术前后心理焦虑状态和抑郁倾向与文化、积极心理应对方式有较强负相关(r<-0.3)。结论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及围手术期后存在焦虑状态和抑郁倾向,需要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2009年05期 v.17 536-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敏强;梁执群;郭巍伟;杨林;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对太原小店区和晋源区共36个社区医疗站中的12个站点辖区274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结果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文化程度和合并症的数量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脑梗塞、合并症数量、糖尿病足3个因素是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针对性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2009年05期 v.17 538-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许婷婷;葛国文;段国华;
目的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在临终关怀的临床应用中,人文关怀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对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方法将临终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在临终关怀病房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临终关怀病房接受按照"人文护理模式"进行的护理。并施以生活质量核心量表、疾病治疗功能评估调查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前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的各分量表评分和总分均无明显差异;②实验后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性显著。结论人文护理模式对临终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很大的意义,较之常规护理模式,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2009年05期 v.17 540-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舒剑萍;蒙衡;魏鹏程;吴小玲;
目的探讨高校女教师的情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资料,情感量表,L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用SPSS 11.5建数据库,进行均数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有效问卷1132份(8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为:高校女教师情感平衡得分3.75±1.89分,低于西方人群均分;正、负性情感得分2.46±1.18、3.71±1.40,高于女工人组;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组、研究生学历组和初级职称以上各组正性情感得分较低,普通本科院校组、本科学历组和青、老年组负性情感得分较低,独立学院、中年和研究生学历组情感平衡得分较低;生活事件和消极应对是影响高校女教师情感的危险因素(OR=3.947~10.076和2.034),积极应对、对支持的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是保护因素(OR=0.529、0.637和0.470)。结论高校女教师大多数正、负性情感和情感平衡较低,其内部存在差异,且受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不同影响,宜进行针对性干预。
2009年05期 v.17 54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勇;郑友军;
目的及时了解地震重灾区民警在灾后3个月的应激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以此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方法使用自编的民警灾后应激调查问卷,对重灾区125名一线民警进行调查。结果重灾区民警在灾后3个月的心理应激依然突出,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北川民警的心理应激突出;对北川、安县、江油进行纵向对比,除北川在生理应激上有显著改善(P<0.01)之外,北川的其他因子、其他地区的所有因子均无显著改善。结论①灾后3个月,地震重灾区民警心理应激和行为应激比较突出;②地震重灾区民警比较突出的是心理应激,受灾越严重,心理应激越严重,以北川为甚,而其他因子在地区上则无显著性差异;③地震重灾区民警的应激反应与灾后10天相比无大的改善,部分民警的应激特点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2009年05期 v.17 545-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袁锦芳;
目的了解小学女教师的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三者之间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自测压力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181名小学教师进行测试。结果小学女教师的压力较大、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小学女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小学女教师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β=0.50、0.55、0.15,P<0.01);小学女教师的应对方式是压力与职业倦怠的中介变量。结论减轻压力、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可减少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2009年05期 v.17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赵现中;马兵;王明辉;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间的关系。方法用自编的教师职业压力问卷(TOS)和应对方式问卷(CS)调查322名小学教师。结果①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间相关显著;②规章制度方面的压力对3种应对方式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考核评聘对积极行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考试评比对幻想的应对方式以及工作负担对合理化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压力源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009年05期 v.17 550-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世嫘;
目的探讨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状况及其与内外控人格特质的关系,对组织管理提出了建议,以促进组织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方法以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水平较高;性别、婚姻状况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但年薪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则有显著性影响;内控型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结论内外控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
2009年05期 v.17 55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王兴超;王楠;张莹;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孤独感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间的相关。方法采用孤独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30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1农民工孤独感均分显著高于警察、大学生、老年人(t=4.43,P<0.01;t=3.98,P<0.01;t=6.18,P<0.01);2农民工孤独感与总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38,P<0.01;r=-0.52,P<0.01;r=-0.26,P<0.01),而与家庭支持相关不显著。结论农民工孤独感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且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
2009年05期 v.17 55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任忠文;石梅初;杨静;任莉莉;李春梅;付雅娜;
目的研究云南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云南某部军人2557例,运用军人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并与全军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云南军人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军常模(P<0.001)。云南军人组与年龄、军龄、民族、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与心理健康状况成负相关,年龄、民族与心理健康状况成正相关。结论云南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2009年05期 v.17 556-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秦和平;刘金光;万露;李同归;
目的探讨公安干警依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抚顺公安局下属的217名公安干警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问卷(RQ)进行了调查。结果公安干警的依恋类型分布如下:安全型(34.1%)、轻视型(34.6%)、倾注型(16.1%)、害怕型(15.2%);安全型依恋的干警无论在依恋回避维度还是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明显低于其他3种依恋类型;4种依恋类型的干警在"人际敏感"[F(3,206)=0.04,P<0.05]、"偏执"(F[3,206)=0.043,P<0.05]和"精神病性"[F(3,206)=4.924,P<0.05]这3个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它各项因子得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依恋回避得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均均无显著性相关,而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它因子没有显著性相关。结论公安干警的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
2009年05期 v.17 558-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丘碧群;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王芳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广东省476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广东省中学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检出率较高;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职业倦怠的4个维度对心理健康都具有预测作用,其中以认知枯竭最具预测力。结论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必须努力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2009年05期 v.17 56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张丽霞;梁昆仑;樊瑞平;杨怀亮;刘桂芳;郑桂平;王永钦;崔丽娥;
目的比较分析包头市综合医院不同性别、民族、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医院级别、岗位、科室的医护人员SCL-90各因子及总分的差异,及与常模的差异。方法在包头市21家二级以上医院中随机抽取5家综合医院,对其中的1791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SCL-90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医院级别、岗位、婚姻状况的医护人员心理卫生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与常模比较,包头市综合医院医护人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常模(P<0.05)。结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2009年05期 v.17 563-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邢颖;李宁宁;唐耀辉;梁宝勇;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已婚成人婚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抽取天津市241名已婚人士,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23人。每位受试者接受婚姻满意度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测查。结果①婚姻满意度与客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婚姻满意度的社会层面与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正相关;②婚姻满意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的负相关;③客观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及消极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婚姻满意度。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婚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009年05期 v.17 56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陈俊波;张海芹;
目的了解小学教师的幸福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心理压力的关系,为教育管理者改善小学教师的生存质量、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欧洲晴雨表式调查、梯形量表、情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对157名小学教师进行无记名测试。结果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偏低,正向情感显著高于负向情感。结论小学教师的幸福感属于中间的水平,有半数以上的人体验着幸福。
2009年05期 v.17 567-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艳;任长苓;姜茜;张伟娜;吕勇;
目的考察研究生内隐、外显幸福感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进而探讨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外显幸福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4名研究生进行测验。结果1外显、内隐幸福感是相对独立的结构;2研究生外显、内隐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别差异;3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容易进行内归因;4当学业失败时,外显幸福感高的人更倾向归因于情境因素(r=0.25);内隐幸福感中情感体验消极的人更倾向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r=-0.31)。结论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其外显、内隐幸福感存在联系。
2009年05期 v.17 570-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敏;王亚静;袁靖;杜玉凤;
目的应用团体咨询技术对医学院校新生心理素质进行干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团体心理咨询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2007级392名在校大学新生进行筛查,通过对其中39名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探讨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及团体咨询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心理干预前后,干预组的SCL-90总分较实验前改善,强迫、焦虑、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6项因子有明显改善。结论团体咨询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改善具有一定的近期效应,可以有效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9年05期 v.17 572-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萍;李征澜;余林;
目的尝试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方法对西南大学10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使用交往焦虑量表(IA 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交效能感量表在辅导前后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团体辅导后,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提高;交往焦虑得分明显降低,差异达到极其显著水平;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的团体辅导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进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5期 v.17 575-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赵静;孙宏伟;赵建国;杨智辉;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34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精神质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相关(P<0.05),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朋友关系、形象表现、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P<0.01);②不同人格类型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发现,在生活满意度主要成分上,除学习成绩外,其它均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③对朋友关系、形象表现、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的均为外向性和神经质因子。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
2009年05期 v.17 57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熊燕;彭萍;彭瑜;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新生中的不同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国家教育部编制的CCSMHS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SCL-90中文版对随机取样的100例刚入校3个月的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个量表存在显著的相关,所反映的样本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其筛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CCSMHS更适用于新生心理普查;SCL-90更适用于心理咨询诊断辅助工具。
2009年05期 v.17 579-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何桂华;黄财英;
目的阐明大学生自我接纳和家庭关怀度的现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接纳和家庭关怀度量表对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测查并进行个案访谈。结果大学生的自我接纳呈中等水平,家庭关怀度处于家庭功能中等障碍范围内,并且男女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接纳和家庭关怀度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家庭心理治疗及护理,护理重点应侧重于提高家庭的适应度、合作度、情感度、亲密度等几方面。
2009年05期 v.17 582-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杨玲;罗伟;黄玉风;
目的了解民族地区高校新生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及认知评价方式,探讨生活事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牛津幸福感问卷(OHI)对180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受惩罚、健康适应等生活事件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结论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援助计划能为大学生提供群体互动训练,使适应不良及社交障碍学生快速适应群体环境,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及早适应校园生活。
2009年05期 v.17 584-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晓云;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应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自尊量表对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1.5中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和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①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均低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稍高于中等水平;②男生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生,消极情感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消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③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分别存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009年05期 v.17 58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郑应霞;刘华山;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方法使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和自我妨碍问卷对53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对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成绩回避目标比成绩接近目标对学业自我妨碍有更强的预测作用;掌握目标对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学生的完美主义对学业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对学业自我妨碍有一定的影响。
2009年05期 v.17 58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苏世将;马惠霞;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方法用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男女生在焦虑、放松、羞愧、气愤和兴趣5种情绪上有显著的差异,男生比女生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绪和较少的负性情绪;不同的年级在气愤(F(2,320)=3.40,P<0.05)和兴趣(F(2,320)=3.63,P<0.05)2种情绪上有显著的差异,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不同生源学生的自豪(F(2,320)=5.38,P<0.01)有极显著的差异,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体验到较多的正性情绪;大学生适应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正性学业情绪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学业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以正性情绪体验为主;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性别、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与大学适应之间相互影响。
2009年05期 v.17 591-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6 ] |[阅读次数:0 ] - 赵静;孙宏伟;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对34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父亲文化程度及其是否独生子女、党员、学生干部与其人格特征部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年龄、专业、年级、籍贯、母亲文化程度与其均无显著差异;②性别和专业对精神质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是否党员或学生干部对外向性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经济状况对神经质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年级和是否党员对掩饰性因子有预测作用;③女生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以及男生的外向性和掩饰性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
2009年05期 v.17 593-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忠琴;杨蕴秋;姜潮;
目的针对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有显著差异:四年级学生自杀意念高于一年级学生,探讨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方法抽取大连市高校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统计软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对自杀的态度等因素做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大四年级的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方面的均值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结论通过对不同年级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关注和教育方法要有所侧重和改进。
2009年05期 v.17 596-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科;张海清;
目的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及攻击行为应对策略情况,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332名,利用自编问卷人际行为量表进行调查。结果58.7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宿舍、校园和教室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73.99%,大多数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应对策略偏离"友好策略→求助策略→忍受策略或其他策略"的最佳模式。结论相当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宿舍、校园和教室是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攻击行为应对策略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2009年05期 v.17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刘玉梅;高健;王英;王叶飞;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类型的母子关系与女大学生友好相处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亲子关系和友好相处能力量表,对85名大学二、三年级的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因素分析,确定了大学生亲子关系测验量表由幼儿期、青春期和大学期间3个分量表,共13因子74个项目组成。3个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2,0.86,0.65。相关分析表明:幼儿期的不信任型,青春期的拒绝型、冷漠型、过分依赖型,大学时期的拒绝型5种母子关系与女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幼儿期的安全依恋型,青春期的尊敬型、关注型,大学时期的亲密型4种母子关系与女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时期、类型的母子关系对女大学生的友好相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2009年05期 v.17 602-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媛;姜潮;林媛;李纯;赵岩;
目的探讨单亲大学生心理相关因素。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选择辽宁省大连市3所高校内单亲大学生98例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校的非单亲大学生97例为研究对照。采用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单亲组和非单亲组家庭内支持及社会总支持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98名单亲大学生在3种不同生活状态下PSSS的家庭内支持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单亲组与非单亲组SCL-90各因子分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单亲大学生领悟到来自家庭内的关心与支持较非单亲大学生少,并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
2009年05期 v.17 604-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张淼;高梅;杨琳静;
目的探讨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 P I)测查,比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员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在不同专业进行对比时,司法助理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专业;在不同年级的对比中,2007级新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2006级、2005级的学员,2005级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结论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出层次性,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更应关注新生和非公安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9年05期 v.17 607-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云萍;王跃;朱丽芬;余燕;
目的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5名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前后心理健康调查对比,与60名学生未进行课堂教学前后心理健康调查比较。结果①经过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后的学生比未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②经过课堂教学,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比女生显著;③经过课堂教学后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降低显著。结论及时对高职高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并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9年05期 v.17 609-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郑开梅;郝志红;周萌萌;赵丹;
目的探讨从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切入,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高职高专学生的抑郁情绪。方法采用横断面对照研究和前后对照研究方法,从SCL-90筛选抑郁因子分≥1.5(0~4级评分)但不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者,经性别分层后,随机编入干预组、标准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体育锻炼干预和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例行4周8次后,采用相同量表评估抑郁干预结果。结果干预后各组最终人数为:干预组为23人,体育锻炼组为20人,空白对照组为20人。三组均数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0.5853±0.4752)与锻炼组(1.7731±0.6001)、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1.9154±0.5772)比较,差异均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锻炼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处理前后比较显示:干预组前后比较,其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锻炼组的前后比较,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前后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交互进行的团体心理干预对降低高职高专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效。
2009年05期 v.17 612-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薄建柱;杨绍清;崔向军;王国立;安静慧;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差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SCL-90对166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总体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得分均高;②在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中,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家庭所在地影响,并且在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方面,农村大学生更加突出一些。
2009年05期 v.17 615-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